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重慶是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薈萃、底蘊厚重。過去5年,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發力,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健全,文化藝術創作成果豐碩,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77%,占GDP的比重由3.1%提高到3.8%,文化影響力凝聚力不斷增強。市第六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為我市深入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持續抓好文化強市建設吹響了奮斗號角。踏上新征程、一起向未來,我們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行千里·致廣大”人文精神,以文鑄魂、以文化人,實現文化強市建設新突破,為全市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為重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抓文化繁榮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保護傳承好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深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書香重慶”。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出更多體現時代特征、中國氣派、重慶韻味的精品力作。大力發展舞蹈事業、舞蹈產業,打造“舞動山城”系列品牌,構建富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新型演藝空間,讓人民群眾享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弘揚“行千里·致廣大”人文精神奠定堅實基礎。
抓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強化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帶動作用,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在文化產業的創新應用。全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實施文旅企業紓困穩企行動,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力度,協助企業用好增值稅留抵退稅、社會保險費緩繳等支持政策,強化對文旅企業的金融支持,拓展文旅市場有效供給,激發消費潛力,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底,力爭實現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文化及相關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規模以上(限額以上)文化企業超過1200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分別達到2個和15個。
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以巴蜀文化為紐帶,以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突破,按照“雙核、三帶、七區、多線”的空間布局,持續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區域文化品牌,聯動開展文化交流展演活動,共同打造成渝地區精品旅游線路和舞臺藝術精品。深化區域文旅創新改革試驗,不斷推進“川渝通辦”“川渝閱讀‘一卡通’”等項目建設。發起成立川渝智慧文旅聯盟,共同辦好巴蜀合唱節、“川渝樂翻天”等系列活動。到2025年底,力爭實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建立,文化旅游領域改革創新高質量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抓“一區兩群”文旅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抓大文旅、促品質化,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圍繞“長嘉匯”“三峽魂”“武陵風”,持續打造“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旅游發展升級版。推動主城都市區文旅資源整合,共創都市旅游品牌。辦好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世界大河歌會等品牌活動,推動“三峽庫心·長江盆景”建設。加快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渝東南武陵山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武陵山文旅發展聯盟平臺作用,辦好中國武陵文旅峰會。到2025年底,力爭實現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數量達到180個,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數量達到35個,等級景區智慧化率達到100%。
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緊扣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一主線,不斷提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文化機構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提升文化志愿服務水平,搞好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市級應急廣播平臺、傳輸覆蓋網及終端建設。推進有線電視光纖進村入戶。到2025年底,力爭實現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80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達到1.05冊。
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強化對“紅色三巖”的保護提升,加快建設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實施“考古中國”巴蜀文明進程研究等考古發掘與研究重點項目,加強博物館體系建設,推進三峽文物和石窟寺保護利用等文物保護與利用重點項目,不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為城市留住根脈、留存記憶,讓城市更有人文范、書香味、煙火氣。
抓文旅助力鄉村振興。落實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引導文化產業機構和工作者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提升鄉村振興文化內涵。加強“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管理,開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區創建。加大鄉村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力度,支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業工坊,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村鎮,培育一批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和品牌。加強全國、全市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開展各類鄉村旅游節會,加強鄉村旅游線路推介。
抓城市文化國際影響力。大力推介重慶特色文化,進一步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高水平建設西部國際傳播中心,積極聯動國際友城、使領館、國際商會等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開展國際主流媒體、智庫人士、國際青年等來渝參訪活動。發揮好重慶國際文旅之窗等功能作用,用好“1+N+X”的文化旅游外宣平臺,持續推出更多類似“重慶云海列車”的現象級宣傳營銷作品,進一步提升重慶文旅的世界能見度。
時代賦予我們神圣使命,人民寄予我們熱切期盼。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統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用奮斗創造嶄新業績,用實干開創美好未來,為實現市第六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作者系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