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造成北京春季氣溫預報失誤的持續性低云過程分析*

2022-07-06 11:44:06秦慶昌徐路揚王媛媛張琳娜
氣象 2022年6期

秦慶昌 于 波 徐路揚 紀 彬 王媛媛 張琳娜

北京市氣象臺,北京 100091

提 要: 2021年3月2—4日北京地區受持續性的低云影響,導致氣溫預報出現較大偏差,全球數值模式、區域數值模式及預報員均未預報出此次低云天氣過程。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ERA5再分析資料、風云四號A星(FY-4A)高分辨率可見光云圖及激光云高儀和毫米波云雷達等新型探測資料,對低云的形成和維持機制進行探討。研究結果表明:此次低云過程是在前期降水過后無明顯冷空氣影響、近地面濕度未得到很好的清除這一有利背景下,配合穩定的大氣層結、弱上升運動和地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維持和發展。925 hPa暖平流發展和風速增強破壞了穩定層結,使得邊界層內混合加強,進而導致低云消散。利用激光云高儀和毫米波云雷達可分別獲取云底高度和云體結構的精細信息,可作為常規觀測的有益補充。

引 言

云是由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而形成的微小水滴、過冷水滴、冰晶和雪晶等組成的。根據云底距離地面的高度不同,可分為高云、中云和低云,其中低云的云底距地面高度較低,一般低于2 500 m,持續的低云和低能見度天氣會對城市交通、飛行安全、農業生產等帶來嚴重危害(文丹青和黃波,2010)。關于低云的形成條件,Stevens and Brenguier(2009)認為可分成氣象要素條件和大氣氣溶膠條件:氣象要素條件是指大尺度的環境熱動力狀態,決定了低云的宏觀結構;氣溶膠條件是指云凝結核,決定了低云的微觀結構。Wood and Bretherton(2006)通過觀測試驗發現低云云量與大氣低層的逆溫層強度(estimated inversion strength,EIS)密切相關。水汽條件(Stevens and Brenguier,2009)、低層垂直運動(Weaver and Pearson,1990)等因素對低云的形成和消散也起著重要作用。另外,環境氣溶膠濃度的變化會改變云的光學性質(Twomey and Wojciechowski,1969),進而通過氣溶膠-云的相互作用調節著低云的局地分布和氣候特征(Rosenfeld,2006)。

近年來一些國內外學者對持續性低云過程進行了研究分析,劉峰等(2007)認為低云的形成與大氣穩定度、逆溫層等因素有關;劉開宇等(2010)研究表明充沛的水汽、冷卻過程和弱上升運動是形成低云的必要條件;文丹青和黃波(2010)研究認為,華南地區的低云有東路弱冷空氣南下和海上冷空氣由東路回流兩種形成機制;Adler et al(2017)基于觀測結果分析了與低云形成相關的物理過程,研究表明邊界層內的冷卻過程是持續性低云形成中最為關鍵的因素,且冷卻過程主要是由水平冷平流引起的;向喆(2020)針對發生在福州長樂機場的一次低云低能見度天氣進行了診斷分析,研究表明穩定的溫度層結、極小的溫度露點差和風速為3~4 m·s-1的東北風是此次低云得以持續維持的原因,而東北風逐漸增大是此次低云消散的主要原因。

由于低云本身的分布和特征總是在不斷變化(熊秋芬等,2007),故低云的預報難度很大(劉開宇等,2010),持續性低云的預報則更加困難,目前數值模式通過云量計算方案(鄭曉輝等,2013;姜曉飛等,2015;趙晨陽等,2020)可以直接輸出低云量,供預報人員參考和使用。但是受到海陸分布、下墊面差異和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數值模式對地面要素的直接預報存在一定的誤差,故僅僅依靠模式的預報難以滿足業務需求(陳德輝和薛紀善,2004;矯梅燕等,2006)。近年來,部分學者基于數值預報產品的解釋應用對低云的預報做了探索,如利用支持向量機方法建立低云量預報的精細化模型,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在云量的釋用預報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熊秋芬等,2007;胡邦輝等,2011;趙文婧等,2016),但是該模型僅局限于單獨的站點預報,無法形成區域預報;基于相似預報原理和相似離度判據,對云量進行時效為10 d的回代預報,該方案在山西低云云量上具有較好的預報能力(黃海亮等,2018),但該方法將所有站點的數據融合在一起建立預報方程,未考慮站點的差異性,預報不夠精細化;基于全球天氣預報系統(GFS)預報場資料,采用多元逐步回歸預報方法建立了0~168 h逐小時精細化區域預報,實例預報結果顯示該方法在低云云量預報上明顯好于直接使用模式的預報結果(杜暉等,2021),但是多元逐步回歸預報方法在因子選擇、樣本標定等方面具有難以回避的主觀性,即人為干預較多。因此,尋求理想高效的低云云量預報模型仍在不斷探索和研究中。

綜上所述,已有不少研究涉及到低云過程的分析和預報。2021年3月2—4日,北京地區出現了持續性低云過程,數值模式和預報員均未預報出此次低云過程,導致3月2—4日的氣溫預報出現較大偏差。此次低云過程發生在“春運”“兩會”和冬奧測試賽等重大活動期間,給預報保障服務造成了一定影響。有鑒于此,本文利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第五代大氣再分析全球數據(以下簡稱ERA5再分析資料)、風云四號A星(FY-4A)衛星的逐5 min可見光云圖、北京地區常規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激光云高儀、毫米波云雷達等新型探測資料,詳細分析此次低云過程發生的氣象要素條件,探討出現預報偏差的原因,并為此類過程的監測預報提供思路,以期能加深預報員對低云過程的認識,從而有助于提高北京地區的精細化預報水平。

1 資料介紹

1.1 資料簡介

本文所用觀測資料包括FY-4A衛星的逐5 min可見光云圖、北京地區加密自動氣象站和探空等常規觀測資料,以及海淀氣象站激光云高儀和毫米波云雷達等新型探測資料。利用ERA5再分析資料分析天氣形勢,該資料包括緯向風、經向風、溫度、位勢高度等物理量,時間分辨率為1 h,水平空間分辨率為0.25°×0.25°,垂直方向上1 000~1 hPa共分為37層。本文時間均為北京時。

1.2 激光云高儀

激光云高儀(下文簡稱云高儀)是一種結構緊湊、功能強大的激光雷達系統,由于其價格低、易于維護、可以全天候高效運行,目前已廣泛用于氣象站、機場等無人值守平臺。北京市氣象局已建成由10部云高儀(Vaisala CL51型)組成的觀測網,分別安裝在海淀、朝陽、豐臺、房山、大興、通州、昌平、順義、懷柔和平谷等國家氣象站,用來開展氣溶膠垂直分布和邊界層高度的連續監測,并在此基礎上研發了全天邊界層高度的反演算法。云高儀以氣溶膠作為示蹤物,利用氣溶膠的濃度差異導致的后向散射信號在垂直方向上的梯度變化來確定大氣邊界層高度(Dang et al,2019),其確定的邊界層高度為物質邊界層高度(Shi et al,2020)。

云高儀通過向天空發射激光短脈沖,穿過大氣時測量光的反射(由霾、霧、輕霧、雨幡、降水和云層引起的后向散射)來獲取整個探測路徑上的后向散射廓線,并同時探測云底。云高儀的探測精度高,后向散射數據具有10 m的垂直分辨率和16 s的時間分辨率,且對地面可見的云的觀測效果好,但其受霧-霾影響較嚴重,對多層云的觀測能力有限(吳翀等,2017)。

云高儀返回信號功率可由下式獲得:

(1)

根據激光脈沖發出和接收到后向散射信號之間的時間差,可以計算出云底高度、云層厚度等(朱君等,2017)。

1.3 毫米波云雷達

毫米波云雷達(下文簡稱云雷達)工作在Ka波段,中心頻率為35 GHz,采用全固態、準連續波體制和脈沖壓縮的信號形式,以頂空垂直固定掃描的方式工作。具有-40~40 dBz的探測能力,并且達到垂直方向距離上為30 m、時間為1 min的分辨率要求。測量并輸出云回波的反射強度、垂直速度和速度譜寬等一次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反演獲得云頂高、云底高、云厚和云量等二次產品(仲凌志等,2011;趙靜等,2017)。目前,北京市氣象局已在大興、通州、海淀等區安裝了多部云雷達。由于云雷達采用波長為毫米級的微波信號,故具備探測小粒子的優勢以及良好的穿透能力,可以探測到云體的內部垂直結構(崔延星等,2018),尤其是對非降水云和弱降水云的探測效果較好,是云三維精細結構探測的重要工具。

云雷達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云和降水粒子對云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產生散射作用,其中返回到天線方向被天線接收的部分稱為后向散射,利用后向散射信號可探測到云的宏觀和微觀物理結構。云和降水粒子的回波強度是由后向散射強度決定的,根據雷達氣象方程可獲取雷達反射率因子:

(2)

式中:Pr為雷達回波功率,Pt為雷達發射功率,h為有效照射深度,G為天線增益,λ為雷達波長,θ和φ分別為波束橫截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角寬度,R為目標物離雷達的距離,Z為雷達反射率因子,m為和降水目標物相態有關的參數。

2 過程實況與預報情況

2.1 過程實況

2021年2月28日05時至3月1日12時北京地區出現雨雪天氣過程,全市平均降水量為7.9 mm,受降水影響,近地層增濕明顯。降水結束后,2—4日北京地區850~500 hPa(圖1a~1c)一直受西北偏西氣流控制,無明顯冷空氣活動,同時地面由高壓后部轉到弱輻合區控制(圖1d)。

圖1 2021年3月3日08時(a)500 hPa,(b)700 hPa,(c)850 hPa高度場(等值線,單位:dagpm)和風場;(d)海平面氣壓場(等值線,單位:hPa)和風場(五角星所示為北京地區,下同)Fig.1 The (a) 500 hPa, (b) 700 hPa, (c) 85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contour, unit: dagpm) and wind field, (d) surface pressure field (unit: hPa) and wind field at 08:00 BT 3 March 2021 (The star represents Beijing Area, the same below)

FY-4A衛星可見光云圖(圖2a~2e)顯示,從2日上午至4日中午前后,北京地區持續受到表現為白亮特征的密實云層覆蓋,結合該期間紅外云圖(圖2g~2h),該云層的云頂亮溫較高,可見這是一次低云影響,直至4日下午(圖2f,2i)低云逐漸消散,在此時段內北京城區全天能見度大部分為1~3 km(圖3);同時地面相對濕度維持在70%~80%的高濕狀態。受天空云量覆蓋的影響,北京平原地區白天太陽短波輻射增溫作用和夜間地表長波輻射降溫作用都非常有限,2—4日最高氣溫分別為4.2、6.8和11.1℃,最低氣溫分別為1.7、2.5和2.0℃。

圖2 2021年3月(a)2日11時,(b)2日15時,(c)3日11時,(d)3日15時,(e)4日10時,(f)4日14時FY-4A衛星可見光云圖和(g)2日15時,(h)3日15時,(i)4日14時FY-4A衛星紅外云圖Fig.2 Visible cloud images of FY-4A satellite at (a) 11:00 BT 2, (b) 15:00 BT 2, (c) 11:00 BT 3, (d) 15:00 BT 3, (e) 10:00 BT 4, (f) 14:00 BT 4 and infrared cloud images at (g) 15:00 BT 2, (h) 15:00 BT 3, (i) 14:00 BT 4 March 2021

圖3 2021年3月2日08時至5日08時北京觀象臺2 m溫度及能見度時序圖Fig.3 The 2 m temperature and visibility in 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from 08:00 BT 2 to 08:00 BT 5 March 2021

2.2 預報情況

針對此次過程,北京市氣象臺2日06時預報2—4日以晴為主,預報最高氣溫分別為8、10和13℃,最低氣溫分別為-4、-2和0℃,與實況相比,對天空狀況和氣溫的預報均出現了較大偏差,其中最高氣溫的預報偏差分別為3.8、3.2和1.9℃,最低氣溫的預報偏差分別為5.7、4.5和2.0℃。

ECMWF(以下簡稱EC)模式對此次過程的天氣形勢預報較為準確,但對邊界層內相對濕度的預報較實況顯著偏低(溫度露點差顯著偏高),如表1所示,其中2日08時925 hPa的相對濕度預報偏差達60%,而且對邊界層內的濕層預報較實況明顯偏薄,故模式未能預報出低云的存在。當模式對云量的預報出現偏差時,由于云量導致的溫度預報也隨之出現了偏差。圖4為多家數值模式預報3月1日20時至5日08時2 m溫度與實況的偏差,可以看出CMA、EC和NCEP的溫度預報偏差都較大,最大偏差達到6.3℃(EC,3日05時),雖然偏差的具體數值大小不同,但偏差的趨勢是一致的,即預報白天高溫偏高、夜間低溫偏低。

表1 2021年3月1日20時EC模式預報2日08時至4日08時北京觀象臺925 hPa與1 000 hPa相對濕度、實況相對濕度及偏差大小Table 1 The predicted relative humidity of EC forecast at 20:00 BT 1 March 2021, the observed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deviation from 08:00 BT 2 to 08:00 BT 4 March 2021 at Beijing Observatory

圖4 2021年3月1日20時至5日08時各家數值模式CMA、ECMWF和NCEP預報北京觀象臺2 m溫度偏差圖Fig.4 The deviation of 2 m temperature prediction of CMA, ECMWF, NCEP at 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from 20:00 BT 1 to 08:00 BT 5 March 2021

2.3 低云的云高儀觀測特征

從海淀站云高儀反演的云底高度和邊界層高度(圖5a~5d)可以看出,低云維持期間云頂平坦,基本呈水平狀分布,2日00時至3日04時云底高度一直在500 m附近;3日11時至4日04時云底高度升高至600~800 m,云層增厚。圖5顯示2日00時至4日13時前后,邊界層高度維持在500~800 m,且無明顯日變化,4日下午隨著低云的逐漸消散,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湍流交換加強,邊界層高度升至1 km 左右。因此,2—4日邊界層高度幾乎與云底高度一致。

圖5 2021年3月(a,e)2日,(b,f)3日,(c,g)4日和(d,h)5日海淀站(a~d)云高儀后向散射系數(填色,單位:10-9 m-1·sr-1)、邊界層高度(黑色實線)及(e~h)相應的云底高度Fig.5 (a-d) Backscatter coefficient (colored, unit: 10-9 m-1·sr-1), boundary layer height (black solid line) and (e-h) cloud base height (red dot) from Haidian Ceilometer on (a, e) 2, (b, f) 3, (c, g) 4, (d, h) 5 March 2021

海淀站云高儀的后向散射系數時序圖(圖5e~5h)顯示,2日00時至4日12時(圖5a~5c),在低云內部后向散射強度呈現出隨高度變化不均勻的特征,2日14—21時隨高度增加,后向散射系數逐漸增大,其中0~400 m后向散射強度約為3 000×10-9m-1·sr-1,400 m至云底高度處,后向散射強度為10 000×10-9m-1·sr-1,而在2日21時至3日10時,后向散射系數隨高度變化不明顯,一直維持在10 000×10-9m-1·sr-1左右,這表明該時段內云體非常密實。后向散射強度的這種變化特征與云中氣溶膠粒子分布不均勻有關,云高儀的后向散射廓線,實時反饋了大氣氣溶膠粒子的實際情況。另外,低云區與晴空區的后向散射強度差別較大,故兩者的界限十分清楚。晴空區后向散射強度全天都很小,不超過100×10-9m-1·sr-1,各高度后向散射強度差別不大,且沒有明顯的日變化。

3月5日北京地區受東路冷空氣的影響,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小雨天氣,并伴有3、4級偏北風的影響。為便于對比分析不同天氣形勢下云高儀和云雷達的觀測數據特征,在本節和2.4節中把5日的兩種觀測資料特征一起進行討論。5日08時之后(圖5d),與2—4日相比,后向散射系數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這一方面是由于受東北路徑冷空氣的影響,海淀上空風速變大,空氣流動造成氣溶膠濃度等發生變化所致;另一方面,5日白天海淀站出現了弱的降水天氣,由于云高儀的波長為910 nm,恰好是水汽的一個吸收帶,云高儀的后向散射信號會受到降水粒子的干擾,故后向散射強度波動范圍較大(朱君等,2017)。5日16時之后,云的結構由單層變成了雙層,但是雙層云的結構并不是特別清楚,這主要是由于云體對云高儀的衰減作用很強,發射的激光在云底時就會產生較強的后向散射,使得激光強度迅速衰減,在穿過較高層次的云體時,穿透作用弱,故很難清晰探測到高層的云。已有研究表明云高儀對云層的穿透能力平均在300~400 m,大于1 km 時一般無法穿透(李思騰等,2015)。

2.4 低云的云雷達觀測特征

整體來看,與云高儀的觀測結果相比,云雷達(圖6)對低云內部結構的觀測較為粗略,且在4日11:50至5日08:10期間(圖6d,6e)沒有探測到低云。

圖6 2021年3月1—5日海淀云雷達反射率因子時序圖(a)1日22:50至2日10:30,(b)2日10:50—22:35,(c)2日23:50至3日11:30,(d)4日11:50—23:30,(e)4日23:50至5日11:30,(f)5日11:50—23:30Fig.6 Reflectivity factor from Haidian Cloud Radar from 1 to 5 March 2021 (a) 22:50 BT 1 to 10:30 BT 2, (b) 10:50 BT to 22:35 BT 2, (c) 23:50 BT 2 to 11:30 BT 3, (d) 11:50 BT to 23:30 BT 4, (e) 23:50 BT 4 to 11:30 BT 5, (f) 11:50 BT to 23:30 BT 5

在云微物理學中,云體是由云粒子(云滴、冰晶)和降水粒子(雨、雪、雹)組成的。Kogan et al(2005)提出了非降水云的標準,認為-17 dBz是出現降水粒子的最低反射率值。1日22:50至5日00:00(圖6a~6e),云內粒子的最大回波強度幾乎都小于-17 dBz,這與在此期間實況未觀測到降水是相吻合的,同時也說明云體內部粒子主要是云滴。5日09:50—23:30(圖6e,6f),與云高儀相比,云雷達可以清楚地探測到海淀上空的兩層云,這是由于云雷達的波長較短,對云滴粒子的散射特性明顯,能夠穿透云層,探測到多層云的垂直結構。以5日15時上空的云為例(圖6f),第一層云厚為1 500 m,云頂高度接近3 000 m,云中反射率因子強度最大為-23 dBz;第二層云出現在3 600~8 000 m的高層云區,云厚約為4 400 m,云中反射率因子強度最大達到9 dBz,而從海淀站逐小時自動站觀測可知15時前后該站出現了弱降水,說明降水主要是由高度在3 600~8 000 m的高層云產生的。

通過2.3節和2.4節的分析可知,由于云雷達和云高儀的探測原理不同,導致兩者探測結果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云雷達的反射率因子強度與云滴粒徑和濃度有關,且波長較短,因此具有穿透云層,給出多層云垂直結構信息的能力;云高儀作為一個低能量的觀測方向為天頂的激光雷達,通常無法穿透濃密的低層云,因而主要用于云底高度的探測。所以兩者在云的觀測方面都有其各自的優勢,在有云時可綜合利用云高儀和云雷達的探測結果進行分析,才能獲得相對準確的云的信息。

對于3月2—4日的持續性低云過程,可利用云高儀后向散射強度、云底高度等的大小和變化趨勢,實現對低云天氣的實時監測,而且云高儀作為一種可全天候無間歇的觀測設備,可以滿足連續性和時效性的要求。而從云雷達的反射率時序圖中可以獲得云體的垂直結構信息,為預測云體的發展、研究云的宏觀結構特征提供良好的基礎。因此,相對于常規觀測資料,云高儀和云雷達可獲取到云體結構更為精細的信息,可作為常規觀測的有益補充。

3 低云的形成和維持機制

3.1 水汽條件

利用ERA5再分析資料進行診斷分析。首先分析成云的水汽條件,3日08時是這次低云過程中逆溫最強、云體最厚的時段,故著重分析該時段的水汽條件。3日08時北京觀象臺附近900 hPa以下為水汽輻合區,最大水汽通量散度出現在950 hPa,達到-0.36×10-7g·s-1·cm-2·hPa-1(圖7a),同時900 hPa以下比濕大于3 g·kg-1。因此,水汽的輻合使得900 hPa以下有大量的水汽匯集,形成一個穩定的高濕區。

圖7 2021年3月(a)3日08時沿39.8°N的水汽通量散度(填色,單位:10-7 g· s-1·cm-2·hPa-1,負值代表水汽輻合區)和比濕(等值線,單位:g·kg-1)的高度-經度剖面,(b)1日08時至5日08時北京觀象臺的垂直速度(填色,單位:Pa·s-1)和水平風場的高度-時間剖面Fig.7 (a) The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colored, unit: 10-7 g·s-1·cm-2·hPa-1; negative value: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area) and specific humidity (contour, unit: g·kg-1) along 39.8°N at 08:00 BT 3, (b) time-height cross-section of vertical velocity (colored, unit: Pa·s-1) and horizontal wind field at 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from 08:00 BT 1 to 08:00 BT 5 March 2021

結合前期地面物理量的變化(圖8)可以發現,降水于3月1日08時逐漸結束,降水結束之后露點溫度存在短暫的下降,從1日08時的-2.5℃降至11時的-6.3℃,11時后露點溫度迅速上升,這意味著1日08—11時只有短暫的弱冷空氣影響使得北京地區的絕對濕度下降。地面逐小時自動站觀測資料顯示2月28日08時至3月1日13時北京觀象臺一直為東北氣流,從1日14時開始地面轉為偏南風,隨著偏南風的建立,露點溫度升高(圖8),絕對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過后,冷空氣的強度較弱、近地層水汽幾乎沒有被清除,是低云形成的有利背景,也是這次低云過程產生的主要原因。而這種現象在北京地區并不多見,通常情況下,一次降水過后,隨著冷空氣南下影響,露點往往急劇下降,整層變干(孫興池等,2017)。

圖8 2021年2月28日08時至3月1日20時北京觀象臺逐小時露點(綠色曲線,單位:℃)、溫度(紅色曲線,單位:℃)及逐小時降水量(藍色柱狀,單位:mm)時序圖Fig.8 Dew-point temperature (green curve, unit: ℃), temperature (red curve, unit: ℃) and hourly precipitation (blue column, unit: m) at 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from 08:00 BT 28 February to 20:00 BT 1 March 2021

3.2 動力條件

云的形成一般伴隨有上升運動。3月2日08時至4日08時觀象臺上空800 hPa以上層次以下沉氣流為主(圖7b),800 hPa以下為弱上升運動區,其中2日20時前后,弱上升運動區擴展至400 hPa,最大垂直速度為-0.5 Pa·s-1(約0.04 m·s-1),出現在950 hPa附近,因此,低云過程期間弱上升氣流能夠將濕空氣帶到空中,附著在凝結核上形成云滴,并受到持續的弱上升氣流的影響,漂浮在低空而使低云維持。

3.3 層結條件

層結條件對于低云的發展和維持至關重要(劉峰等,2007),利用北京觀象臺的秒探空資料對低云期間大氣垂直結構的變化進行分析。3月1日08時(圖9a),溫度廓線和露點溫度廓線幾乎完全重合,此時降水處于尾聲,整層飽和程度高。至1日20時(圖9b),900 hPa高度處的逆溫已經形成,這與850 hPa以上層次存在干冷空氣下沉增溫有關,但露點溫度在此期間并無變化。2日08時(圖9c)和3日08時(圖9d),溫度和露點溫度廓線在900 hPa處都呈現出明顯的向上張口趨勢,表明高空的干冷空氣出現下沉,溫度增加,露點溫度減小,因此此次低云過程中逆溫的形成主要是由下沉逆溫造成的。表2所示,2日08時至3日08時逆溫層厚度不斷增強,3日08時1~1.5 km逆溫強度達到7.5℃,與2日08時的逆溫強度3.7℃相比明顯增強,是這次低云過程中逆溫最強、云體最厚的時段,強烈發展的逆溫層使得逆溫以下的大氣非常靜穩。逆溫形成后,垂直方向的交換極其微弱,難以突破逆溫,同時水平方向上風較弱,2日08時至4日08時觀象臺附近950 hPa以下風速僅為2 m·s-1(圖7b),靜穩形勢得以長時間維持。

另外,這次低云過程中850 hPa以上的中高空雖然都為西北氣流控制,但是西北氣流的偏北風分量沒有足夠大,所以下沉運動沒有強到可以影響至地面,來打破逆溫層。如果西北氣流再強些,或偏北風分量再大些,下沉氣流也許可以沖破逆溫層影響至地面,那么北京地區將會是晴朗的天氣。所以定性去判斷西北氣流帶來的影響比較困難,需結合西北氣流的層次、厚度、偏北風分量的大小等分析,但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3.4 地形作用

北京地區地處華北平原的北部,西靠太行山北尾,北側為燕山山脈。雷蕾等(2020)表明,地形在暴雨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地形與低云的形成有怎樣的聯系?利用ERA5再分析資料得到的低云量進行分析,以低云發展最明顯的3月3日08時為例,可以發現低云量大于6成的分布區域邊界位于北京沿山一帶,與海拔400 m的高度線相吻合(圖10),而2日20時云底高度也恰為400 m 左右,低云期間的其他時刻也有類似的規律特征(圖略),這說明地形對低云的形成密切相關。不難理解,地形一方面使得濕空氣抬升達到飽和形成云,另一方面地形的阻擋作用使得云體穩定維持在山前。

圖9 2021年3月(a)1日08時,(b)1日20時,(c)2日08時和(d)3日08時北京觀象臺大氣層結Fig.9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at 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at (a) 08:00 BT 1, (b) 20:00 BT 1, (c) 08:00 BT 2, (d) 08:00 BT 3 March 2021

表2 2021年3月2日08時至4日20時北京觀象臺探空物理量列表Table 2 Physical quantities of 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radiosonde from 08:00 BT 2 to 20:00 BT 4 March 2021

綜上所述,此次低云過程是在前期降水過后無明顯冷空氣影響,近地面濕度未得到很好的清除這一有利背景下,配合穩定的大氣層結、弱上升運動和地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維持和發展。

圖10 2021年3月3日08時北京地區低云量(陰影)及地形高度分布(等值線,單位:m)Fig.10 Distributions of low cloud cover (shaded) and topography height (contour, unit: m) in Beijing at 08:00 BT 3 March 2021

4 低云的消散機制

低云過程在3月4日下午逐漸減弱,實況高空觀測顯示4日08時北京觀象臺925 hPa的溫度為0.8℃,位于北京地區以南的河北邢臺站溫度為12℃,存在11.2℃的溫差,至20時,北京觀象臺的氣溫升至4℃,而且4日白天河北中南部925 hPa至地面一直都為偏南風控制(圖略),表明925 hPa暖平流的影響使北京平原地區溫度升高。利用ERA5再分析資料計算出的925 hPa溫度平流分布顯示4日08時(圖11a)北京北部和城區東部均為弱的暖平流控制,最大暖平流強度為1.2×10-4℃·s-1,北京城區西部為冷平流控制,最大冷平流強度為-1.5×10-4℃·s-1,而20時(圖11b)從河北的中南部至北京大部分地區都為較強的暖平流控制,北京城區暖平流強度達到3.5×10-4℃·s-1。北京觀象臺實況自動氣象站監測顯示4日08時2 m相對濕度為89%,15時2 m相對濕度減小至61%,而露點溫度在4日08時和15時均為3.7℃。因此,氣溫升高后,當絕對濕度不變時,相對濕度下降,低云減弱消散。同時,20時925 hPa風速增大至6 m·s-1(圖略),使得水平方向上的交換增強,海淀站云高儀也顯示此時邊界層高度升高。綜上所述,925 hPa 暖平流發展和風速增大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氣湍流增強,邊界層內混合加強,進而導致相對濕度減小,低云消散。

圖11 2021年3月4日(a)08時和(b)20時北京地區925 hPa溫度平流分布(單位:10-4 ℃·s-1)Fig.11 The 925 hPa temperature advection (unit: 10-4 ℃·s-1) in Beijing at (a) 08:00 BT and (b) 20:00 BT 4 March 2021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ERA5再分析資料、FY-4A可見光云圖及云高儀和云雷達等新型探測資料,分析了2021年3月2—4日發生在北京地區的一次持續性低云過程,探討了本次過程的形成和維持機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多家數值模式對2—4日的云量預報均出現了較大偏差,從而導致氣溫的預報也出現了較大偏差。

(2)此次低云過程是在前期降水過后無明顯冷空氣影響、近地面濕度未得到很好的清除這一有利背景下,配合穩定的大氣層結、弱上升運動和地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維持和發展。

(3)925 hPa暖平流發展和風速增強破壞了穩定層結,使得邊界層內混合加強,進而導致低云消散。

(4)相對于常規觀測資料,云高儀和云雷達可獲取到云體結構更為精細的信息,可作為常規觀測的有益補充。兩者在云的觀測方面都有其各自的優勢,可以利用云高儀后向散射強度、云底高度等的大小和變化趨勢,實現對低云天氣的實時監測;可以利用云雷達的反射率時序圖獲得不同天氣狀況下云體的內部結構信息,為預測云體的發展、研究云的宏觀結構特征提供良好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熟妇无码人妻| 久一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a级片视频|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色综合中文字幕|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中文无码影院| 91亚洲精品第一|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中文字幕啪啪|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九九热在线视频| 色综合久久88| 亚洲va在线观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www.99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91|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www.亚洲一区|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99re视频在线|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欧美性天天|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99伊人精品|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性视频久久|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a欧美在线|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91娇喘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