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泰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組織中考備考時,需要固本強基,夯實根基謀“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鍵能力;“雙減”然后精準謀“術”,磨礪利器,提升能力。兩者相輔相成,是中考致勝之道。
【關鍵詞】“雙減”政策;素養;中考備考
“雙減”政策的公布和實施是國家教育史上一件標志性的事件,其對教育教學的實踐極具指導意義。既要“雙減”,又要提質,更需要發展興趣與特長。如何落實好,是每個一線教師的一項大課題。尤其是中考備考,如何實現減負、升學兩不誤,“雙減”政策其實給我們指出了路徑。《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政策)第8點提出,“科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第10點提出,“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第17點提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據此,我們在中考備考里,應著眼于長遠,強化素質教育,致力于素養提升,向課堂要質量,有效地提升中考的備考質量。下面,筆者談談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中考備考策略。
一、固本強基謀“道”,夯實根基提高閱讀素養
《論語》有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據此,強基固本,提升素養是中考復習之“道”;科學備考,精準復習,是中考致勝之“術”。換言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強基固本之“道”要深厚;備考致勝之“術”要精準。中考復習的“道”,就是引導幫助學生構建起自己學科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其中,閱讀素養和表達素養是兩大重點與難點。我們在閱讀素養上,既著眼于課堂,也用心于課外。
(一)營造讀書氛圍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陸游有云:“工夫在詩外。”受“雙減”政策第8點和第10點啟發,我們把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從讀書活動開始。在通過“多讀書讀好書”提升閱讀素養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下面三點:
營造班級良好閱讀氛圍。開展推薦讀書活動,每周兩次在課前以抽簽形式讓學生向同學推薦書,然后請讀過的學生加以點評;充實班級圖書角,要求每個學生每個月帶一本自己推薦的書回到班內圖書角,附上讀書漂流卡并寫上薦讀詞;閱讀課以任務驅動,如,學期初有讀書計劃,學期中有讀書筆記評比,學期末有讀書總結和讀書交流會。營造閱讀氛圍,能讓每個學生踏踏實實地讀書,扎扎實實地打好基本功,我們力求做到七、八年級認認真真讀書,九年級讀書備考兩不誤。
以閱讀卡落實名著閱讀。在開展名著閱讀時,設計好“情節梳理卡”,讓學生梳理出名著的情節脈絡和經典片段;設計好“人物梳理卡”,讓學生能夠全面認識和評價名著里的人物;設計好“藝術特色探究卡”,讓學生學會鑒賞與評價名著的藝術特色和語言風格。邊讀書邊打卡,既把讀書落到實處,也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梳理能力和評價鑒賞能力;還可以對讀書卡加以評比,提高讀書卡填寫水平,為應對中考的名著閱讀打下厚實的基礎。
以活動推進閱讀的深化。開展名著閱讀手抄報大賽,提高名著閱讀的熱情和興趣;開展名著改編舞臺劇比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再創造能力;開展名著讀后感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深化學生名著閱讀的體驗和感受,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此外,還可以根據名著內容設計辯論賽、名著講堂和閱讀探究小論文評比等活動,務必要為名著閱讀的深入搭建好實踐的大舞臺、展示的大舞臺。
以“讀”和“看”為輸入途徑,豐富學生的積累而“內化于心”,再通過“說”“寫”“演”等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并“外化于行”,讓學生真正獲得良好的語文的素養。
(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以提高課堂效率
“雙減”政策第17點明確指出,“減負提質”的關鍵在課堂,課堂高效,學生堂上學好,方可實現“雙減”。在課改增效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三點:
1.推行“導學案+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課堂。有主備課和經過審核討論的導學案,是提高課效的基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的有效手段,是實現轉“教”為“學”的真正覺悟。如,在文言文學習里,放手讓學生自主歸納、梳理重點詞語的運用,然后組內、班內討論、更正、增補,效果遠比教師整理完后讓學生去牢記要好;又如,在《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等文學類文章的學習里,讓學生自主梳理細節的描寫、人物性格,然后作分析探究,最后組內、班內質疑、討論,將對學生做好中考題里的文學類文本閱讀有莫大的幫助。在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里,教師不但能夠很好地踐行“學生主體、學為中心”這一教學理念,還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推行“1+X”閱讀教學。單篇文章教學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少、思維量不足、拖沓低效的問題。而學生在中考里,只能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完成信息類文本閱讀,25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完成文學類文本閱讀。如果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里不講容量和閱讀速度,學生怎么可能適應中考要求?如果我們在學習《敬業與樂業》時,重讀《紀念白求恩》,比較兩者論述思路,領悟樂業的要旨;然后拓展閱讀《庖丁解牛》,感受樂業背后蘊含的哲理。如此拓展,相信學生不管在核心素養培養上,還是論述說理上,收獲都會更大。同理,如果我們把《孔乙己》《故鄉》合起來作比較閱讀,相信學生對魯迅小說的主旨和作家在人物描寫上的領悟會更加的深入。“1+X”的閱讀教學既增加課堂的容量和思維量,還可以令到學生更好適應中考題里對信息梳理和整合要求。
3.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力求與中考題接軌。不少語文教師沉迷于解剖式的課文分析,把閱讀教學與中考割裂開來。結果,課上得精彩,學生聽得有味,但中考題答得一塌糊涂。近年中考受到高考影響,信息類重視對行文脈絡的考查,并且出現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答題需要整合兩個材料進行;文學類出現探究性題目,并沒有唯一的答案;名著類重視梳理。如果我們關注中考設題方式,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里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相信可以幫助學生在平時學習與中考間實現無縫對接。7ABD40FB-A7EB-4270-A803-81E2C2F84682
課堂是學習和復習的主陣地,加大課堂容量,提升課堂思維量,閱讀教學與中考閱讀試題接軌,是提升閱讀素養的根本,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有效途徑。
二、精準備考謀“術”,磨礪利器提高綜合素養
踏實備考根基,讓學生胸有成竹;科學精準備考,減少無效勞動,消除“題海戰術”,才能“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讓考生高效完成復習,充滿信心地面對考試。下面談談我們基于“雙減”謀“術”策略。
(一)強化基礎,聚焦閱讀
1.強化基礎。基礎部分,含詩詞名句、病句、語言運用、課內文言等內容,以組合的方式組成15分鐘的實訓卷(如,詩詞默寫+語用+課內文言或詩詞默寫+詞語運用+語病+語用等),做復習課的課前15分鐘訓練,整個復習階段循環往復,力爭在中考前作不少于兩輪的復習,從而實現基礎積累全覆蓋的效果。在組合實訓卷的時候,重視題庫建設和學情觀察,對于重點難點易錯點,做反復重現強化,力爭中上層學生實現基礎版塊得滿分的效果。
2.聚焦閱讀。復習課重點放在閱讀版塊上,深入研讀近三年中考真題,教師在復習課講評前要獨立研做試題,要研究考點和知識點,要把中考真題與相類似測試題和作業題關聯起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尋找答題路徑。例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構建小說、散文答題的必備知識,以歸納整理的形式幫助學生構建名著閱讀、信息類文本閱讀答題的必備知識。教師要指導學生歸納不同類型文體的結構(行文)思路,還要指導學生歸納不同類型題目的答題套路。總之,要在知識和思維上幫助學生建構起自己閱讀題的答題經驗,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二)基于考點、學情設計專題復習
以考點導向、問題導向設計復習專題課。第一輪復習,基于考點(知識點)導向來設計,復習課以“考綱考點(知識點)+中考真題+強化練習+類型答題技巧總結”組合而成;講練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增加學生思維量,提升復習效果。第二輪復習,基于問題導向來設計,復習課以“作業(綜練、測試)存在問題+練習補強+中考真題+題型、知識總結”組合而成;教師在作業和綜練批改過程中,側重找代表性問題、找典型,用手機拍下來,復習課上以手機投屏展示答題(不具備手機投屏條件的可以使用實物投影),師生共同討論,糾錯訂正。基于問題導向的設計,聚焦于學生需要解決的存在問題,對提高應試能力有極大的裨益。總結環節,主要由學生來做,教師總結得最完美,結果都是教師“塞”給學生的,學生印象不深,難免會“水過鴨背不留痕”;學生總結得即使最粗樸,因為是學生自己的發現,所以它就可以成為學生擁有的知識和能力。
(三)評改結合升格作文,提高表達素養
作文備考有效策略。作文是學生的痛點、教師的難點,需要實施有效的備考策略。首先,要加強審題訓練,指導學生學會審主題、審任務、命題人意圖,審題訓練貫串于整個作文備考,可以用擬寫提綱的方式來訓練。其次,要加強快速構篇訓練,考場上作文時間只有50分鐘左右,對寫作速度要求較高。因此,要指導學生學會謀篇布局,養成列提綱再作文的習慣。快速構篇訓練可以和審題訓練結合起來進行。再次,要做好行文結構思路訓練,重點練開頭、鋪墊(對比、襯托)、細節描寫、結尾等技巧,力爭讓每個學生結構思路成“模”,即形成自己的寫作思維習慣。最后,做好升華語言與選材的訓練,語言上,鼓勵使用四字詞、對稱句、排比句;積極嘗試融情于景,巧用修辭等技巧;選材上鼓勵時代性,新穎性,注重修身立德,成長勵志,生涯規劃,理想信念、感恩奉獻等素材的準備。
評改結合升格作文。提升作文有兩個原則,其一,作文是寫“好”的,其二,作文是“改”好的。寫和改,作文的不二法則。在爭取多寫的基礎上,要把作文評講課改為作文評改課。具體的操作是:教師在批閱作文時找好典型樣本,復印出來,在作文評改課上全班學生一起評閱,師生討論,找出問題與對策,共同升格,然后確定本次作文升格的標準和方向;學以致用,每個學生自己升格自己的作文,最后教師展示升格優秀的作文并作總結。堅持做到有寫必評,評后必改,學生作文必有所得。
(四)考前重點強化良好習慣
首先,強化認真審題的習慣,消除“想當然”的慣性思維和套路思維,答非所問是考試大忌;其次,強化規范作答的習慣,分條分項作答、“觀點+材料”分析作答、完整作答等習慣需要養成;再次,強化認真書寫的習慣,認真書寫是對閱卷教師最大的尊重,是電子閱卷時代最友好的表現,認真書寫是語文基本功,是提高語文考試成績的“有力武器”。最后,養成保持平和的習慣,明確一試并不能定終身,習慣以平常心應對,把考試看作是平常訓練一樣。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背景下,中考復習,減負需要踏實謀“道”,固本培元,練好“內功”,是中考提分的前提;提質需要精準謀“術”,近身“肉搏”,步步為營,分分爭取,是中考致勝的關鍵。謀“道”謀“術”兩不誤,共同助力于中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 吳華娣7ABD40FB-A7EB-4270-A803-81E2C2F8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