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太行山下,河北省武安市的鄉村道路宛如一條條彩色絲帶,綠樹成行,野花簇簇,行駛在鄉間路上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十分愜意。
“鄉村振興,交通先行。”武安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旭東介紹,近年來武安市把全域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全力推進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
目前,武安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380公里,其中縣道115公里,鄉道696公里,村道569公里。2021年,武安市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近年來,在農村公路建設推進過程中,武安市積極探索交通建設融資的新方法、新途徑,為有效破解資金瓶頸,“走出去”學習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成功經驗,開創性對旅游大道和西三環南延項目采用PPP合作模式建設。這是邯鄲市首個采用PPP模式融資建設的交通工程,并列入財政部140個“PPP示范工程”之一。融資模式的探索實踐解決了“沒錢就不能搞道路建設”的難題,實現了政府、社會資本和群眾的多贏。
為推動農村公路管養長效化,武安市建立了由市長任總路長、主管副市長任縣級路長、各鄉鎮長任鄉級路長、各村委會主任為村級路長的四級農村公路管理體系,市、鄉、村分別設立路長辦公室,專門負責農村公路的建、管、養、運和路域環境整治工作。同時,將“四好農村路”主要指標納入市政府績效考核目標和對鄉鎮政府的考核指標,建立了“責任、管理、監督、資金、考核”五位一體的管護機制,確保農村道路“級級有人管、路路有人養”。
另外,武安市堅持把文化、資源、符號融入農村公路建設中,著力打造農村公路文化長廊,在農村公路建設中“越高山、穿隧道、進古村、過溪流”。目前,僅西部農村公路沿線就打造了23座風景驛站和綠化景點,塑造了武安市獨具特色的農村公路文化新標桿。
為把農村公路建成“品質之路”,武安市堅持“一支養護隊伍、一個辦公場所、一筆管養經費、一個運行機制、一套內業臺賬”的標準,將市、鄉兩級農村公路管理機構人員經費、辦公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確保管理機構正常運轉。與此同時,優化配置農村公路路政員、監管員、護路員,愛路、護路的村規民約制定率達100%,保障了公路的“暢、安、舒、美”。
同時,科學編制養護計劃,對市、鄉、村道進行規范化、標準化養護,實現了從“一條路,兩行樹”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轉變,從“綠化”到“美化”的飛躍。對公路的日常保養、保潔等技術含量較低的養護作業,交由沿線農民負責,扎實推進農村公路路域環境整治和人居環境街巷硬化工作。
另外,武安市在22個鄉鎮502個建制村建成800余個電商網點,設置城鄉郵政服務營業場所31處,22個鄉鎮全部通郵,實現502個建制村覆蓋率達100%,建制村通客車達100%,市、鄉、村三級物流網絡覆蓋率達100%。2021年,武安市榮獲“全國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稱號。
以路興產,形成了“農村公路+經濟轉型”、文旅康養、歷史文化等業態,建成一批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農民群眾有了家門口的“錢袋子”,更多本土產品走向世界,好的農村公路正在成為加快經濟轉型、加速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支撐。
沿線鄉村依托全域發達的農村公路網絡,將小米、花椒、板栗、柿餅等農產品銷往全國,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2020年,武安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余元,同比增長8.2%。借助農村公路網絡傾力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民宿集群,創造了一大批就業崗位。2020年,武安市共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解決就近、就地就業554戶1199人,農村公路建設的提質,不僅縮短了各地間的距離、密切了聯系,更有力地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
當前,武安市農村公路建設將全域6家4A景區和30多家景點串聯成線,形成了“高速連通縣域內外、旅游快線直達景區、內部環線串聯景點”的旅游路網大格局。僅2021年“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近5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近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58%和68.7%。
今后,武安市將圍繞“溝通晉魯東出西連,太行山前南通北達”的全市交通節點,精準發力施策,著力補齊短板,繼續實施好、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公路提質增效。結合目前農村公路發展現狀,計劃在“十四五”期間修建農村公路562公里,估算總投資約57億元,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達戶、班車到村、貨暢其流、人便于行、安全便捷”的農村振興交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