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斯哈拉,寶音都仍
(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飼料養殖在畜牧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對飼料養殖行業支持力度的不斷提高,參與飼料養殖的管理主體進一步多元化,畜牧養殖戶也逐漸形成了規模化、現代化的養殖模式。在牧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學者們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住在農牧區的牧戶能夠擺脫貧窮,實現共同富裕,把研究重點集中到了牧戶微觀層面上,進行了大量的畜牧養殖規模研究。牧區畜牧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目的是滿足生活需求,畜牧養殖規模不僅僅取決于客觀條件限制,個人的主觀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研究特定地區牧戶飼料養殖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的影響,對于提高畜牧養殖效益,快速發展畜牧業經濟有重大的意義。
理性行為理論(TRA)是計劃行為理論(TPB)的前身,1975年,Fishbein和Ajzen[1]提出了理性行為理論。理性行為理論起源于社會心理學,在以往的研究中,理性行為理論作為最基本、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經常被用來研究認知決策行為。該理論對于個人的動機和信息如何引起決策行為變化有充分的解釋。該理論表明,人們往往會根據自身可獲得的積極結果響應而作出適合他人愿望的決策。Ajzen[2]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發表了一篇名為“計劃行為理論”的論文,該論文在研究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了感知行為控制,從而對理性行為理論進行了修改,形成廣泛應用的計劃行為理論。由計劃行為理論可知,人們的行為意圖是決定實際決策行為的主要因素,而行為意圖則受到行為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所以,計劃行為理論已經成為研究和預測人類決策行為的經典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在提出后,一直受到廣泛的應用,大多研究都是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在計劃行為理論框架范圍內,根據實際研究對象和內容來進行各種決策行為的研究。Armitage 和Conner[3]的研究結果表明,27%的行動導向可以由行為態度解釋,39%的行動導向可以由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來解釋。由此說明了計劃行為理論具有很好的解釋和預測能力。劉宇翔等[4]基于200份合作組織管理的有效數據,利用計劃行為理論分析發現,管理者的信任度、組織效率,評估者的受教育程度等是影響農民參與管理的主要因素。姚增福等[5]研究發現,行為態度理性認知和主觀規范認知受到農戶自身客觀條件的影響較大,而行為控制認知受到農戶自身客觀條件的影響較小。南靈等[6]為研究農戶行為意向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把個人的道德責任作為影響農戶行為的因素,添加到了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中,實地收集農戶的微觀數據,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對農戶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農戶對耕地實施保護的主要因素在于各自家庭擁有土地的等級區別。王海濤等[7]發現,直接影響決策行為的因素是安全生產目標和安全生產認知。
Macdonald等[8]、Michalk等[9]提出,牧戶的草地生產力、對草場的利用方式以及自身的效益認知能力對畜牧養殖規模有很大的影響。寶希吉日等[10]、謝雙紅[11]指出,要想實現保護生態與經濟收入增長的雙贏,必須將畜牧養殖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孫前路等[12]指出,牧民盲目擴大畜牧養殖規模,不重視草地保護,認為草原保護的責任主體是政府。楊瑞玲等[13]等指出,草地資源的變化、經濟情況和牲畜的市場價格變動等因素會使牧戶改變畜牧養殖的規模。侯向陽等[14]指出,牧戶的“草畜平衡”決策行為取決于“心理載畜率”,它也會影響牧戶對畜牧規模的選擇。而戶主年齡、是否為干部、民族屬性及家庭存欄數等因素對“心理載畜率”有顯著影響。Tu等[15]利用青海湖242 戶牧戶的調查數據,通過計量模型分析發現,家庭人口數量對畜牧養殖規模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李小云等[16]指出,牧場的畜牧養殖規模受到家庭草場面積的影響,草原面積越大,養殖規模也就越大。李艷波等[17]研究發現,牧戶在綜合考慮生活成本、可支配收入以及市場因素的前提下,才能明確畜牧養殖規模。覃照素等[18]指出,牧戶行為決策受到家庭收入、生產技術以及牧戶自身規避風險意識等因素的顯著影響。
根據現有研究結果,牧戶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還是比較理性的,個人的主觀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有很大的影響。課題組認為牧戶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采取飼料養殖是理性的主觀意愿,從而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牧戶采取飼料養殖能獲得更大的畜牧養殖規模。
為了驗證假設,以牧戶“飼料養殖意愿”為虛擬變量來對畜牧養殖規模進行回歸分析,進而研究牧戶飼料養殖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的影響。將牲畜存欄量設為畜牧養殖的關鍵變量,即作為被解釋變量,通過回歸模型得出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值,來對各自變量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比較。根據設定的控制變量,y=β0+∑βixi+μ中,y表示牲畜存欄量,β0為截距項,xi為畜牧養殖規模的影響因素,βi為xi的估計參數,μ為模型的隨機擾動項。同時,考慮到利用截面數據建立模型時,可能由于某些解釋變量缺失或樣本數據觀測誤差,會導致干擾項方差增加產生異方差問題。因此,在本研究中,對所有連續變量都采用自然對數,以此來縮小差別。對所有連續變量取對數,具體模型如下:

采用問卷法在樣本區域進行實際調查,調研人員先在樣本地區隨機挑選一些牧戶進行預調查,根據調查的實際情況,對調查問卷設計進行修改,以便反映牧戶家庭畜牧養殖決策的真實情況;然后,調研人員使用修改后的問卷對牧戶展開全面的調查。正式調查中共發放的調研問卷280 份,剔除一些無效的以及變量嚴重缺失的問卷,最終篩選出260份有效問卷,問卷的有效率為93%。同時參考已有的文獻研究和理論模型分析設定,選擇的具體變量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說明
基于實際調查微觀數據,利用軟件Eviews 9.0,對模型進行回歸,回歸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估計結果
由回歸分析結果可知,模型整體顯著性較好,模型中R2=0.502 723,這說明選取的各個自變量對畜牧養殖規模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能良好地反映牧戶飼料養殖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的影響,并且模型的F 值=31.718 62,P值=0.000 0,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所選自變量適合進行回歸分析。在所選的解釋變量中,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對畜牧養殖規模沒有顯著影響,勞動人口、草場面積、牧戶收入、防疫費、飼料養殖意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對畜牧養殖規模有顯著影響。
1)從飼料養殖意愿來看,飼料養殖意愿的回歸系數為正,表示牧戶主觀的飼料養殖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有很大的正向影響,并且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表明牧戶投入飼料養殖比不投入飼料能獲得更大的畜牧養殖規模,驗證了假設。
2)從勞動人口來看,勞動人口的回歸系數為正,表示牧戶家庭擁有的勞動人口對畜牧養殖規模有很大的正向影響。牧戶家庭的勞動人數越多,養殖行為傾向越強,生活水平越高,越傾向于擴大畜牧養殖規模。
3)從草場面積來看,草場面積的回歸系數為負,表示牧戶家庭擁有的草場面積對畜牧養殖規模有很大的負向影響。牧戶養殖的牲畜越多,對牧草的消耗也就越大,草場減少也就越快,所以牧戶應該合理配置牲畜的飼料供給,保護草原生態,從而使各方利益達到最大化。
4)從牧戶家庭收入來看,牧戶家庭收入的回歸系數為正,表示牧戶家庭收入對畜牧養殖規模有很大的正向影響。對于牧戶家庭來說,畜牧業的經營主業是畜牧飼養,所以經濟富裕的家庭會加大對畜牧養殖的資金投入,以此正向循環來獲得更多的收益,從而促進家庭畜牧業經濟的發展。
課題組研究分析了牧戶飼料養殖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的影響,在所選的解釋變量中,牧戶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這些因素對畜牧養殖規模沒有顯著影響;勞動人口、草場面積、牧戶收入、防疫費、飼料養殖意愿通過了顯著檢驗,表明這些因素對畜牧養殖規模有顯著影響。從飼料養殖意愿來看,飼料養殖意愿的回歸系數為正,表示牧戶主觀的飼料養殖意愿對畜牧養殖規模有很大的正向影響,并且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牧戶投入飼料養殖比不投入飼料能獲得更大的畜牧養殖規模。同時,牧戶家庭的勞動人數越多,畜牧養殖行為傾向越強,生活水平越高,越傾向于擴大畜牧養殖規模;經濟富裕的家庭會加大對畜牧養殖的資金投入,以獲得更大畜牧養殖規模。
1)加強對飼料養殖的宣傳與扶持[19]。在向牧戶宣傳投入飼料養殖時,要注意養殖戶是“理性人”的特性,政府可以采取一些補貼或扶持的政策,在降低牧戶飼料養殖投入成本的同時確保牧戶畜牧養殖的預期利益,從而使牧戶投入飼料飼養牲畜成為個體主觀意愿的自覺行為。
2)不斷改革完善我國飼料行業管理體系。一方面,要加強有關飼料企業的法律體系的建設,建立安全有保障的飼料質量監管系統;另一方面,飼料企業可以為養殖戶提供免費的廠房參觀機會和飼料養殖培訓,讓養殖戶對飼料養殖的安全高效產出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從而推進畜牧養殖業和飼料產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