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娟 鄭科



運城是傳統的水果種植大市。特別是“運城蘋果”,近年來通過運城國際果品交易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品牌聲譽更是享譽全球。“運城蘋果”“運城面粉”“運城蔬菜”已經成為運城現代農業發展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運城市干鮮果品種植面積超過500萬畝,各類水果種植總面積330萬畝以上,蘋果卻僅占170萬畝,且正在逐年下降。蘋果在果品總面積中占比30%多,在水果中的占比不到50%。“運城冬棗”“運城梨”“運城桃”“運城蟠棗”(圖1)“運城葡萄”“運城櫻桃”“運城柿子”“運城山楂”等各類水果種植正在快速發展,且效益超過了蘋果。隨著農民自發進行種植調產,運城作為北方水果“百果園”的局面已全面開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運城市的全面實施,農民增收致富依然離不開果業,但增收重點已經轉移到“特”“優”等各類地域特色水果的發展上。
1 運城果業發展再升級面臨的問題
1.1 “運城蘋果”的優勢正在減弱
運城蘋果產區與諸多老果區一樣,紅富士蘋果面積過大。特別是在海拔較低的產區,與新興的優勢果區相比,晚熟紅富士蘋果的市場競爭力正在減弱。在“一果獨大”的格局下,運城市提出了“增早擴中控晚”的蘋果發展思路,大面積進行蘋果品種更新,但受制于所處的區域和海拔,以及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蘋果改良后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生產蘋果競爭優勢并不強,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提質增效實現較慢。
1.2 蘋果產業西移南擴已成定勢
近幾年,全國蘋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蘋果產業開始迅速向西部三高地帶和西南冷涼高地轉移。現在,陜甘寧、云貴川地區,甚至新疆、西藏等省份,原來較少種植蘋果的產區,正在把蘋果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以每年15%~20%的擴張速度迅猛發展,而且政策扶持的力度也前所未有。新興果區海拔高,溫差大,地域特色明顯,生產的蘋果色度紅、糖酸比高,有著不可復制的天然優勢。但就運城果區來說,原來發展早、動手早、面積大、產量大的優勢正在喪失。
1.3 運城特色小雜果沒有引起重視
運城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區域生態特色適宜“早果”。北方各類水果運城都有栽植,是全國少見的“百果園”。且多數水果都有提前上市的優勢,近年來價格持續上漲。但是與蘋果相比,在重視程度、政策支持、發展規劃、品牌宣傳、基地示范等方面,還遠遠不夠。
2 對運城果業發展再升級的建議
2.1 對運城果品產業再次明確定位
通過產業摸底、全面研判、把脈分析,再次升級產業規劃。根據“特”“優”發展總體規劃,指導形成相對明確的“一村一品”區域種植特色。著力推進產業振興,增強鄉村發展新動能。在全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穩產量、造良田、強種業、塑品牌、育龍頭的總體指導下,跟進具體的種植發展、品牌宣傳、市場運營等配套支持政策。
2.2 繼續推廣適宜運城發展的蘋果新品種
運城蘋果不能“丟”。“運城水果,早贏天下”同樣適合“運城蘋果”。物候期早是運城市果業生產的優勢。運城市中早熟水果上市比山東煙臺、甘肅天水、陜西延安等地都早十天到半個月。建議“運城蘋果”脫胎換骨,大面積壓縮紅富士品種,大力發展中早熟品種。在晚熟品種中,大力發展瑞雪、維納斯黃金(圖2)等“黃蘋果”“綠蘋果”“青蘋果”,與“紅”蘋果匹配,產生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有望成為今后運城市晚熟蘋果的當家品種之一;同時,可以嘗試發展雞心果(圖3)等不套袋的特色小蘋果,打造“黃蘋果小蘋果綠蘋果,就在運城”的口碑。
2.3 打造并發揮運城“百果園”優勢
運城是北方各類水果都能種植、都有種植的“聚寶盆”,要立足這個特點,大力提倡發展近年來效益苗頭見好的紅香酥梨、玉露香梨、西洋梨優系、陽光玫瑰葡萄、克倫生葡萄、紅仁核桃、棗油桃(圖4)、血桃(圖5)、大秋甜柿、紅肉山楂等優良干鮮水果品種。發揮運城“水果之都”和“百果園”的優勢。
2.4 建議將干果劃歸果業部門統一指導
傳統管理中,由于歷史的原因,運城市的干果紅棗、核桃等小雜果由林業部門管理指導,水果由果業部門管理指導,各縣區依據產業分布,相應設立了不同的部門。這并不利于運城市水果產業的總體布局、統籌謀劃和生產指導。建議將全市的各類干鮮果品從行政指導上,劃歸果業部門統一規劃指導。
2.5 建議扶持一批特色水果示范基地
運城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運城果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運城農業的特色是“果”,優勢也是“果”。發揮運城果業的“特”和“優”,打造“南果”陣地,需要品種示范帶動和市場示范帶動,需要通過適度規模的現代化新品種基地建設,通過標準化、市場化、效益化實踐,帶動廣大農戶積極投身到“特”“優”水果產業中來。建議扶持建設近年來產業效益明顯、適宜運城發展的“運城棗油桃示范基地”“運城雞心果示范基地”“運城蟠棗示范基地”“運城陽光玫瑰示范基地”“運城特色小雜果示范基地”等,通過特色品種優化、標準化技術的總結、市場銷售的推廣、銷售渠道的拓展,帶動廣大農戶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形成“特”“優”產業示范集群,促進現代果業發展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與小農戶有機銜接,帶動農戶共同富裕。F5AE8A8F-B509-46F1-9EB3-D7DA081D71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