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規定》,其中強調,“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重點是解決能下問題”,并明確了被認定為不適宜擔任現職、應當及時予以調整的十五種情形。
細讀規定中明確的十五種情形,有著鮮明的問題導向,精準鎖定了部分干部德、能、勤、績、廉與所任職務要求不符的具體表現。無論是“缺乏應有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還是“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亂作為”“在急難險重任務、重大風險考驗面前消極逃避或者應對處置不力”,抑或是“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精神狀態差,對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敷衍塞責”,都與新時代好干部標準背道而馳。讓問題干部“能下”,給“躺平型”“蠻干型”“推責型”干部敲響了警鐘。
與中共中央辦公廳2015年印發的《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相比,此次印發的規定中,還新增了部分新的具體情形。比如,“年度考核被確定為不稱職,或者連續兩年被確定為基本稱職,以及民主測評優秀和稱職得票率達不到三分之二,經認定確屬不適宜擔任現職的”,以及“因健康原因無法正常履行工作職責1年以上的”,這些具體清晰、可操作性強的規定,既便于有關方面準確執行,又讓有關方面處置相關問題更有底氣。
要有“上”的通道,也要有“下”的渠道。規定中強調,應當結合實際分類施策,嚴格執行問責、黨紀政務處分、組織處理、辭職、職務任期、退休等有關制度規定,體現了實事求是、分類處置的導向。嚴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紀律,也要堅持做到不得搞好人主義,不得避重就輕,不得借機打擊報復。
“能上”并非一勞永逸的起點,“能下”也并非一蹶不振的終點。規定中也明確,對被調整的干部,根據工作需要,對認真汲取教訓,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突出且經考察符合任職條件的,可以進一步使用、晉升或提拔。這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理念的體現,也是事業為上、人事相宜原則的彰顯。
(摘自《半月談》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