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充位于四川省東部,嘉陵江流域中段,自古以來就是西南重鎮。南充地區的美術活動是四川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時間為軸線,以書法和繪畫為主要類別,對唐宋元明清期間的南充美術活動及成就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南充;美術;書法;繪畫
南充位于四川省東部,嘉陵江流域中段,是川東北城市群的關鍵點,成渝經濟圈中心城市之一,轄區面積約1.25萬平方千米。南充歷史悠久,春秋以來歷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人杰地靈,先后孕育了落下閎、司馬相如、北宋三陳、開國元勛朱德等偉大人物;文化豐富,三國文化、絲綢文化、紅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交相輝映;民俗多元,如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王皮影等。自先秦以來,南充的美術活動構成了四川美術史、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重點對唐代至清代(618—1912年)期間南充的書法、繪畫和建筑情況進行梳理,以期勾勒出該時期南充美術發展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
一、唐宋元時期的南充書法與繪畫
楊杰(生卒年代不詳),宋代閬州人,以擅畫鬼神像聞名,其繪畫技藝十分精湛,頗受時人所重。史書記載他畫鬼神像,往往先畫出手足四肢,然后再用數筆即可畫出全部身體。這個故事雖與顧愷之、吳道子等著名畫家的畫技故事略有相似,但仍可看出他在人物佛像繪畫領域的技藝與成績。
蒲宗孟(1022—1088年),北宋閬州新井(今南充市南部縣)人,進士出身,先后任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等。蒲宗孟是北宋著名文人士大夫,為理學大家周敦頤妻兄,與蘇東坡也有深厚友誼。其人勤奮好學,酷愛讀書,有勸讀書名句“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至于書不可一日失”傳世。蒲宗孟擅長書法,后世評其書風“結體嚴謹、風格瀟灑”[1],其代表作《夏中蒲兵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結構端正,點畫精勁,筆法精熟,章法勻整,體現了高超的書法造詣。值得一提的是,蒲宗孟在家鄉修建了專門用于藏書的“清風樓”,是南部縣最早的私人圖書館[2]。
閬中三陳,即北宋時陳堯叟(961—1017年)、陳堯佐(963—1044年)、陳堯咨(970—1034年)三兄弟,三人皆擅書法,其中以陳堯佐為最。陳堯佐特別擅長篆書和隸書,時人稱其書法為“堆墨書”。《宋史》記載其書法成就為:“(陳堯佐)善古隸八分,為方丈字,筆力端勁,老猶不衰。”明人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也稱:“(陳堯佐)少好學,善古隸,自成一家,所點畫肥重而筆力端勁,老猶不衰,能為方丈大字,謂之堆墨八分。”[3]從文獻記錄中可見他的書法取法秦漢,自成一格,不隨時風,顯示出藝術創作的個性追求和獨特品味。因陳堯佐中進士后累官至太子太師,位高權重,常常書寫碑刻題榜,所以他遺留的墨跡較多。
馬涓(?—1126年),北宋閬州(今南充市南部縣)人,字巨濟,號錦屏先生,因其曾任監察御史,故而世稱“馬御史”,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科狀元。馬涓精于文史,擅長書法,他在其家鄉狀元溪邊崖上書有“晴霞夕照”四字,筆力雄健,蒼勁有力,至今仍存。馬涓曾著《墨譜序》,可見其對書法創作進行過系統性的理論研究。
陳汝秩(1329—1385年),字惟寅;陳汝言(約1331—1371年),字惟允,號秋水。二人系兄弟,祖籍閬州(今南充地區),后移居江西南康,因其父陳征寓居吳中,后遂為吳縣人。陳汝秩和陳汝言以才華著稱,時人稱為“吳縣二陳”,均善詩文,工山水畫。吳縣二陳雖成長于吳縣,但其根脈源自閬州,所以在此一并納入文中。陳汝言山水取法董源、巨然、趙孟 ,畫面秀潤清遠,代表作有《荊溪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羅浮山樵圖》(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百丈泉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仙山圖》(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等,他是元末著名的玉山雅集主要成員,畫風承接元明,被認為是“元四小家”之一[4]。其中,陳汝言和王蒙合作《岱宗密雪圖》,留下“彈粉作畫”這一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故事,可見其高超的藝術造詣和不凡的巧思。除善詩工畫以外,他還善鼓琴,與元末倪瓚、王蒙、顧瑛等交游甚深,常于顧瑛玉山詩社的聚會上操琴鼓曲,常能技驚四座。陳汝秩與其兄弟不同,性情恬淡,不慕權貴,他在山水創作上取法唐宋,與元人畫風稍異其趣,在繪畫細節處理與風格追求上與李思訓、李昭道則較為接近,有《清閟閣圖》傳世。
南充閬中永安寺大殿兩側壁畫,根據其元至正戊子年題記,顯示大殿壁畫繪于1348年。兩側壁畫高3米、寬4米,主要描繪佛教形象,有天龍八部、羅漢等,均呈累疊朝拜行列,藝術造型與永樂宮壁畫相似,人物造型繼承了唐代以來的風格,體態輕盈、頭部飽滿、身段優美,顯示出“吳帶當風”的造型特色。永安寺大殿壁畫采用線描重彩填色法,一方面具有唐宋線描法度嚴謹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具有元代文人畫線條處理的飄逸輕松。線條類型豐富,有鐵線描、莼菜描、游絲描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總體粗細相間、長短有致,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永安寺壁畫的色彩也很有特點,和元代壁畫紅、黑、黃的主流用色風格不同,永安寺壁畫沿用傳統青綠山水色彩體系,大量使用如石青、石綠、朱砂、金色等,畫面明快輕松,富麗堂皇,體現出新鮮亮麗的色彩美感。永安寺壁畫大部分已被毀,不過1962年四川省有關部門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臨摹,目前共有包括十八羅漢、天龍八部、文殊普賢等形象在內的共計6堵壁畫,經臨摹后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外尚有部分民間畫家的臨摹手稿存世。
二、明清時期的南充書法與繪畫
陳繼(1370—1434年),字嗣初,號怡庵,陳汝言之子,學養深厚,精通五經,時人稱之為“陳五經”。陳繼除精通詩文五經外,也擅于畫竹,明代著名畫家夏昶曾向其學習,后青出于藍,成為明代畫竹名手,所謂名師出高徒,從中也可看出陳繼在繪畫上的造詣和才華。
陳寬(1397—1473年),字孟賢,號醒庵,陳繼之子,長于詩文,精通書法,工于山水,雖一生未曾入仕為官,但名聲仍遠播四鄉。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畫家、被視為明四家之首的沈周,就是陳寬的弟子之一。雖然就目前文獻所載,陳寬教沈周的主要不是繪畫,而是詩文經史,但不可否認的是,陳寬對沈周在文化修養上的教導和指引,也是幫助沈周在繪畫上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沈周的傳世名畫《廬山高圖》,就是為他的老師陳寬祝壽所畫,畫中那位瀟灑飄逸的白衣高士形象,即是其師陳寬,由此可見陳寬的深厚學養以及對弟子沈周的深刻影響。
黃輝(1555—1612年),字平倩,號慎軒,南充走馬人(今南充市高坪區),明代著名書法家。黃輝自幼聰明,號為神童,15歲時就在四川鄉試中獲得第一,31歲中進士后長期在京為官,他好佛談禪,是明晚期著名居士;善于詩文,被認為是公安派的主要成員。黃輝擅長楷書、行書,他的書法成就在當時就已負有盛名。公安派領袖袁中道對其書法極為推崇,他在《書黃平倩楷書心經后》評價黃輝書法:“是書得小字如大字法,嚴而不局,老而帶媚,妙處不減靈和。”[5]袁中道還將黃輝與大書法家董其昌相提并論,不僅視二人為一時書學巔峰,還指出黃輝的書法更具個性:“黃平倩、董玄宰,真可追配古人。玄宰窮其法,平倩出己意窮其趣。”[6]《明史·文苑傳》稱:“時同館中,詩文推陶望齡,書畫推董其昌,輝詩及書與齊名。”董其昌系晚明書畫巨擘,中國美術史上的高峰人物,成就影響巨大,黃輝能與之齊名,可見其藝術才華與創作水平。因為種種原因,黃輝傳世作品不多,經學者統計,目前共有黃輝書法作品(含碑刻)27件,其中甘肅省博物館所藏《行書自書詩》堪稱其代表作。《行書自書詩》是黃輝于1609年所寫,此卷長127.5厘米,上書七律四首,共46行、250字。這件作品是目前黃輝存世作品中最晚之作,代表了黃輝的書法藝術水平,此卷用筆生動飄逸,大開大合,氣度雄渾,格調不凡,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行書棧閣雜詩》、四川博物院所藏《行書自作詩》等,都是黃輝書法的精品力作。
陳以勤(1511—1586年),字逸甫,號松谷,南充西水里(今南充市嘉陵區)人,明朝中期名臣。先后任禮部右侍郎、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等,與其子陳于陛(1545—1596年),字元忠,號玉壘,先后任宰輔大臣。父子皆為宰輔,傳為一時美談。《明史》記載:“終明世,父子為宰輔者,惟南充陳氏。”陳以勤善于書法,用筆不拘一格、流動飛揚,章法布局大膽求新、富于變化,時人欽慕者眾多。現南充地區尚有《游金田寺》《諸葛寺懷古》等碑刻、石刻墨跡存世。
圣可禪師(1628—1700年),俗姓王,南充營山人,清初僧人,工詩文、善書法。圣可系著名的破山禪師親傳弟子,曾任梁平雙桂堂住持,后又到重慶創建了渝州名剎華巖寺,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名僧。其師破山禪師的書法造詣非常精深,圣可禪師承其師風,亦有個人特色,他寫大小字都很有特點,大字縱橫自如、豪邁遒勁,小字沉穩古雅、韻味悠長。圣可禪師作品遺留不多,現在于重慶華巖寺、重慶博物館、成都文殊院等地尚有其墨跡存世。
龔晴皋(1755—1831年),名有融,字晴皋,以字行于世,重慶巴縣人,清代乾嘉時期著名書畫家,祖籍南充營山,自其祖父起遷居重慶巴縣。龔晴皋在清代書壇占有重要地位,四川重慶地區民間有“家無晴皋畫,必是俗人家”的說法流傳,其影響可見一斑。龔晴皋善書亦擅畫,書畫交融相互促進,使其書畫盡顯不凡品格。其書法有“大巧寓拙,奇氣縱橫”的獨特風格,不僅以謀篇布局見長,還體現出精深的用墨功底。在具體創作中善用對比,大筆縱橫、氣勢磅礴,細筆如絲、綿密堅韌,再兼以干濕筆交錯使用,展現了非同尋常的書法造詣。他是從帖學向碑學轉向的關鍵人物,在四川美術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龔晴皋評傳》中,編者對其評價甚高,稱其為晚清從帖學向碑學轉變過程中“破殼而出第一人”[7]。龔晴皋的書法學自王、歐,后又得益于碑學,造詣高超,意境深遠,今人論其為“碑帖交融,著意北碑;以書達情,迥出時流”[8]。他所創的“孩兒體”書,體現出傅山所推崇的“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追求,引領一時風氣。龔晴皋《升庵尺牘》屏八幅,每幅高147厘米,寬39.5厘米,氣度恢弘、質樸率真,當代學者評論為“縱橫有奇氣”。此外,他的《行書二言聯》(現藏于四川博物館)、《王勃滕王閣序卷》(現藏于重慶博物館)等均是其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作。龔晴皋擅畫山水,常以山溪江河為表現主題,作品師法造化、平中見奇,既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有不俗的筆墨韻味。龔晴皋的堂弟龔有暉,字旭齋,也以擅長山水畫聞名,時人稱其為“二龔”。龔有暉繪畫不拘法度、簡練豪放,重慶博物館等地有其作品存世。
馬德昭(1824—1890年),南充閬中人,清晚期軍事將領,曾在以率軍固守西安聞名,陜人因此為其立祠。馬德昭雖為武將,但精通書法。據《馬公祠碑記》記錄,馬德昭“喜為擘窠大字”,他的書法結字奇特,大氣磅礴,字畫一體,極具趣味。現在西安碑林第四室中,存有署名為“西蜀馬德昭”的大字書法“一筆壽字碑”、“一筆虎字碑”和書畫一體的“魁星點斗”等墨跡。特別是他所創作的字畫一體作品“魁星點斗”是西安碑林中著名的石刻之一。這件作品以“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字巧妙地組合成一個左手托硯、右手執筆、一腳翹起托一“斗”字、一腳立于“鰲”字上的魁星形象,其豐富的想象力和絕妙構圖讓人拍案叫絕。這件作品中蘊含著魁星點斗、獨點鰲頭的意象內涵,使其成為科舉文化的生動代表廣為傳播,今天在全國各大科舉博覽館中均有展出。
陳廷培,號蘭垓,清晚期閬中(今南充市閬中市)人,擅長山水畫,先從胡世榮(字澹泉,安徽合肥人,曾在四川多地為官,擅山水花鳥)學習山水,而后再學沈周、唐寅,時人評其畫頗具形似,惟韻味稍欠,亦可謂蜀中一時名手。成都市李劼人故居博物館、廣元市蒼溪縣等地有其作品存世。
劉復生,清晚期閬中人,擅長花鳥、工筆人物畫,在川北與陳廷培齊名,現蒼溪縣文管所、新都寶光寺等地均藏有其畫作,同時他也擅長很具地方特色的閬中木版年畫(閬中門神畫)。
南充閬中巴巴寺,始建于清初康熙年間。寺內有大量磚雕繪畫,照壁外側磚雕取法唐寅山水畫,照壁后側有磚雕青松圖。這些磚雕繪畫形象生動,刀法精湛,造型精美,寓意深刻,至今歷時300多年而形象如初,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美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參考文獻:
[1]紫都,劉超.中國書法鑒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34.
[2]范鳳書.中國著名藏書家與藏書樓[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11.
[3]陶宗儀.書史會要[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243.
[4]王進.元末文人雅集中的繪畫創作研究[J].美術觀察,2010(8):97-101.
[5][6][7]唐林.四川美術史:下冊[M].成都:巴蜀書社,2020:135,136,618.
[8]魏倩.試論龔晴皋詩書及其佛學觀:紀念龔晴皋誕辰260周年[J].書法賞評,2015(1):29-33.
作者簡介:
羅仕明,碩士,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視覺文化與美術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