趙麗
摘 要 雖然目前我國食用菌產量呈現出明顯增長趨勢,但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因此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除了要獲取政府的幫助與支持外,還要按照安徽省市場發展特征,合理選擇菌種,科學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食用菌總產量的全面提升。以安徽省為例分析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積極開展菌種管理,提升制種技術水平;加大資源開發與保護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及合理開發野生食用菌資源,加強產品深加工等改善策略。
關鍵詞 食用菌;產業發展;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6.045
食用菌是一種可供人們食用的大型真菌,這種富含豐富肉質或膠質的食物,通常被人們稱為菇類或蕈類。在我國社會經濟穩步發展背景下,食用菌產業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各省市在農業領域建設中,也逐漸將食用菌作為重要發展項目。食用菌產業在我國“三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種典型的生態循環經濟,能有效實現對種植結構的調整,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上,能為農民增收提供有效幫助,是滿足“兩型”社會發展要求的重要產業。對此,安徽省更需要充分認清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從而按照自身發展特點,構建更符合地區發展的行業運行模式。
1 發展現狀
1.1 生產與加工呈現規模化趨勢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安徽省各地區都開始進行了食用菌的大量栽培,并且當時多以食用菌產業作為農業生產中的副業內容,一家一戶式的庭院式種植為主[1]。但自21世紀開始,隨著產業的發展,安徽省逐漸出現了從事食用菌生產的專業人員,帶動了食用菌生產與加工企業的發展。同時,隨著產業規模與發展規模的擴大,各地區相繼成立食用菌發展協會,正因為企業和專業協會的出現,帶動了食用菌生產的規模化發展,成為目前安徽省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2]。在安徽省食用菌協會大力支持下,安徽省食用菌生產基地越來越多,生產規模的發展也使得食用菌加工升級能力不斷提升。例如,安徽省靈璧縣的食用菌加工企業,主要是對產品進行二次加工,在市場經濟運作和影響下,帶動了農民再生產,實現了農民增收。據不完全統計,基于栽培規模逐漸擴大,食用菌的栽培品種也逐漸多樣,當前我國大面積栽培的20多種食用菌種類中,安徽省所占的食用菌種類就有10余種。并且食用菌蘊含大量蛋白質,具備獨特風味,屬于營養豐富的保健類食物。也正是由于食用菌綠色無公害性的特點,被國際營養學家譽為世界最健康的食品之一。而當前安徽省食用菌消費量每年也正以超10%的增長率不斷上升,有著十分突出的市場發展潛力和優勢。
1.2 生產基地規模壯大,龍頭企業發展迅猛
加快構建食用菌生產基地,發展優秀龍頭企業已經逐漸成為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是關系著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近年來社會發展過程中,安徽省食用菌協會的出現使得企業化、基地化和農戶化的經營模式得到了極大發展,在根本上推動了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的飛速發展。研究可知,一個企業下往往分布有多個生產基地,而每個基地又分別指導多個農戶,在此種運行模式下,一個發展健全的企業往往可以帶動基層地區的食用菌產銷。目前,安徽省已構建起多個具備食用菌生產優勢的專業基地[3]。此外,由于當地龍頭企業的迅猛發展,安徽省部分地區的食用菌企業已經成為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龍頭企業,對于我國食用菌產業的整體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1.3 生產模式不斷發展,質量安全有所保障
基于現代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也越發關注。安徽省各地為確保食用菌生產質量的安全,不斷加強了安全高效的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發展,推動了行業的現代化建設與發展。所謂標準化生產就是從原料、菌種、采摘等方面予以規范化管理,在根本上確保食用菌的質量安全。例如,部分地區根據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原則,已經申報市級規范化食用菌生產基地,而當地所生產的食用菌也成為了目前市場的知名品牌[4]。
2 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模式粗放
當前,安徽省食用菌的生產方式仍然以農戶分散栽培為主,農戶在對菌種進行手工操作過程中,以塑料大棚為菌種主要生產空間,并在自然環境下對菌種進行季節性栽培和種植。雖然已經出現了很多工廠化生產,但其生產模式和發展方式并不能滿足菌種發展要求。長期在此條件下生產,食用菌菌種的單產將明顯下降,不利于食用菌質量的提升。同時,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平原地區和大部分城市仍然以棉籽殼作為主要原材料,而山區地區則主要應用段木為原材料,這種單一的原材料使用方法加重了菌種與林木的矛盾問題,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同時嚴重影響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5]。當前,安徽省大部分地區在食用菌生產中仍然以模仿其他城市生產模式為主,在此背景下,栽培環境無法實現可控性提升,一旦發生病蟲害問題,很可能造成食用菌產量或質量下降,增加了產品的安全隱患,不利于食用菌品質的提升。此外,在接種消毒和儲藏過程中,由于大量接觸農藥或化學用品,食用菌類的產品質量安全也很難得到有效保證,若長期處于粗放管理模式下,食用菌的生產與發展必然會遭受嚴重影響。
2.2 開發程度有限,加工方法簡單
安徽省亞熱帶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且氣候溫暖濕潤。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點,因此也孕育了種類豐富的野生菌類資源。據研究統計,安徽省各類菌種多達170種,但省內各地區大面積栽培的食用菌僅有十幾種,并且很多栽種品種來源于其他地區。現有已開發的野生食用菌資源只是安徽省眾多資源的一小部分。這類菌種資源的開發主要應用傳統工藝手段,部分地區在對野生菌資源進行開發期間,過分注重經濟價值的開發,因此出現了過度掠奪的負面問題,嚴重影響了野生菌資源的生態化與健康化發展,不利于菌種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尤其是針對珍稀野生菌,如雞油菌、牛肝菌等珍稀品種并沒有開展針對性的研究[6]。當前,安徽省食用菌加工方式仍以腌制、烘干、鮮品為主,如常見的平菇或雙孢蘑菇,除日常鮮食外,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對其進行鹽漬加工和貯藏。與其他食品開發不同,食用菌的加工形式相對簡單,且科學技術含量較低,因此如果不能有效開發多品種資源,很難發揮其產業附加價值,不利于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3 發展對策
3.1 積極開展菌種管理,提升制種技術水平
在食用菌菌種生產中嚴格管控其質量,是目前最為基礎的工作內容。在此期間,應嚴格落實原農業部頒發的《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在全面制訂省級菌種管理對策的基礎上,構建菌種注冊登記制度,確保菌種生產和管理在嚴格的管理制度下推進與發展。在此期間,各級蔬菜辦公室也要密切聯系當地質檢單位,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對食用菌菌種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方法進行監督管理。因為菌種不達標引發農民經濟損失的單位或個人,也要按照法律政策依法追究其責任,避免出現菌種管理負面問題。由于安徽省食用菌栽培技術仍存在明顯的落后問題,所以各地區地區要開展分工協作,加強對先進人才的吸收和引進,在有效提升制種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全面帶動菌種生產技術的發展。
3.2 合理開發野生食用菌資源,加強產品深加工
有效開發野生食用菌資源,合理利用現代化技術是解決安徽省野生菌資源開發問題的重要手段。在對野生食用菌進行開發過程中,應全面注重科學技術的投入,加大食用菌資源普查力度,在保護物種資源多樣性的基礎上,改良和優化現有資源。在有效進行調查研究的同時,還要積極開發人工栽培的菌根型食用菌,引導相關院校及科研單位開展對食用菌的試驗和研究,從而為食用菌菌種工作的開發推廣提供健全的技術依據和理論支持[7]。此外,對于野生菌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而言,應制訂相應策略推動野生菌生長,避免在野生菌資源開發中出現的資源枯竭等問題。在此期間,政府部門要積極探索合理化管控措施,在有效保護山林資源的同時,遏制亂砍濫伐現象的出現,在有效保護山林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推動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從而為野生食用菌資源的開發提供必要幫助。
3.3 加大資源開發與保護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目前,安徽省的食用菌產品仍然以鮮品和干品為主,在深加工領域難以創造顯著的附加值。對此,安徽省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大投資力度,積極開發現有資源,在有效進行食用菌資源普查過程中,實現對生物資源多樣性的保護,從而在馴化、引種和栽培過程中為安徽省提供優質的食用菌資源。同時,在調研工作開展期間,加強對人工栽培菌種的開發,通過合理采集對人工栽培的菌種進行資源優化,全面實現食用菌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4 發展趨勢
4.1 食用菌產業發展優勢顯著
1)安徽省食用菌原材料生產方式相對簡單,因此能獲取顯著的生態效益。眾所周知,秸稈焚燒或畜禽糞便不經處理排放往往會對環境發展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而安徽省食用菌栽培工作的開展能有效實現對農業廢棄物的合理化應用,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8]。特別是目前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合理利用非耕地資源進行食用菌生產,不僅能增加社會面食物供給,同時能發揮巨大的非耕地資源開發潛力。此外,食用菌生產工作的推進還能顯著提高生物轉化率,在提供健康食用菌產品的基礎上,實現安徽省農業高質量發展。
2)安徽省在食用菌發展過程中可獲取顯著的經濟收益。例如,每生產200萬hm2的雙孢蘑菇,可以轉化秸稈資源或糞便資源10萬t以上。若以每平方米生產10 kg的雙孢菇資源計算,可在農業領域中創造超過4 000萬元以上的經濟價值。
3)食用菌發展可為安徽省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食用菌生產和發展中需要大量勞動力資源,因此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緩解因勞動力過剩而產生的社會發展壓力[9]。
4.2 產業深加工決定了產業今后走向
當前,我國食用菌加工產品分為多種形式,如干制產品、凍干產品、保健飲品、沖劑等。對于安徽省而言,食用菌主要采用鮮品、罐頭、腌制品和干品等形式進行銷售,這些形式占據安徽省食用菌銷售量的90%以上[10]。在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影響下,我國食用菌出口數量明顯下降,因此在保證國外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需要將食用菌產品消費重心逐步轉移到國內,食用菌產品的開發與加工更是直接影響著地區產業的發展趨勢。因此,在產業規模化發展過程中,安徽省應根據地區發展現狀,構建一套健全的產業發展鏈條,從而在初加工與深加工密切配合的基礎上,推動安徽省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5 結語
當前,安徽省食用菌產業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因此應大力開發食用菌產品深加工技術,實現技術水平與發展規模的擴大,幫助安徽省將原有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在此期間,政府部門要全面加大對食用菌產品開發的經濟支持力度,從而在為當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幫助的同時,實現食用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最終為安徽省農業領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巴宥雅,張榆琴,李學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趨勢[J].中國食用菌,2021,40(6):92-95.
[2] 王靜怡,徐華亮,管昕.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J].中國食用菌,2020,39(5):100-102.
[3] 青秋蓉,肖建英,姚紅.大健康產業發展背景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中國食用菌,2020,39(5):94-96.
[4] 鮑大鵬.食用菌科學研究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越來越重要的科學支撐[J].菌物學報,2021,40(12):3061-3063.
[5] 莫修梅.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產業升級路徑分析[J].中國食用菌,2020,39(1):108-110.
[6] 史高嫣.“一帶一路一菇”的背景下食用菌出口貿易產業發展趨勢[J].中國食用菌,2019,38(2):95-97.
[7] 王軍偉.基于精準扶貧政策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路徑探索[J].中國食用菌,2020,39(4):212-214.
[8] 董自庭,姚文英,張鋒,等.貧困山區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20,26(1):18-20.
[9] 楊娟,宋春艷,鄭秀國,等.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路徑與建議: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分析[J].上海農業學報,2021,37(2):127-133.
[10] 石煥茂.試論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福建熱作科技,2013(4):70-72.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