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偉
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高舉旗幟、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為重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擘畫了新藍圖,特別是將“深入推動鄉村振興,精心繪就城鄉融合發展新畫卷”作為全市未來5年工作的重點舉措之一,讓我們倍受鼓舞、倍感振奮、倍添信心。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緊緊圍繞進一步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把鄉村振興作為重慶發展的最大潛力,以城鄉融合作為重慶發展的最高境界,精準落實“五個振興”要求,奮力書寫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精心繪就城鄉融合發展新畫卷。
著力固根基,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糧食安全、耕地保護三條底線。守住這三條底線是市第六次黨代會明確的三項重要任務。我們要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一是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重大任務,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注重主導產業培育,深入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縣一業”格局。注重脫貧群眾增收,突出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服務,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脫貧群眾、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實現“兩個高于”(即確保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于當地農民收入增速、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農民收入增速)。注重重點區域幫扶,落實好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政策,做到“扶上馬、送一程”。二是堅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服務好國家糧食安全大局。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要政治責任,積極踐行大食物觀,穩政策、保面積、攻單產。嚴格落實“菜籃子”區縣長負責制,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推動重點保供蔬菜基地提檔升級,提升漁業發展質量,確保重要農產品量足價穩。三是堅持把加強耕地保護作為硬性要求,堅決保住賴以生存的“飯碗田”。強化農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大力實施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加快建成一批“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現代糧油產業示范區,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著力增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扎實推動綠色發展、合力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我們將立足市情農情,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突出特色化發展,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積極發展柑橘、榨菜、“榮昌豬”等多品種、高品質的優勢產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做大做強“巴味渝珍”“三峽柑橘”等區域公用品牌,確保農業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升級。二是突出綠色化發展,擦亮巴渝鄉村生態底色。因地制宜發展氣候經濟、山上經濟、水中經濟、林下經濟,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推廣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確保“禁得住、管得好、不反彈”。三是突出協同化發展,合力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我們要與四川一道,緊緊圍繞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規劃,以沿線、沿江、沿界區域為重點,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推動兩地資源聯合、政策聯通、平臺聯用、市場聯動,聚力打造現代農業區域協作高水平樣板。
著力補短板,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優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建設要抓緊干起來,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市第六次黨代會對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我們將切實履行市委農村工作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抓總職能,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尊重鄉村建設規律,著力建好善治鄉村,打造鄉村振興“升級版”。一是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實施農村交通建設提升工程,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一改三提”五年行動,鞏固完善農村電、氣、訊等基礎設施,深入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二是持續優化農村公共服務。加快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區)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三是持續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大力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等有效治理方式,深化鄉村治理試點示范,推動構建鄉村治理體系,狠抓農村基層黨組織、精神文明和平安鄉村建設,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
著力強動能,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強力攻堅、多點突破,加快釋放科技創新、農村改革兩大動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活力。一是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平臺,以市場化經營為原則,以合股聯營為紐帶,大力發展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租賃經營型、項目拉動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二是以資源配置和要素流動為重點創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穩妥有序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和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三是以“三農”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建立涉農信用體系數據庫,拓寬涉農應用場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用貸款等支農產品,完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四是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給山地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圍繞農業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建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動農業科技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作者系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