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洲
摘要: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氣候和重大災害事故頻發,消防救援隊伍參與跨區域作戰時,在安全管理、通信聯絡、作戰指揮、難點攻關、戰勤保障的方面出現了新的困難,對作戰效率有一定的影響。從“思想、指揮、戰術、保障、協作”五個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如何做好跨區域作戰準備的對策,從而確保消防救援隊伍能夠實現“精準指揮、保障有力、打贏制勝”。
關鍵詞:消防;救援;跨區域;作戰
為積極應對重大災害事故處置工作,消防救援隊伍大力推進綜合應急救援機動力量建設,不斷轉型升級,目的是打造一支具備“全天候響應、全地域投送、全災種救援”能力的尖刀隊伍。每當重大災害事故發生,消防救援隊伍始終秉承著“全國一盤棋”的思想,不畏艱險、相互馳援、共克時艱,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大的努力,科學高效處置一些重特大災害事故。2020年3月,四川西昌森林大火,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出動12個支隊800余名消防員跨區域馳援,參與森林火災撲救;2020年7月,江西鄱陽湖防汛形勢嚴峻,5個省級消防救援總隊1000余名消防員跨區域馳援,2020年7月,安徽境內長江淮河流域防汛形勢嚴峻,5個省級消防救援總隊1500余名消防員跨區域馳援;2021年7月,河南遭遇超強暴雨襲擊,10個省級消防救援總隊2300余名消防員跨區域馳援,這些都是消防救援隊伍改制以來非常成功的跨區域救援案例。
1? 重大災害事故的主要特點
重大災害事故突發性強、波及面廣、破壞性大,容易誘發次生災害事故,嚴重威脅人民生產生活、生命財產安全,造成較大的物質損毀、經濟損失或環境污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易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發生重大災害事故后,國家和各級政府會分級分類啟動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部門之間、地區之間、軍地之間、中央派出單位與地方政府之間會充分發動政府專業力量、軍警力量、消防救援力量、民間救援力量、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聯合處置。與常規滅火救援任務相比,重大災害事故參戰力量更多、作戰時間更長、處置難度更大、技戰術要求更高、綜合保障需求更廣,消防救援隊伍作為專業救援力量,面對重點災情、難點任務,只有把所屬隊伍有序組織、科學搭配、協同作戰,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2? 跨區域作戰面臨的實際困難
2.1? 參戰力量多,指揮協調難
發生重大災害事故后,為在最短時間快速有效處置,一般都會最大限度的調集救援力量。這些力量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層級、不同身份,人員結構不一、裝備配置不一、能力特點不一、戰斗素養不一,要迅速將隊伍聚攏,組建統一指揮機構,做到令行禁止實屬不易;要根據實戰需求,分配與各隊伍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任務實屬不易;要傳達作戰指令,確保執行指令與現場作戰不沖突實屬不易;要確保各參戰力量與整體作戰部署步調一致、與友鄰作戰單元緊密配合實屬不易。
2.2? 網絡信號弱,通信聯絡難
發生重大災害事故后,通信硬件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會造成局部或者大面積斷網,出現信號盲區;當公眾話務量陡增,超出通信設備設計極限值,就會造成個人電話呼不出,他人電話打不進。消防救援隊伍通信主要有350MHz手臺、公網手臺、衛星電話等方式,350MHz頻段雖然有專用頻點,但數量有限,在大規模聯合作戰時,就顯得頻率不足,容易造成同頻干擾;部分公網手臺在網絡信號不好或者超出轄區不能正常使用;衛星電話在大型建筑、洼地、山體或有障礙物遮擋的時候,很難連上衛星,有時連上衛星后通話也存在通信延時現象;在極端條件下很難組建安全通暢的通信網絡。
2.3? 作戰環境險,應急處置難
重大災害事故規模大、災害重,會造成大范圍的物品損毀、人員傷亡、環境影響和恐懼心理,對被困人員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和嚴峻的生存考驗。救援人員需要更高等級的安全防護、更嚴格地處置程序、更精準的專業技術、更堅決的作戰態度、更全面的安全保障;開展救援行動時需要精心制作救援方案、預防二次傷害、創建操作面、優選器材裝備、保持高度警覺、科學有效施救。隨著救援行動的全面鋪開,作戰時間延長、工作難點增多、攻堅任務持續,各項工作難度也隨之增加。
2.4? 人裝基數大,綜合保障難
跨區域作戰涉及的人員多、車輛多、裝備多,必須按照“仗打到哪里,保障就在哪里”的原則,優先調集大量的保障物資、充足的保障人員開赴一線,確保“衣、食、住、行、醫、修”六個方面無憂。一旦綜合保障有缺失,在“人員思想、裝備維保、消耗補劑、生活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就會出現問題,無論是狀態不佳、裝備停轉,還是休息不足、傷病難治,都會直接削弱有生戰斗力,影響整個救援行動。
3? 做好跨區域作戰準備工作的建議
3.1? 保持枕戈待旦的思想意識
消防救援隊伍是同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系最緊的隊伍,越是在大災難面前,越要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奮戰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這是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的使命和擔當。改革轉制后,隊伍承擔著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任務,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跨區域增援各類重大災害事故救援行動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必須有全新的認識。因此,各級消防救援隊伍必須提前謀劃,在專業知識中,加強對全國典型案例的學習;在裝備配置中,購置專業性強的智能裝備;在實戰訓練中,不斷修訂完善不同類型的預案,力爭從“思想上、裝備上、編成上、預案上”做好隨時出動的準備。
3.2? 建強精準高效的指揮體系
3.2.1? 組建一部六組指揮機構
消防救援隊伍“一部六組”指揮體系是基于扁平式指揮、精細化管理、程序化執行,所形成的全方位、高效率指揮中樞[1],即在滅火救援現場組建1個前方指揮部,下設指揮、信息、通信、政工、保障、宣傳6個功能組,指揮部綜合研判、下達指令、報告工作,各功能組明確分工、團結合作、同步發力,縱向對各個隊伍直接指揮,橫向對救援行動整體推進,實現了“指揮精準無誤,效率大幅提升”的目標。消防救援隊伍支隊級以上單位可以按照相關要求制定“一部六組”工作預案,配置指揮體系各類器材裝備,明確工作職責、程序和要求,確保支隊級全勤指揮部能夠實現“一部六組”的功能要求,那么,全國消防救援隊伍“一部六組”指揮機構就會扎根在一線。
3.2.2? 落實全程跟蹤指揮模式
針對重大災害事故救援的復雜形勢,采取“詢問了解、實地偵察、對比分析”的措施,全面掌握各任務的地理位置、現場環境、重點難點、潛在風險、群眾情緒等,根據搜集掌握現場情況,結合類型災害事故處置預案,確定總體作戰方案,科學選擇作戰力量,下達作戰指令。在救援處置過程中,前方指揮部通過音視頻圖傳掌握現場情況和救援進度,現場指揮員全域偵察,全面掌握現場情況變化、裝備運行情況、藥劑油料使用情況,根據救援進程適時調整作戰方案,并向前方指揮部報告。前后方指揮人員根據實時動態信息、全程感知作戰行動、控制牽引作戰方向,使各作戰要素和作戰單元發揮出最大優勢。
3.2.3? 強化安全避險自救意識
參與重大災害事故救援面臨的直接危險和潛在風險比較多,在救援行動展開前必須加強安全提示,科學設置安全員,做好個人安全防護,明確撤離路徑和緊急避險措施,現場預留預備力量。在救援行動中,每名消防員不但承擔指揮和作戰職責,也要承擔多角度觀察、全方位分析潛在風險的責任,特別是進入安全風險較大的區域,必須嚴格控制進入核心區的人員數量,盡一切努力創造安全的作戰空間和撤離空間。一旦發現險情,要第一時間發出撤離信號,確保消防員能夠快速反應、安全有序撤離;如果不幸被困,也要盡快組織預備力量迅速自救,務必在最短時間內、盡最大努力完成自救互救。
3.3? 完善攻堅克難的作戰體系
3.3.1? 加強專業培訓,在考評中選拔人才
按照“一專多能、專常兼備”的建隊模式,分類組建地震、臺風、水域、泥石流、火災等專業隊伍,以專業隊崗位職責為需求,采取外部求學、內部辦訓的方式,考評專業資質證書,培養專業人才。針對不同災害事故所需的專項救援技術,從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廣泛招錄具有專業技能和實戰經驗的骨干人才,優化隊伍結構,提高隊伍專業水平[2]。立足“打大仗、打惡仗”,聘請專家學者,優化調整滅火救援專家組成員,在跨區域作戰時隨隊出征,進一步提高指揮決策水平和攻堅克難能力。
3.3.2? 制定作戰預案,在實訓中修改完善
跨區域綜合應急救援預案是完成重大災害事故跨區域作戰任務的重要依據,消防救援隊伍必須結合重大災害事故風險評估情況,按照“人員分組定位、車輛分類編隊、器材分塊集成”的指導思想,全面加強和規范重大災害事故跨區域綜合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工作[3]。按照“從難從嚴、瞄準實戰、實用好用”的要求,定期開展最不利作戰條件下“多災情、高難度、全力量”的協同作戰訓練,不斷優化“現場警戒、安全評估、方案制定、行動展開、撤離備戰”等行動程序。逐步將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元素引進預案制作中,實現由單一滅火救援預案向跨區域綜合應急救援預案轉變,實現由文本式平面預案向數字化三維預案轉變,切實強化跨區域綜合應急救援預案的實戰指導作用。
3.3.3? 創新攻堅技術,在鉆研中學習掌握
在抗擊臺風、馳援洪澇災害、參與爆炸、火災、地震、建筑坍塌事故處置中,參戰消防員革新了大量實用管用的器材裝備,總結了一些靈活變通的技戰術方案,在實戰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日常專項訓練中,消防救援隊伍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尤其是要想辦法運用新技術、新裝備解決重難點問題。聯合地方院校、裝備廠家,采用“技術模擬、實測實訓、專家指導”等方式,研究攻堅克難的戰法,創新獨具匠心的技術,進一步掌握技術、提升能力,著力解決“養成不夠、專業不精”的問題。廣泛開展熟悉演練,加強裝備器材性能測試,積極推動器材裝備革新創造,不斷加大人與裝備的合成訓練,加快實戰經驗積累,進一步規范操作、全面總結,著力解決“操作不熟、經驗不足”的問題。
3.4? 配置科學高效的保障體系
3.4.1? 搭建立體式保障平臺
圍繞“跨域保障、輻射全國”的建設目標,搭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多元化保障平臺,做到合理儲備、科學配置[4]。與政府應急物資儲備庫建立緊急調用聯動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后勤補給、備勤保障等物資調用機制。與“綜合超市、大型機械設備、車輛裝備維保企業、滅火劑生產企業、三甲醫院”等單位簽訂應急物資儲備協議,搭建“資源共享、共儲聯調、優先保障”的平臺,建立全國范圍內穩定、高效、及時的應急聯動保障機制。
3.4.2? 配備智能化專業裝備
按照“滿足當前、適度超前”的原則,科學制定裝備建設規劃,優先配齊配強特種車輛裝備,提高“高精尖”裝備配備比例。按照作戰、保障車輛裝備優先的需求,配強舉高噴射、墻壁破拆、登高救人、遠程供水、龍吸水、渦噴滅火、化工偵檢、水陸兩棲、挖掘機、鏟車、吊車等特種車輛,配齊防爆坦克、滅火機器人、無人機、水域救援機器人、水下聲吶等遠程遙控滅火救援裝備,配備“餐飲、冷藏、淋浴、洗滌、宿營、凈水、發電、照明、油料、供氣、供液、搶修、平板運輸”等專勤車輛,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在滅火救援裝備中的應用。
3.4.3? 實現快遞化精準投遞
依托區域性物流基地,拓展應急儲備形式,加強綜合類保障物資的應急儲備和運輸,構建大應急社會聯勤保障機制。根據保障范圍,分災種、分等級制定響應程序,按照“空中運輸、地面轉運、徒步攜行”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器材裝備遠程投送保障體系。通過航空、鐵路系統第一時間將人員車輛、器材裝備投送至目的地中心城市,再采取陸路運輸的方式抵近災害事故地點,運用自裝卸式集裝箱、電動搬運推車、器材轉運背架等設備,打通器材裝備運輸的“最后一公里”,實現跨區域精準投送。
3.5? 推行聯勤聯動的合作機制
重大災害事故發生后,各級政府也會調集大量的救援力量參與救援,除了消防救援隊伍,還會有大批的解放軍、武警官兵、政府職能部門和民間專業救援等力量。針對這些力量,消防救援隊伍前方指揮部可以提請屬地政府收集、掌握所有救援力量的人員、裝備和作戰能力,由各級政府根據任務類型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相互配合、聯合行動[5]。同時,消防救援隊伍也可以掌握這些力量的基本情況和工作動態,堅持“統一指揮、協調有序、優勢互補”的救援理念,整合民間優勢力量,打造聯勤聯動平臺,形成高效互動、立體作戰的合力。
4? 結語
跨區域聯合作戰將是今后搶大險、救大災的重要作戰方式,消防救援隊伍要針對跨區域作戰任務的特點,開展專業知識學習、加強專項體技能訓練,按最不利作戰條件聯合其他專業力量開展綜合性跨區域實戰演練,反復檢驗指揮、作戰和保障體系,不斷修改完善,努力提升攻堅打贏和跨區域作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正利.消防部隊總隊、支隊兩級機關現場作戰指揮體系框架建設問題的探討與實踐思考[C]//中國消防協會,2017.
[2]張偉,徐暉,孫楠楠,郭其云.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應急救援指揮體系構建[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8,37(7):962-965.
[3]王均喬.關于提升消防部隊跨區域應急救援體系的思考[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6(1):115-117.
[4]孟媛媛,姜連瑞.跨區域抗洪救援中消防應急戰勤保障能力研究[J].武警學院學報,2019,35(10):34-38.[5]王宏偉.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我國巨災應對模式的進步與展望[J].中國應急救援,2018(3):4-8.
Reflections on fire and rescue teams participating in cross-regional operations of major disaster accidents
Yang Yunzhou
(Jingzhou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of Hubei,Hubei? Jingzhou 434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extreme weather and major disaster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When fire and rescue teams participate in cross-regional operations, there have been problems in safety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combat command, difficult problems, and war support. These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combat efficiency. Analysis and research are carried out from the five main factors of "Ideology, Command, Tactics, Support, Cooperation". 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prepare for cross-regional operations, so as to ensure that fire and rescue teams to achieve "Precise command, Strong support, Winning the battle”.
Keywords:fire protection; rescue; cross-regional; com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