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二代”是對我們峨眉電影制片廠內一個特殊群體的一種特殊稱呼。準確地說,它是對從50年代末峨眉電影制片廠創建初期起,一直到70、80年代進廠的第一批老職工陸陸續續留在廠里各部門各車間各工種工作的子女們,一個非正式但卻親切溫暖有時代感和歸屬感的昵稱。事實上,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各大城市的鐵路、鋼鐵、軍工、紡織等大型國有企業,都有大量“廠二代”,甚至“廠三代”的存在。
家學這一話題,從此說起,似乎扯得太遠。但我反復比較思索后,卻覺得這正是在我們國家這種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下,無數大型國有企業,包括像峨影這樣的文化企業,所形成的一種獨有的家學家教家風的形態和方式。至今,我仍強烈地感到,在我們每一個“峨二代”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有一個由自己的父母(不少還包括祖父母)組成的小家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家、一個好大的家,來共同完成對我們的家學、家教和家傳!這就是當年的峨眉電影制片廠。
以我為例,要是沒有1979年陸小雅導演選擇8歲的我飾演峨影在全國科學大會以后拍攝的青少年向科學進軍的故事片《飛向未來》中的兒童角色剛剛,就沒有我接過峨影前輩的班,走上電影創作道路的今天。當年,由于有了這個開始,之后我又接連以兒童演員的身份,參與拍攝了故事片《山城雪》《我在他們中間》和科教片《書的故事》等,讓我在童年時期就開始接觸和熟悉電影攝制組的生活,自此便在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熱愛和鐘情電影的種子。
記得那時攝制組的風氣非常節儉樸實,在無錫太湖邊拍外景,我一個8歲的孩子,和一群來自北京、長春等地10來歲的哥哥、姐姐,在沒有任何一位家長的陪同下,與攝制組的伯伯、叔叔、阿姨們同吃同住同工作。每天起早摸黑排戲、拍戲,沒有一個孩子撒嬌、怕苦、講特殊、談條件,更沒有前些年那些“小鮮肉”和“大明星”們的排場和架子。要知道,在這部兒童片中,演我們爺爺、奶奶的老演員們——長影的車軒爺爺、黃玲奶奶、八一廠的曲云奶奶、北京電影學院的表演系主任齊世龍伯伯,全都是當時有名的藝術家!
他們樸實的生活作風、嚴謹的創作態度,以及日常的一言一行,都給我們這群孩子樹立了最好的榜樣。毫不夸張地說,正是攝制組,正是峨眉電影制片廠,正是這些老藝術家和中青年創作者,用言傳身教的優秀品質,在我和當時的這些兒童演員們心中播下了最初的關于電影和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電影工作者的信念和種子。雖然已經過去40多年了,至今我仍忘不了那些難忘的日子,忘不了那些可愛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
導演陸小雅阿姨至今還經常說,那時候的小路路可神氣了。即使沒有戲的時候,小家伙也經常在他的小背心里揣著一本厚厚的劇本,到處晃悠。別人問他:“干啥呢?路路,今天又沒有你的戲,還不趕快抓緊時間回宿舍休息?”我便掏出劇本說:“為明天的戲做準備,研究劇本哩!”
這些獨特的“家學”和“家教”,同時也起到了讓我們這些孩子早早熟悉電影藝術特點和電影創作規律的作用。當年劇組的前輩們經常講的另一件事是:有一天拍我一個人的戲。剛拍完,我就不走,不表演了。導演陸小雅阿姨問:“哎,路路,你怎么不演了?”我昂起小臉,理直氣壯地回答:“導演,我出畫了呀!”一個8歲的兒童演員居然懂得了“出畫”。一句話,把大家都逗樂了!
其實,除我以外,在我們峨眉電影制片廠,還有其他好些“峨二代”,都陸續通過在專業院校的學習和在攝制組的實踐鍛煉,在編劇、編輯、導演、攝影、美術、剪輯、錄音、制片、化妝、服裝、道具等部門成了主創和行家里手,再次彰顯出峨影這個藝術、電影大家庭里這種特殊的“家學”“家傳”和“家教”,為中國和四川的電影事業培養新一代接班人所作出的貢獻和所展示的獨特魅力。
對? 話
M=現代藝術? F=錢道遠? S=錢路劼
M:您是如何理解和用行動詮釋“家學”的?以及您最想要延續的“家學”是什么?
F:在這個后工業化和數字化時代,我覺得再簡單地恪守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那些傳統的甚至神圣的“家學”概念,已經有很大的不適應了。對此,我更愿意持一種開放和與時俱進的態度,既傳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家學”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同時也必須主動而廣泛地吸納當代社會和現代人文科學及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使我們這一傳統的“家”和“家學”的概念,更加開放,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靈活自由,更能為一代一代的青少年所適應、歡迎和接受,以做到真正的薪火傳承,后繼有人,后浪超前浪,讓“家學”這一中華文化的獨特之寶,在新時代的代際傳承中,發揮更大的啟迪和教育作用。
M:您的子女和您的創作差距大嗎?能談談他的“繼承”和“反叛”分別是什么嗎?
F:藝術需要多樣性和豐富性。每代人的創作主題、題材、人物、故事、情節、細節、風格樣式不同,呈現出明顯的發展、差異和豐富。我們應該正視并歡迎這種不同。這才是宇宙和人類自身發展的規律,是真正的唯物主義。我們千萬不要試圖去阻止、改變或彌合它。
M: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瓶頸和困難,對此您有無經驗可分享給后輩?
F: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練。話最俗理最端。年輕人過得太舒服,太順利,太容易成功,太缺狂風暴雨,太缺山窮水盡,太缺千礪萬磨,不是好事,得改!得煉成火眼金精,鐵骨銅臂!
M:都說父愛如山,靜默無言。請把最想對他說的話寫在這里吧。
F:走好自己的路,拼完自己的勁,無問收獲,無問前程,無問錦繡!
M:在您的眼中,自己的父親是什么樣子的?他在從藝和為人方面都給您帶來了哪些影響?
S:我父親——峨眉電影制片廠資深老編劇錢道遠,是個做人低調、性格平和的人。他這一生都堅守在電影創作的第一線,全力以赴、滿腔熱情、不畏困難、不懼艱辛、毫不動搖,耕耘不輟,收獲不斷,激情不老。我想,這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楷模、一種榜樣、一種傳承,一種家學!
M:作為“藝二代”,您的創作有無刻意拉開與父親的距離?請談談您的“繼承”和“反叛”吧。
S:早期我比較依賴經驗豐富的父親給的建議,開始獨立創作后,父親主動退居幕后,讓我放手單飛。近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父親年齡的增大,我們父子和而不同,各顯其能,優勢互補,相向而行,在創作上徹底“交棒”和“騰飛”。
M:父親節快到了,那些對父親想說而說不出口的話請寫在這里吧。
S:“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雖是我們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兩句詩。但在父親節即將到來之時,仍想借此二句獻給父親。因為它生動地表達出了老一輩電影工作者、電影藝術家的光榮、理想、信念、品格、胸懷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