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路



摘 要:在中國繪畫史上,宋元時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在這個從不穩定到大一統的政治環境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而文人畫也從興起到成熟,不斷發展。從宋代文人畫到元代文人畫,皆以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直抒胸臆、形神情思兼備和具有象征意義等為藝術特色,將文人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繪畫創作理念,將美好高潔的文人精神言傳身教給后人。宋元文人畫為中國畫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亦成為后世的典范。
關鍵詞:宋元時期;文人畫;文人精神;藝術特色
中國繪畫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由于文人、士大夫的直接參與,中國文人畫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繪畫風格的結構系統,呈現出一道獨特且不可復制的風景線。從中國文人畫的發展歷程來看,宋代是先驅者,元代則是集大成者,它們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諸多文藝、哲學思潮源起或發端于兩宋,而融會、成熟于元代。在宋元四百多年不斷的厘革演進里,隨著文人思潮的交替革新,一種超然物外、不拘一格的新思潮逐漸突破了漢唐時期的繁文縟節并展現出來,這種思潮的興盛穩步推進著文人畫向前發展,使宋元時期成為文人畫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文人畫的定義
文人畫,隸屬于中國畫的范疇,廣泛來說,是指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士大夫、文人的繪畫作品。其標榜“士氣”“逸品”,對營造畫面的意韻、生動性有著獨到的見解,主張氣韻與筆墨情趣自洽,偏愛以山水、花鳥和梅蘭竹菊“四君子”為題材進行創作。自唐代開始,文人畫便成為一面中國畫新發展的旗幟,直至發展到宋代,以蘇軾、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為代表的文人墨客們,進一步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廣,形成了文人畫的新風格,這也標志著文人畫日趨成熟。從元代開始,文人畫漸為主流,正如倪瓚所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藝術家在創作時更加關注主觀情感的抒發,注重繪畫的精神性。因此,宋元文人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像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其間,一批批優秀的文人畫家不斷涌現,為后世留下許多經典之作。
二、宋元時期文人畫的產生和發展
(一)宋元時期文人畫的產生
眾所周知,宋代經濟的繁榮以及空前的對外開放程度,不但使經濟加速發展,還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文學與藝術不斷碰撞燃燒,成為熊熊大火的助燃劑。中國畫中的各科相繼孕育而生并不斷壯大,最終成熟,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愈發完善。與此同時,文人畫以其追求高雅藝術境界的觀念,促使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于是,在北宋院體畫興盛的同時,由一代文豪蘇軾提出的“士人畫”觀念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實踐也得以相應發展,文人畫由此應運而生。
(二)宋元時期文人畫的發展
宋代文人畫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更大的發展,體系更豐富完整,也更系統化。對于階級的不穩定性和矛盾性日益凸顯這一現狀,文人士大夫也無心改變,只能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尋覓,尤其從宋代開始,教化理性這一傳統想法開始羸弱,逐漸淡化。“淡墨寫作無聲詩”“畫是有形詩”等這些觀點牢牢地抓住了文人畫家們的思想,這無疑對當時整個中國畫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繪畫與文學的關系愈加緊密,而文人畫作為一種載體,逐漸朝著文學化的趨向發展。
文化是政治的產物,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對整個社會的文化格局有著直接的影響。南宋時期處于內憂外患的局面,文人士大夫不停地在苦難與理想憧憬中掙扎,他們通過繪畫來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而在元滅南宋實現大一統后,元代統治者一度以其自身的民族觀念治理國家,原本的農耕文明與當時的游牧文明產生了矛盾,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政治上,由于元代取消了科舉選拔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民族歧視政策,把各族民眾按照三六九等劃分,而一般漢族知識分子位于最低等,這都對元代文人畫的創作有著決定性的改變。這種民族歧視政策致使那些考取功名無望的知識分子把他們的畫筆轉向了窮苦勞動人民的生活或轉向了對自我內心世界的探索。在這種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很多文人隱居山林,寄情于書畫,在自己的書畫中獨善其身。元代文人大多只能處于社會底層,即便是那些具有熾熱的國家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也無從傾訴,更無法用自身的才學報效國家。此時繪畫的目的在元代文人畫家看來,是“適一時之興趣”,亦是“聊以解悶”的方式,或是用來逃避現實,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手段。
宋代以后,院體派衰落,文人畫崛起,受壓制的文人畫家開始直面自己的內心,藝術逐漸向私人化轉變。這不僅是因為人們對院體畫審美疲勞,也是因為文人畫給人們帶來的遐想空間廣闊,文人不再受到限制,可以隨心所欲地創作,這賦予了文人畫無盡的創意與無限的魅力。在繪畫的功用上,元代文人畫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是與宋代大不相同之處。
三、宋元文人畫的藝術特色
(一)詩書畫印融為一體
文人畫是一種多元素融合的藝術形式,結合了詩文、書法、繪畫、印章等藝術樣式。文人畫作為文人畫家直抒胸臆的工具,題寫在畫中的詩文與書法不僅增添了畫面的藝術性,還使繪畫的意韻更加凸顯。所謂書畫同源,書法與畫法之間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人畫家幾乎皆是書家,書法的功力為他們的繪畫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如宋代蘇軾、米芾等文人,他們才氣橫溢,對于書法和繪畫都比較精通,便可融會貫通,將詩詞筆墨融入作品。宋徽宗趙佶所繪并自題的《芙蓉錦雞圖》(圖1)及李公麟的《五馬圖》(圖2)也是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鐵證。但宋代的文人畫家較少,而院體派畫家題畫大多數都比較隱晦,甚至連署名的題款也極盡隱藏,這說明宋代文人畫已經形成,雖然多數的院體派畫家對文人畫還不能完全接受,但仍然有一些敢于嘗試的先驅者不斷探究,所以沈顥曾說:“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元以后,隨著書法入畫的倡導推行,文人畫題畫之風開始盛行,幾乎每畫必題,年月姓名以外,詩、詞、韻文等藝術方式和篆、隸、行、草等藝術手法,任意揮灑。繪畫在文人畫家手中已演化成一種綜合藝術。題款在畫面中的位置也與整個畫面的布局有著一些特定的規律,在繪畫實踐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一是預留題跋位置。在繪畫創作之前,在繪畫立意的框架中提前考慮題跋等因素,即把題跋的位置以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統籌全畫布局。二是畫后再進行補充。就是畫完后,將畫貼在墻壁之上,遠觀其畫面具體內容而題之,當然也有可能是事先考慮不周,而由題跋、印章補充,這也不失為一用處。宋元文人畫將詩書畫印融于一爐,使它成為一種多元性的藝術,我們可以從中欣賞生動的形象,品鑒雋永的詩情,體會書法的典雅和篆刻的奇巧。形式美、情感美、現實美、理想美相互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使中國繪畫的表現力達到出神入化的奇妙境界。183042A3-B9DD-410D-BEA9-7AEC5CAF89F3
(二)強調畫家情感的抒發,畫中物象多有象征意義
宋元文人畫更多表達的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一種寄托,是一種聊以自娛的方式。在宋元社會不穩定、政治動蕩的背景下,文人畫家多以自我為主抒發情感。從宋到元,文人畫逐漸地從重理向重意發展。畫中的物象充分具有擬人化的特征,畫家以此托物言志,通過比興手法將自身的所思所想在畫中表達出來。宋元文人畫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和高山、漁隱等事物為題材,隱喻其中,如梅花的孤高絕俗、蘭花的秀雅脫俗、菊花的清凈隱逸、竹子的不屈不撓、山水的不問世事等,這些題材大多是以君子的品性來描繪的。文人畫家大都喜歡寄情于畫中,以表達自己的或喜或悲。人們通過欣賞畫家的作品便可以看出其品格,體會其思想情感。可以說,文人畫是一塊用來表達自己精神世界的福地。
(三)“墨戲”的興起
北宋中后期文人畫開始興盛,同時士大夫也在不同領域進行探索實踐,不斷完善,推陳出新,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與其他花鳥畫大不相同的是,“尚意”是士大夫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最大特點,可以彰顯自己的“私欲”,即個性。在藝術特點上,筆墨的特點被逐步放大并具有標志性,提倡“墨戲”。“墨戲”也是文人畫的一種形式,并提出了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目標的畫題,構成了與“墨戲”相對應的體系,如文同的《墨竹圖》(圖3)。如文同等人所說,繪畫表面上看是文章政事之余、詩文之末的“墨戲”,但正是這個“墨戲”反而更能體現出繪畫此時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所謂的“戲”并不是以追求功利為目的,而是可以高度放松、自由地進行創作,不需要刻意雕琢。撕去平素偽裝的面紗,真實地澄露內心,以平和的心態創作,由此,繪畫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
文人畫的內核源于“戲”的心境,也只有在創作與體驗中呈現出類似于游戲的舒放心境,才有可能在暢快有余中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如果沒有這個心境,則難以將自我融于山水之中。可以說,“墨戲”的提出實際上標志著文人畫的形成。而這一表現形式,無論是在士大夫之間,還是在畫院的職業畫家中,都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元代可以說是最能體現這一共識的朝代。朝代的更新替換并沒有讓多元的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斷層,那些前朝的“子民”在新的政治背景下仍然保持著原有的追求。
(四)形神情思兼具
宋元畫家們都接受并運用于創作實踐之中的觀念之一是形神情思兼具。繪畫對象要講究“形神”,即形態與神態相統一適應,“情思”則是文人畫家主觀的表達,包含了畫家內心的思想情感、性格特點以及創作時對客觀事物的評價等。形神兼具很早就成為畫家創作繪畫的準則,早在東晉時期就被那時的畫家所推崇。在宋代增加了“情”和“思”,使畫家的真情實感都附于畫面之上,使得創作繪畫的準則由早期的形神兼具提升到形神情思兼具,形神不再以繪畫對象的形體相似為標準,而是要求其合乎邏輯,即符合客觀事物會不斷變化的定律。以畫家心中主觀之“感”為統籌,讓畫家與繪畫相合一,使繪畫能呈現出畫家的內心世界,讓繪畫擁有“情思”。
(五)宗教精神在宋元文人畫中的體現
佛教文化中的禪宗思想在宋元時期影響深遠,使得文人畫中也具有這一思想。自禪宗興起后,“學詩如學禪”的觀點便被引入創作理論中。禪宗的自性論主張自身能夠決定事物的改變的唯心主義,從而使文人畫家積極主動進行創作。其中的頓悟說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憑借自身的直覺探究事物的本質,這對大多數藝術家思維方式的轉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道教思想在文人的內心生根發芽,對文人畫也有較大的影響。道教思想主張與自然山水和諧共處,對大自然充滿敬畏,讓畫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對題材的把握和處理有更深層次的思考。道家認為所有事物都應順其自然,崇尚一種無為、率直的淳樸品質,對于文人畫精神體系的建立有很強的推動作用。簡而言之,宋元文人畫藝術家的主觀意識在宗教文化中誕生,他們的品性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從而實現一種思考與實踐的自由。
四、結語
藝術是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映。宋元文人畫以其獨有的多種藝術形式將書法、詩詞、印章融入畫面,增強了畫面內容的充實性,使畫面更具美感。如果將中國畫中文人畫的藝術特色脫離出來,那么中國畫就會變得名不符實,可以說中國畫就失去了它的靈魂,剩下的就只是一個赤裸裸的水墨軀殼罷了。同時,文人畫的精神也融入了中國畫中,文人畫家的思想和行為與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密不可分。因此,優秀的傳統文人畫中那不可磨滅的永恒價值將永遠值得我們去探尋。
參考文獻:
[1]劉中玉.混同與重構:元代文人畫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林木.論文人畫[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3]周雨.文人畫的審美品格[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程明震.文心后素:文人畫藝術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5]馮驥才.文人畫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6]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83042A3-B9DD-410D-BEA9-7AEC5CAF89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