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娟
摘 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而通過現代信息手段落實數字鄉村計劃,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手段,還是建設數字中國的主要內容。當前,數字經濟的發展已為鄉村振興注入最為強勁的新動能,從助力農業生產、助力農民生活、助力農村政務等方面對數字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機理進行分析,并提出推動數字設施建設、促進數字平臺應用、優化數據流動機制等助力對策。
關鍵詞 數字經濟;鄉村振興;內在機理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6.055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9.2萬億元,占GDP比重38.6%,并以9.7%的速度持續增長,是目前穩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加快數字和信息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是進一步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成果、解放農業生產力、使農民能真正獲得數字經濟的發展紅利,亦是補齊當前農村發展短板的必然選擇。因此,對數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機理展開探究十分重要。
1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
1.1 助力農業生產
1.1.1 促進農村產業數字化發展
1)借助數據要素的即時性與傳播迅速等特點,同時與傳統生產要素加以協調,可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轉變傳統落后的生產狀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2)利用數字信息技術連接互聯網與物聯網,可推動農業技術研發,促進成果轉化,進一步培育和建立高產量、高效率的現代化農業。3)全面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可改良更新農業經營理念,為農業農村生產要素流動奠定信息基礎[1]。4)將農業新零售、鄉村旅游、農業公園等新型數字化理念與運營模式投入農業生產中,可促進農光互補與田園綜合體等模式的發展,實現立體化產業延伸與變現,進而為鄉村振興帶來巨大生機與活力[2]。
1.1.2 促進農業生產綠色化發展
1)推動農業生產實現清潔化發展。在農業生產中,數據要素自身的可共享性與可復制性可使生產實現幾乎零消耗的重復性應用,從而提升勞動效率和附加值,生態友好特性顯著。2)推動農業實現有效治污。當傳統農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相應的生產經營活動與數據信息都能基于云計算、互聯網等與大數據平臺相互連接,使農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實現可視化,同時基于物聯網促進農業防污技術和平臺數據相互結合,為治污工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措施[3]。
1.2 助力農民生活
在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下,綠色、高效和大規模的數字平臺經營范圍正在逐步擴大,農村客戶群體比重也在日益上升,更多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由此傳送到農村地區,滿足農民的各項需求。
1.2.1 滿足農民消費需求
系統且全面的電商平臺可利用便捷的數字信息傳輸,直接為農民提供吃、穿、用、行等各類基礎消費服務,從而在滿足農民消費需求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消費熱點,全面挖掘廣大農村居民潛在的消費需求,開拓消費市場,使其可直接享受到數字經濟在消費層面上的成果,最終推動整個鄉村消費實現全面升級[4]。
1.2.2 滿足農民保障需求
數字經濟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可促使社會保障與數字技術深入融合,推動當前農村地區養老保險信息系統的數字化建設,加快醫療、教育、交通等必要服務的升級發展。同時,數字化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衍生出一批諸如云上課堂、一鍵問診、智慧交通等相關服務,促使更多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
1.2.3 滿足農民教育需求
“互聯網+教育”的推進使教育資源配置實現了公開化和最優化,保證了教育資源的共享性。1)農村學生可借助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教育方式獲得大城市的優質課堂資源,實現教育的均等性。2)教育資源過硬地區的教師可與農村教師實現協同發展,共同在作業資源、備課資源、考評資源等方面實現共享。
1.2.4 滿足農民精神需求
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各類網絡學習資源逐步增多,不僅為廣大農民提供了學習農業種植技能和增長見識的途徑,還讓農民獲得適合自身審美與素質提升的文娛資源,豐富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同時,農村地區數字文化娛樂活動同樣能借助網絡向外界傳播,且因其特有的群眾性和豐富性,影響范圍日益拓寬,使更多人能直觀地感受獨具魅力的農村娛樂文化,既加強了農民與外界的交流,滿足了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發揚了傳統鄉村文化內涵,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
1.3 助力農村政務
從最直接的角度來看,數字經濟的出現使數字化思維進入農村政務服務中,促使政務服務全方位上網,利用數字化對行政流程進行簡化,并促使廣大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從間接角度來看,數字經濟的應用能建立全面的數字化運用場景,全方位集中基層數據,最終促進治理重心和力量下沉至鄉村,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1.3.1 政務服務數字化,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1)數字技術能進一步簡化鄉村治理流程,提升治理效率。與傳統常規政務服務相比,數字技術所支撐的線上政務服務可直接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信息共享和流通,使政務管理機構的標準實現全國統一。同時,通過秒辦、秒申等途徑可簡化鄉村公共服務程序,減少治理盲區,降低公共服務的成本投入[5]。2)大數據技術能為鄉村治理提供必要載體。通過數字信息傳遞和先進案例分析相互結合的方式,可打破原先信息封閉與治理理念落后的桎梏,為鄉村治理主體帶來更多的信息內容。同時,數字化宣傳模式可進一步強化農民的自治意識和治理能力,降低農民參與治理的門檻,推動政府治理與農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最終達到協同治理的目的。
1.3.2 生活場景數字化,提升鄉村治理質量
1)數字經濟能促進流量經濟、信息經濟等多種新型經濟形態在城鄉之間跨越時空流動,從而促使各類線上服務、智能化產品與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養老等模式相互連接,構建起全面的生活場景,最終實現鄉村生活數字化。2)數字化信息技術可將各類溯源信息全部上傳至云平臺,將鄉村生活與云計算相結合,推動政府治理深入基層,及時掌握鄉村治理的數據和發展狀況,進而有效解決農民問題,實現鄉村振興。
2 數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2.1 推動數字設施建設
2.1.1 實現鄉村網絡完全覆蓋
政府部門應盡可能將鄉村地區,特別是農業生產中所產生的網絡使用費用降至最低水平,落實鄉村5G網絡行動,加快5G基站與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寬帶、智能手機與電腦等移動和固定設備進入鄉村地區。通過實現鄉村產業園區、中心區域、產業基地、重點景區等5G網絡全覆蓋,形成可靠的5G數字設施體系,全面提升鄉村地區網絡普及率,實現全域覆蓋,以獲取更多的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的數據,解決信息匱乏問題。
2.1.2 加大數字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力度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費用較高,前期需投入大量資金。因此,為加快推進鄉村數字設施建設,可嘗試運用專項數字融資平臺的多元投資模式,利用政府、社會資本等渠道有效補足資金短板,在全面發揮設施賦能鄉村振興公共性的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
2.1.3 促進傳統設施數字轉型
相關部門應統計整合農村水電、交通、物流等相關設施資源,建立專項管理數據平臺,運用數字技術和網絡設施對傳統設施加以改造,探索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重點領域的實踐應用。通過建立要素流動和技術執行途徑,為數字生產要素賦能鄉村產業發展奠定基礎,為新技術在鄉村發展中的推廣應用做好鋪墊。
2.2 促進數字平臺應用
2.2.1 數字文娛方面
1)建立云平臺,實現鄉土文化長時間留存和共享。重點對當下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進行縱深挖掘,通過數據技術促進古鎮古街、民風民俗、傳統技藝等數字化發展,構建專屬數字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以實現鄉土文化傳承,建立智慧多元的數字文化場景[6]。2)構建豐富的文化傳播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農民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調查,以提供更多理解門檻較低且內涵豐富的文娛作品,為農民建立起與外部世界相互溝通的橋梁,豐富精神生活。
2.2.2 環境保護方面
1)在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時,可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遙感技術等對農村植被、氣候等信息進行收集、整合與分析,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庫,明確氣候狀況和生物節律的轉變,從而事先對氣候災害和病蟲害等加以預防,實現資源的合理調配,高效應對農業生產與環境發展帶來的相關變化。2)在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農業污染治理時,可應用數據平臺促進信息交流與技術傳播,確保所有鄉村都能共同應用專項技術對污染物進行檢測,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為鄉村環境建設奠定基礎[7]。
2.3 推進數字農業發展
農村產業實現數字化發展是根本,它與傳統的產業數字化有所不同。傳統的產業數字化更關注對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而數字產業化則注重對數字技術領域產業鏈競爭力的提升。對此,在農村產業發展中,應堅持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變,通過農商慧聯數據平臺,促進特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數字化改造,實現農業產銷的智慧對接。同時構建產業分析、生產技術分析、市場監測預警及質量安全追溯的信息服務網絡,引導農業向著生產管理精準化、銷售網絡化的方向轉變[8]。
2.4 優化數據流動機制
2.4.1 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化建設
1)基于網絡、人工智能等相關先進技術對規模較大、來源廣泛的農村發展數據信息劃分具體類別,明確其基本性質和權屬,構建統一化的數據交易規范,進而利用專門的存儲技術、通道技術、確權技術等在數據交易前進行處理優化,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化建設,為交易做好技術鋪墊。2)利用市場主體之間、市場和政府之間所產生的相關數據流動,對數字經濟市場體系加以優化,構建完善的交易市場,制定出專門的交易標準和規范,確保數據在政府與市場之間完全自由的相互流動[9]。
2.4.2 通過數據流動促進鄉村治理
1)在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對數據全面迅速的收集與整合應用使得鄉村治理始終能保持良好的發展活力。為進一步將數據在政府治理過程中的作用發揮出來,要基于統一化的數據交易標準,全方位整合全國數據,推動政府行使監督職權,以作出正確決策,降低風險。2)簡化實際治理中數據的應用流程,明確負責交易權限的相關部門,避免因權責不明所導致的效率過低問題。
3 結語
數字經濟的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極大機遇,全面發揮其賦能效應,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農民生活和政務處理等多個領域實現共同振興。對此,相關部門應繼續堅持全面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在數字文娛和環境保護方面加大數字平臺應用,促進數據流動機制優化完善,以“互聯網+現代農業”實現數字化農業,最終探索出一條促進鄉村振興的獨特道路。
參考文獻:
[1] 苗麗光,任博文.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路徑[J].中國金融,2022(7):100.
[2] 何雷華,王鳳,王長明.數字經濟如何驅動中國鄉村振興?[J].經濟問題探索,2022(4):1-18.
[3] 楊嶸均,操遠芃.論鄉村數字賦能與數字鴻溝間的張力及其消解[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5):31-40.
[4] 馮朝睿,徐宏宇.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困境與突破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3(5):93-102.
[5] 肖若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踐策略[J].中州學刊,2019(12):48-53.
[6] 謝文帥,宋冬林,畢怡菲.中國數字鄉村建設:內在機理、銜接機制與實踐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93-103.
[7] 楊玉敬.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7):14-19.
[8] 李豫新,李枝軒.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經濟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J].金融與經濟,2022(6):60-67.
[9] 唐紅濤,謝婷.數字經濟視角下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的機理與效應研究[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37(4):30-43.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