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玲
筆者所在的佛山市順德區勒流光大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在佛山市順德區勒流街道,是一所有19個教學班的小學。作為校長,從筆者接管這所小學開始快有三個年頭了。在這段時間里,筆者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進而挖掘梳理,并依托水鄉文化,將其與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水潤和美”的育人文化,定下了“建生態文明校園,育環境教育之花”的規劃。下面,筆者從提升教育條件、建生態文明校園,以及深耕辦學特色、育環境教育之花兩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一、依托水鄉文化,做學校發展規劃
順德水鄉,河涌交錯,具有悠久的水鄉文化。光大小學位于河涌漫布、水流豐沛的佛山市順德區勒流街道。勒流的河水在學校周邊蜿蜒而過,形成半島區域,如一灣清泓源源不斷滋養著這片人文之地。在新的行政班子接手學校工作后,我們依托水鄉文化,將其與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水潤和美”的育人文化,對學校未來發展做了新的規劃。
通過對學校辦學理念進行挖掘梳理,我校以“水文化”作為文化依托,以“環境教育”作為辦學特色,將光大小學打造成一所具有水鄉韻味、嶺南風情、人文氣息濃郁、思想內涵深厚的花園式綠色學校。營造學校教育與鄉土文化相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環境。讓學生在這里愉快地成長,教師在這里舒心地教學,文化在這里有力地傳承和發揚光大。因此,我們定下了“建生態文明校園,育環境教育之花”的規劃。
二、提升教育條件,建生態文明校園
就一所鄉村小學來說,我校原來的校園環境一般,除了長期種下的一些榕樹、芒果樹以外,在校園里缺少種植基地,綠化率較低,綠植的品種也不豐富,環境教育的氣氛也不夠濃厚。為了提升教育條件,建成生態文明校園,我校積極規劃,集思廣益做設計,利用有限的空間配置必須的設施設備。
提升教育條件,只有規劃是不行的,還需要資金到位,建設落實。因此,我們多方籌措,爭取上級領導部門支持、爭取管區居委居民的支持、爭取社會熱心教育人士的支持,解決資金問題,讓我們的規劃設計得以實施。
(一)建和諧生態花園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國家要建設美麗中國,社區要建設美麗鄉村,我校也要建設美麗校園。學校經過科學規劃,在教學樓頂建設花槽,種下杜鵑花,在西曬強烈的教學樓層的陽臺護欄建設花槽,種下黃蟬花。如今,教學樓繁花似錦,既是美化遮陽,在學生感受到綠化帶來舒適的同時,也在學生心中播下了生態環保的種子。
按照規劃,我校加大建設力度,在校園的涌邊護欄處建設了三處小花園,名為“明德園”“容智園”“奮楫園”。三個小花園的命名,融入了我校的辦學理念“光以明德,大以容智”。明德園、容智園,希望學生成長為有光明之德、才德兼備、博學善思、有高遠志向的人,光大龍舟池旁的“奮楫園”,意思是百舸爭流,奮力劃槳的人會首先到達,希望學生樹立目標,積極拼搏,不負韶華。小花園中由師生親手載下的玫瑰花、梔子花、龍船花等也紛紛飽含了對培育學生的美好寓意。
花園建成,也成為了學生的勞動基地,需要全體師生學習更多的環保知識,付出更多的實踐勞動,共同維護這一片生態花園。
(二)筑百米文化長廊
生態花園建成了,也是美麗校園建設的開始。如何建設美麗的校園呢,筆者認為,“和諧”是美麗校園的根本,它就像是一顆參天大樹的根,只有根莖牢固,樹木才能健康發展。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它的枝葉,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和諧的校園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做基礎。如果學生跨進校園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觸的一切,處處是俯拾不完的美麗,身心自會有言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
光大小學于1993年落成,教學樓與綜合樓之間距離較遠,無長廊連通,師生日常往來,日曬雨淋,有所不便,為學校建一條長廊,是歷任校長和師生的希望。為改善環境,上級教育部門與社區居民委員會共同精心籌備,建設了百米文化長廊。該文化長廊既能給師生們遮陽擋雨,又能讓師生們在這里進行休閑閱讀、交流論道、開闊眼界、啟迪智慧,命名為:啟慧廊,2021年10月正式啟用。由此,我校校園文化又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深耕辦學特色,育環境教育之花
“環境保護教育”作為我校的特色教育,一直以來我們都勤耕不輟,形成了良好的環境教育氛圍,建設了環境教育校本課程,每年舉辦“環保文化節”,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的環保知識、甚至帶動光大社區群眾加入環保隊伍,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以課題研究作為引領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國如何持續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生態文明教育不可缺位。小學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后備軍,他們的生態倫理實踐奠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因此,環境教育應成為小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環境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我們提出主題式環境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把一至六年級的環境教育系統化、教學評一體化,通過整合《道德與法治》的內容,結合多年積累的教育資源,以“共建美麗校園、共筑美好家園、共創美滿生活”三大主題,開發環境教育校本課程,實現目標擬定、內容設計、教學實施、終端評價等環節的科學管理。
我們定出了課題研究的三大目標:一是通過本課題研究開發三大主題的環境教育校本課程;二是通過本課題研究探索出主題式環境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對策;三是創建一套能反映學生環保素養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我們確立了三大主題,即“共建美麗校園”“共筑美好家園”“共創美滿生活”,根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意圖,擬定了貫穿一至六年級環境教育學習的主線。
經過兩年的深入研究,全體教師的積極教學實踐,我校環境教育的特色得到進一步夯實,環境教育系統化了,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都得到提升。我校獲“2020年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稱號,成功申報建立“綠色小記者站”,優先報道學校的環境教育動態。學校還申報“全國生態環境教育百強學校”。
(二)以實踐活動作為依托
每一年都有很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主題節日,如3月12日中國植樹節、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學校都會組織相應的教育活動,引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尤其是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地球熄燈1小時”活動,學校非常重視,以活動的形式倡導節能環保。為了更好落實教育,我們把3-4月份定為“環保文化節”,以主題性節日的方式,把各種環境教育活動集合到一起進行,擴大教育的影響力。在文化節里,既有集中教授《道德與法治》中的環境教育課程,又有主題班隊活動、學生的環保素養比賽、環保實踐活動等,以文化節為載體,傳播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新風尚。
學校組織學生系統、有序地開展環境教育,在活動中增強了學生的環保認識,樹立起生態文明意識。校園環境潔凈了,學生環保行為更自覺了,如很多學生都能自備垃圾袋,他們更懂愛護綠化、低碳節能,越來越多學生加入到“綠色小衛士”隊伍中。學生不僅在學校里得到教育,還能通過“小手牽大手”的活動,拉動家長也參與到環保行動中,如每年的“地球1小時”,用各種方式感受節能環保的可貴。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而環境教育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教育,我們一直在堅持。我校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繼續以環境教育促進“五育”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