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要】科學設定課堂教學主題,是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能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思維源于問題,導學問題鏈設計是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問題鏈”是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有主題中心,有一定層次結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問題組。“主題+問題鏈”導學,能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具有針對性與整體性,準確定位教學目標與有效達成教學水平,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以問題為中心的歷史知識整合能力,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主題+問題鏈;教學模式;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主題+問題鏈”導學模式是以主題為中心,問題意識為導向開展的教學活動,它通過問題鏈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深度思考,促使學生走向全面發展,以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將問題鏈教學運用到初中歷史課教學中,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嘗試。這也是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歷史教育教學實踐的新起點。問題鏈教學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還對未來的歷史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下面,筆者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美國內戰》為例,談談促進“主題+問題鏈”導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設計中的做法。
一、摸清學情,明確目標,構建時空觀念
本課是部編版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的第3課,與第2課“俄國改革”和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共同構成了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表現。本課主要內容是,隨著美國獨立后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南北矛盾加劇最終演變為南北內戰的經過。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完本課要知道《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主題+問題鏈”進行導學,用史料實證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概念,掌握歷史事件和脈絡,形成整體的歷史思維,進而落實學習目標。
九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歷史學習方法,抽象思維能力大幅提升。但本課是世界近現代史,從時間上離學生比較近,但空間上還比較遠。因此,教師教學時,在“主題+問題鏈”的設計中,再多補充史料,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根據課標要求以及具體學情,確定以下教學目標:知道內戰爆發的原因、過程、意義以及林肯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實;了解《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重要文件;通過合作探究林肯的歷史活動,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通過戰爭中林肯和人民群眾的活動,認識到人心向背是戰爭勝利與否的關鍵,同時個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任何對客觀歷史的認識都要置于特定的事件和空間背景下,才能對史實有準確的理解和評價。因此,時空觀念是學生認識歷史的必要標尺。時間軸的設計和運用就能很好幫助學生實現對歷史事件的定位和界限。在主題和問題鏈的基礎上,通過時間軸的設計和展示“美國內戰”的具體解釋,可以讓學生把握“美國內戰”發生的時空條件和時代背景,準確理解和認識“美國內戰”,進而幫助學生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通過“美國獨立戰爭”與“美國內戰”的對比和探究,讓學生學會思考、對比和評價人物。
二、主題為“魂”,立“魂”構課,培養高階思維
聶幼犁教授認為,評價一堂課的育人價值,首要標準就是教學立意。教學立意指的是一節課要有中心思想即主題、課魂。歷史課的主題既是課的核心知識點也是核心價值觀,它是歷史事件折射出來的精神層面的體現和精神表達,彰顯著課文內容背后蘊藏的歷史價值,滋潤學生心靈,促進學生思想升華。一節好的歷史課,應該有主題、有思想、有靈魂,恰當且精辟的主題有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如,在九年級下冊第3課《美國內戰》一課中,為了讓繁雜的教學內容富有條理,更加行云流水,筆者以“南北矛盾加劇、內戰爆發、林肯政府的措施”為主題,然后從“魂”出發,進行本課內容的構建,把課文主線確立為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引起的“矛盾產生”—“矛盾加劇”(內戰爆發)—“矛盾解除”(林肯政府措施)。
主題的確定立足于課文的主線,深挖內涵價值觀,兼具高度的概括和升華內容的作用,比起開門見山的課文題目,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全文的授課也有了一種靈魂的引領。
三、問題鏈為“骨架”,強化素養,引領深度學習
一節好的歷史課,除了有課魂即主題的引領,更需要通過有邏輯、有深度、有思考的“問題鏈”來完成。通過一組組啟人深思且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設計,實現對教材內容進行新的意義重構,由此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本課以“主題+問題鏈”教學法設置主要框架,在南北矛盾的“加劇、爆發、解除”的課魂下,設計了三組環環相扣的問題鏈:矛盾加劇——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南北矛盾焦點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矛盾爆發——導火線是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矛盾解除——通過美國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問題鏈導學的形式既為我們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和平臺,又能夠使課標的要求更加明細化、條理性,十分切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習慣。教師在一組核心問題鏈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尋找、利用典型歷史資料,突破重難點就有的放矢了。
為了讓學生全面掌握知識而重點理解林肯的話:“如果不解放一個奴隸就能保存聯邦,我就一個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隸就能保存聯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隸,不解放其他奴隸就能保存聯邦,我也照辦。”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掌握了知識:林肯的最高目的,是維護聯邦(國家)統一。
“主題+問題鏈”導學模式,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具有針對性與整體性,準確定位教學目標與有效達成教學水平,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以問題為中心的歷史知識整合能力,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路麗娟,范秀華.濃綠萬枝紅一點 動人春色不須多——課堂教學主問題實踐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中旬,2014(9):2.
[2]虞光龍.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J].老區建設,2009(2):55-56.
[3]劉希花.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花不須多——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6):39.
責任編輯? 溫鐵雄7ABD40FB-A7EB-4270-A803-81E2C2F8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