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仙陽中學 羅先梅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下,有些學者認為學習應該是在情境中發生的,學生在情境內可以思考知識與現實之間的聯系,也可自主探究并解決情境問題,所以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生成智慧。為此,初中歷史教師要主動落實情境教學法,以便讓學生主動學歷史、學好歷史,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本文則將具體闡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意義與有效做法,以便逐步提高學生本身的歷史認知能力。歷史課程記錄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可以讓初中生了解某一種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學好歷史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明白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健康成長。但是,也正因為本學科的知識特點,即歷史知識記錄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所以初中生很難對某個歷史現象產生情感共鳴。這就會影響初中生的歷史理解,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對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主動采用情境教學法,既要促使學生學好歷史,也要厚植學生的人文情懷,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做準備。
初中生的人生閱歷還比較少,如果無法融入自己的情感經歷或人生體會,那么他們的歷史認知將一直停留在表面,很難透過歷史知識的表面分析隱藏的人文內涵,無法讓學生學好歷史。也因為如此,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并不深刻,需要時不時翻閱歷史教材重新背誦相關知識。顯然,這就增加了初中生的學習負擔,久而久之,初中生會因為歷史記憶數量較大、任務較重而難以學好歷史,反而會慢慢衍生死記硬背的行為問題。其中,情境教學法將直接改變這一教學局面。首先,在情境影響下,初中生有可能能真正理解某位歷史人物的行為,也能站在時代角度分析某個歷史現象的發生原因與背景,甚至有可能會唏噓某位歷史人物的經歷與結局。這就可以直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會,發展學生的非智力方面的能力。其次,在明顯的情感波動下,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也會變得日益深刻,他們并不是被動接受歷史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探尋歷史文化的主體,感受著人類文明的曲折發展歷程,可以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更易于提高學生本身的歷史認知能力。
要想促使初中生學好歷史,就必須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其中,學生的非智力發展包括情感、興趣、動機、毅力等多個方面。在情境教學法的推動下,初中生可以在歷史課上感受到某種人文情境,而如果初中歷史教師創設情境的專業素養比較高,便可嘗試在歷史課上還原某個歷史場景。顯然,這種做法可以切實突破時空限制,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真正讓學生帶著興趣、思考去學歷史,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讓學生學好歷史、深度學習。如此,也必然可以優化初中生的歷史認知效果,長此以往,也將成為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做好充足準備。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情境教學法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可以直接培養學生本身的歷史認知能力、人文感受能力,如果一直可以讓學生在真實有效的情境中學習歷史,那么也可直接優化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接受德育啟迪。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情境教學方法的教學功能,并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以便真正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足準備。下面,本文將重點介紹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落實情境教學法。
科學性是情境教學的基礎,也就是說,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符合史實,或邏輯上可能存在的,這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同時,教師在情境教學中所使用的材料也要接近事實。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通過在情境活動中的深入參與,了解歷史的原貌。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情境教學中,無論利用何種形式創設教學情境,都需要具有啟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價值。同時,在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學情境要能給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定的載體,從而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情境教學的組織過程需要緊密貼合教學活動的目標。為了避免情境教學手段淪為形式,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需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方式、情感活動,同時,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解讀。之后,要依據教材和學生學情提煉教學目標,然后在此基礎上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而且能促進學生升華歷史學習的體驗與感悟,從而使其歷史素養得到發展。
不難理解,情境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活動的輔助性手段之一,所以在教學中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避免情境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喧賓奪主”,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對人文價值的追求,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生活與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所體現的價值也得到了廣大教師的高度認識。而歷史是能影響現代社會生活發展的一門學科,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融入生活元素更有必要。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融入新時代,了解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要求,在課堂上從契合實際的角度授課,即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關聯性,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的目標。為了讓初中生主動學歷史,教師必須保證情境的真實性,而最好的做法是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且最好是讓學生成為創設情境的主人,讓學生真正投入其中、全神貫注。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嘗試通過組織角色表演活動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扮演各種角色,引導學生在表演中感受某種歷史文化現象、體會某個歷史人物的做法,據此思考發生某種歷史現象的背景、導火索等,促使學生自主辨別歷史現象,讓學生真正學好歷史。
比如,在“三國鼎立”一課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在閱讀我國名著《三國演義》的時候能了解三國鼎立的政權分割情況,但是更多的學生并不了解三國鼎立政權制度的發生背景、歷史影響等。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就讓本班學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親自創設了教學情境,學生要分別扮演劉備、曹操等各個人物,將教室分成三個不同的政權區域,結合自己對三國鼎立這一歷史事件的了解展開角色表演。本輪角色表演活動的人物比較多,所以很多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而在表演活動中,本班學生能清晰、準確地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特點,也可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歷史意義與影響等。通過課堂觀察可以判斷,在角色表演活動中,初中生的情感投入度是非常高的,而且他們的心情也比較輕松愉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促使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有利于改善學生的歷史認知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果不其然,經過一個月后,筆者再提問與三國鼎立有關的問題時,本班學生基本上也能準確說出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歷史影響與主要的歷史事件,也直接證明了通過角色表演活動所創設的歷史教學情境是非常有效的。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學科教育的初步融合,電教媒體成為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一個重要方法。這是因為電教媒體的資源非常豐富,且形式多元,只要可以讓初中生沉浸其中,初中歷史教師就可以將多種形式的電教媒體融合起來,以便更加貼合歷史學科的教學特點。對此,初中歷史教師便要主動整合電教媒體,嘗試創設視聽結合的教學情境,以便切實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
比如,在“燦爛的青銅文明”一課教學中,由于現代人幾乎很少使用青銅器,本班學生也并不了解青銅文明的發展。于是,筆者整理了幾組青銅器的考古照片,還下載了一小段《國家寶藏》中關于青銅文明解說的視頻,據此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文明的發展史。初中生本身就更容易對圖畫、視頻等直觀性較強的資源產生反應,所以他們看到了這些視頻后,也能明白青銅器在古代生活中非常重要,是我國優秀文明成果的一部分。再如,以“五四運動”一課為例,教師可在多媒體設備上向學生播放關于五四運動的紀錄片,讓學生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直觀地了解五四運動當時的“面貌”,并感受到當時五四運動浩浩蕩蕩的氣勢,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情感情緒,讓學生主動走進情境中,對五四運動這一歷史事件進行有效的理解,并使其掌握好五四運動相關的歷史知識。為了推動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教師可在這一教學情境下提出一些有效的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深入的思考,尋求相關問題的答案。比如,教師可提出這些問題:“五四運動為什么會爆發?在五四運動中有哪些鮮明的宣傳口號?五四運動當時的發展態勢是怎樣的?給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從歷史角度來看,五四運動又帶來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學生在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究學習時,可以對五四運動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有效理解與掌握。如此,學生就能帶著欣賞、好奇的心情學習本課知識,自主整理我國古代燦爛的青銅文明發展史。這樣一來,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也可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讓學生真正實現健康成長。
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問題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問題情境可以直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歷史概念、歷史規律,是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媒介。其次,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主動說出為什么、怎么做,讓學生主動探索出現某個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有利于讓學生學好歷史。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表達,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歷史思維。當然,要想讓初中生在問題情境下積極思考,初中歷史教師就要合理把控問題的難度水平,問題難度不可超出學生認知承受范圍,也不能低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層次遞進的問題鏈創設問題情境,也可使用一些開放性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比如,在“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教學中,在課堂導入之際,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香港、澳門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這需要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歷史知識,思考港澳問題的由來。接著,筆者繼續提問:“為了促使港澳回歸,我國政府是如何做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一國兩制”的提出背景、含義,以及這一政策的深遠影響。待學生解答了這個問題后,筆者繼續提問:“你能說出港澳回歸的過程與意義嗎?”如此,就可切實發散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
在歷史課上,案例資源是極為重要的,不管是要分析某個歷史事件的產生背景,還是要分析某個歷史文化的起源發展,都需通過案例分析與討論引導學生建構歷史知識意義。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也可嘗試利用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導入之處展現一些案例內容。這時,初中歷史教師也可直接根據現代生活編寫一些有趣的案例,以便讓學生產生親切感與熟悉感,促使學生自主分析歷史知識。
比如,在“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一課教學中,筆者利用現階段漢語言在全世界各國都變得越來越流行這一案例導入了本課知識。無疑,這一案例可以直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引導學生探究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具體地位。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學習漢字的發展史。另外,筆者還引導學生了解了我國“二十四節氣”這一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學生也能深深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本班學生學習了本課知識,讓學生了解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多種字體,分析了漢字的演變歷史,同時讓學生總結了其他方面的歷史文化資料,讓學生帶著對中華文明的好奇、喜愛之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的重要目的是要讓學生主動地學歷史,還要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好歷史,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以便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為此,初中歷史教師便要通過多元方法落實情境教學方法,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豐富學生的情感波動,以便讓學生在活躍的思維狀態下主動學歷史,從而切實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水平,為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做好充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