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科
長頸鹿是世界上現存的最高的陸生動物,站立時從頭至腳可達6米至8米,其頸部就長達2米。一直以來,科學界都在探尋長頸鹿頸部進化的原理和規律。
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達爾文認為,原始長頸鹿的脖子有長有短,短脖子的長頸鹿由于長期吃不到高處的樹葉,逐漸被自然界淘汰。進化論的倡導者拉馬克認為,長頸鹿的先祖為了吃到高處的樹葉,努力伸長脖子,才一步步進化成了現在的樣子。
但科學家通過進一步觀察和研究發現,長頸鹿的長脖子也給它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超長的脖子讓它們的身材過高,加重了心臟的負荷。長頸鹿需要一個10千克左右的心臟,每分鐘跳動150次,才能把血液送到頭部。另外,它們經常要傾斜著脖子費力去啃食低矮的灌木叢,俯下身來喝水則更加困難。
這些都與“優勝劣汰”和“用進廢退”的進化論相悖,所以科學家只好通過其他方式尋求答案。
在漫長的歲月里,科學家都沒有找到與長頸鹿相似的物種來研究。直到18世紀初,他們發現霍加狓的生理結構與歐洲冰川時期的短頸長頸鹿化石相似。后來,進一步的化石考古和基因研究結果表明,長頸鹿和霍加狓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從歐亞大陸遷徙而來的,約在1200萬年前開始了分離進化。
由于印度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漂移,地球上形成了最大的斷裂帶,西側分支艾伯丁裂谷將非洲中部一分為二,使得長頸鹿和霍加狓的先祖進化之路突然改道。裂谷東側為干旱少雨的稀樹草原,成為長頸鹿的世代家園。裂谷西側是降雨充沛的剛果雨林,成為霍加狓的棲息之地。
但是,對長頸鹿和霍加狓在體態上的巨大差異,尤其長頸鹿頸部過長的原因,科學家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科學家通過長期觀察和比對這兩種動物,發現它們在與同類爭斗時,都有懟頭、撕咬的習慣。但長頸鹿在格斗時,更愛用暴力頭錘和交頸纏斗等兇猛的方式,以獲得更多與雌性交配的機會。
脖子較長的雄性長頸鹿會用它們長有骨質角的頭骨重重地砸向對手脖子的薄弱部位。長脖子就如同流星錘的鐵鏈,可以讓頭部的撞擊具有更大動能,而且長頸鹿還能利用頸長優勢纏住對方,令對方窒息身亡,最終取勝。而霍加狓卻很膽小,與雌性交配也比較隨緣。
通過多番驗證,科學家推斷:可能是板塊漂移,導致自然和生態環境巨變。長頸鹿從此生活在干旱而開闊的稀樹草原地帶,群落松散,沒有領土意識,邊緣化的生態定位促成了種內的極端求偶競爭,極端求偶競爭又造就了它們特殊的脖頸樣貌特征。而霍加狓所生活的熱帶雨林環境限制了它們通過延長脖頸而獲得性選擇優勢的沖動。
生物的進化源于自然選擇下的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而推動長頸鹿長頸進化的根源,在于它們強大的生存和繁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