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貞 姚愛民 田靜









摘 要:車庫承重主體為兩側懸臂載車板,通過計算主體和載車板的抗風及抗震能力,并對其進行有限元分析,保證車庫安全性能。選用載車板的材料時,可以選取輕量化的材料,但強度必須可靠。同時分析了車庫在安全保護功能的各方面需求,簡述了各類型的安全保護傳感器及裝置在車庫上的應用。保證行人及車輛在停車時的安全。
關鍵詞:立體停車;材料的輕量化;安全保護;安全技術
中圖分類號:TU248.3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2)05-0112-06
0 引言
在城市鬧市區及老舊巷道等狹窄空間停車,早期的規劃很少有充足的停車位,車輛大概率會被停到道路的單側或兩側,造成狹窄的地方巷道,變得更加擁堵[1-6]。在此基礎上考慮,結合大樹的空間結構,設計一種類似樹狀機械式立體車庫,在地面只引出一個占面積很小的框架向上方延伸,地面向上至少2.5 m空間內不設任何裝置,高處空間載車板兩側懸臂空中停車解決停車問題。對安全性要求極高,車庫主體高達23 m,橫向載車板懸臂長度達2.4 m,每個載車板載重額定3 t,所以運用的材料均要求高強輕型,結構設計符合最佳理論力學特性;車庫的運行頻率很高,對于安全保護功能要求齊全可靠,考慮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到安全防護到位[7]。
1 主框架結構安全計算
1.1 材料及許用應力
整機鋼結構主要材料為Q235B,根據GB/T3811-2008《起重機設計規范》中的規定,鋼材的基本許用應力為 ? ? ? ? ? ?。安全系數n取1.5,材料的基本許用應力值[σ] = 156.67MPa[8]。
1.2 理論計算分析
按照設計該停車庫可以停放20輛汽車,載車板連同車輛在一起時3 000 kg,車輛與載車板的重心落在中軸線上。車輛和載車板放在一起的重心距離立柱的中性軸的距離應為1.9 m從而一輛車對立柱的力偶Me為:
Me=1.9×30000=57000N·m
依據現在國內大部分車輛的高度每層之間的間隔暫時定為f=2.1 m,其中包括了停放車輛時所預留出來的寬度,從地面到第一層的高度暫時定為f1=2.1 m。故立柱總的高度為:
H=2.1×10=21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式中:H為立柱的高度。
由材料力學撓曲線微分方程及疊加原理可以計算出立柱在極限偏載情況下頂端的位移量:
(2)
式中:ωB為懸臂梁端部受力偶作用端部的撓度;Me為力偶大小;L為懸臂梁長度;E為彈性模量;I為截面慣性矩。
端部轉角:
(3)
式中:Me為力偶大小;L為懸臂梁長度;E為彈性模量;I為截面慣性矩,其中位移是以立柱的慣性矩為變量的函數記為:W(IZ)。
如圖1所示為立柱的受力簡圖,從左到右分別記他們為M1、M2…M10。每一個力偶都是由車輛和載車板的自重引起的,他們都相等。每一個力偶對立柱產生的撓度記為ωj,j=1,2…11。端部扭轉角所造成的剩余部分立柱的端部所產生的位移記為Sk,k=1、2…11.每一個力偶所引起的端面的轉角記為θk,k=1、2…11。規定從地面開始每去掉一層的立柱余下的部分稱之為剩余長度Li,其中i為去掉的層數。
Li=H-2.1×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總的撓度為:
(5)
各截面轉角為:
(6)
轉角引起的撓度為:
Sk=sinθk×L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故端部的撓度為:
(8)
起重機設計規范(GB/T 3811-2008)里對于立柱這類起重設備其端部的位移應不大于高度的1.34%也就是:
ω(IZ)≤H×1.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根據圖紙尺寸計算得出Iz:
(10)
求三層車庫變形量,代入數據得:
(11)
1.3 有限元分析
1.3.1 模型建立原則
主框架結構主要為矩形管焊接結構。前后框架通過橫梁、拉桿等焊接連接。主框架結構通過地腳螺栓連接在地基基礎上。建立有限元模型所遵循的原則如下:主框架模型建立采取簡化處理,對于整體結構性能影響不大的零件不予考慮;對模型采用六面體進行網格劃分;為保證焊接工藝而設計的板邊緣對計算結果影響很小,建立模型時不予考慮。
1.3.2 有限元模型及邊界條件
有限元模型,見圖2。節點數:248 451個,單元數:73 620。
邊界條件,見圖3。在主框架兩塊地板施加UX、UY、UZ、RX、RY、RZ約束。
圖4中A為固定約束,E為引力,B、C、D、F、G、H為兩側載車板及車輛的質量,I為前側旋轉臂質量。
1.3.3 工況計算及結果分析
工況一:立體車庫滿載應力分布見圖5,滿載位移分布見圖6。最大應力值為37.151 MPa,符合設計要求。最大位移量為0.85199 mm,剛度變形小,整體剛度較好。滿足要求。
工況二:立體車庫一側偏載應力分布見圖7,偏載位移分布見圖8。最大應力值為152.32 MPa,符合設計要求。最大位移量為16.078 mm,剛度變形較小,整體剛度較好。滿足要求。
2 安全保護傳感器及裝置的應用
新型的立體停車庫的構造及其停車方式可滿足狹窄空間的基本要求,運用人體檢測,車牌識別、車身檢測、地感線圈、紅外射線、接近感應以及各類機械式保護機關,組成安全防護的系統。
2.1 空中停車庫的基本防護需求
一般可設立在單向或雙向車道的順行側向位置,由于采取無底層機械柵欄的開放式結構(或采用電子柵欄),為保障車庫安全運行和存取車輛的有序進行,應設置必要的環境限制標示和防護裝置,避免車倆和人員的傷害[9]。
根據車庫結構和工作原理,當車輛進入停車等待區時,地感線圈感應并提醒乘員是否存車,若確定存車(按鍵或遙控器指令),當車庫收到存車指令后,車輛限位指示牌(或限位道閘)工作指示,然后車庫自動運行,當載車板接近地面2 m時(參考)下降探測器工作,檢測載車板下方區域是否有人員和物體存在,如環境沒有障礙,載車板自主下降,下限位器工作,載車板就位;此時等待區道閘或指示牌工作指示,車輛駛入載車板,限位器警示就位,當人員離位,并檢測環境安全后,觸發車庫工作,自主停放車輛,完成存車,指示牌提醒車位號,提示人員離開。需要取車時人員按下取車鍵號,庫自動檢測環境(同上)運行到位,人員取車后,載車板自動復位;若同時有存車指令,車庫等待存車。
2.2 機械式空中停車庫的運行安全檢測防護要點
機械式空中停車庫主要采取自動檢測環境、自動警示人員和自動控制車庫運行的防護策略,利用聲、光、電、磁檢測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實現人機系統結合,優化和完善車庫運行步驟程序,提高防護能力和可靠性[10-11]。
車輛入庫過程與防護車輛入庫等待位置檢測、載車板下降環境檢測、載車板位置檢測、車輛進入載車板就位檢測、人員離開車輛檢測、環境安全監測、車庫運行檢測。
車輛出庫過程與防護載車板下降環境檢測、載車板位置檢測、人員和車輛離開載車板檢測、環境安全監測、車庫運行檢測、載車板復位檢測。
靜態常規防護。明確、醒目的警示牌和地標指示。
車輛正常通過道路時如不需要存車指示牌警示“車庫位置,盡快離開”。當取車付費和存車指令同步時,應取車指令優先執行。車輛排隊與通行,載車板升起到2 m后,通行車輛可放行,存車車輛待車區等待。
緊急異常狀態防護與恢復。緊急情況下,應具有應急停車裝置按鈕,應急狀態消除后車庫可自動恢復正常工作。具備傳感器異常狀態檢測報警指示,車輛存取狀態顯示等功能。
中斷與延時狀態檢測,系統自檢與復位。
突然停電情況下不影響道路的正常通行。(載車板處于地面位置時道路通行不受影響)。
2.3 機械式空中停車庫安全裝置與控制過程研究應用
超聲波或光電傳感器安裝與檢測。環境與裝置安裝見示意圖9。
載車板運行中下行過程中下方物體人員檢測可以采用紅外或雷達傳感器,車輛位置檢測,可采用單向漫反射傳感器,以及限高檢測,具體安裝方式根據現場環境和車庫機構動作位置軌跡確定。
探測器A、B可安裝于轉臺托臂上,探測器C、D可利用梁架安裝,以減少傳感器數量和移動電纜,并避免環境探測和車輛死區。應選擇工作可靠的抗環境干擾能力較好的戶外工業傳感器。感應線圈可采用限速帶式或側位式。
平臺閉鎖裝置。升降平臺與滑軌防墜閉鎖,鏈條連接器被動式重力閉鎖器(見圖10),失測速防鏈條斷裂電磁閉鎖器(或采用鏈式柔性自漲緊器,見圖11)以及鋼架預應力阻尼穩定器(見圖12)。
3 結論
本文從狹窄空間空中停車庫的主體框架的安全計算和安全保護傳感器及裝置兩方面,進行論述安全技術研究及應用。通過建模及工況計算結果,經簡化過后的模型整體應力值分布均勻,均在許可應力156.67 MPa以下,整體剛度變形較小,滿足設計要求。將停車庫在狹窄擁堵的空間安全保護功能全面考慮,并設置相應傳感器及裝置,最大化的保證停車技術的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 仝保軍.城市住宅小區停車問題初探[J].山西建筑,2008(4): 51-52.
[2] 吳興陸.對當前住宅小區“停車難”問題的剖析[J].現代物業,2007(6):10-11.
[3] 張東輝,張少峰.居住小區停車問題研究[J].中外建筑,2004(2): 5-7.
[4] 王國平.談住宅小區的規劃創新設計[J].建材技術與應用, 2005(4):33-34.
[5] 林東杰.關于住宅小區停車問題探討[J].福建建設科技,2005 (4):27-28.
[6] 莫曼春,鄧明.住宅小區內停車方式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0 (5):12-18.
[7] 任伯森.機械式立體停車庫[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8] 徐灝.機械強度設計中的安全系數和許用應力[J].機械強度, 1981(2):39-45.
[9] 潘耀芳,王軒.智能化立體車庫優化車輛存取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2(6):49-53.
[10] 謝帥.祝雯豪.段銳.等.側方無避讓式多連桿雙層立體車庫的設計[J].機械,2019.46(5):58-61.
[11] 陳紅艷.王建波.劉鵬.等.升降橫移式立體車庫鋼結構安全評估[J].機械強度,2019,41(5):126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