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準備出門時,突然記起一個東西沒拿,等開了門走進房間時,卻想不起要拿什么;和朋友聊天時,突然想告訴朋友一件事,話剛出口就被對方打斷了,等朋友說完時,你卻想不起剛才要說什么;一直拿在手里的車鑰匙,因為去辦公室取了個文件,出來后就找不到了……
心理學上把這種瞬時的短暫失憶稱為“門口效應”。科學家發現,當人經過一扇普通的門或是一扇虛擬的門時,經常會短暫性遺忘一些事情,所以他們稱這種現象為“門口效應”。
2011年,美國圣母大學加百利·雷萬斯基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在每個房間里都擺放一到兩張長方形的桌子,其中小房間里擺一張桌子,大房間里擺兩張桌子。桌子上放有六個彩色積木,形狀分別為立方體、球體、圓盤體、楔形體、十字形體和圓柱體,顏色為黑色、白色、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參與研究的志愿者需要從桌子上拿起一個物體放入手中的盒子后蓋上,再走向下一張桌子繼續完成任務。當志愿者在大房間時,他們在同一個房間便能完成兩張桌子的任務,而在小房間時,他們則要穿過一道門進入下一個房間,才能完成任務。
同樣,在另一個實驗中,一部分志愿者從一個桌子上拿起物體放入盒子后,會通過一道在計算機上由3D效果制作出的虛擬門,志愿者如同進入了另一個房間,再完成第二次取物任務。
科學家測試了志愿者完成兩次取物任務后的回想與記憶情況。測試結果表明,當志愿者穿過一道門或虛擬的門后,回答的正確率明顯低于在同一房間里完成任務的人,對過程回想需要的時間也更長。
為了測試這兩個實驗的正確性,研究人員又設計了一個實驗:志愿者更換房間后,再次回到原來的房間回憶自己選取的物品,結果顯示正確率依然低于不更換房間的人。這再次說明,門口效應的出現確實是因為環境發生了變化。雷萬斯基對此解釋說:“大腦習慣將記憶以空間為單位存儲,而門通常是不同空間的分隔體,人們穿過門后,大腦會觸發記憶分割,并誤以為上一個空間的記憶不再重要,因此將其清除。”
邦德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奧利弗·鮑曼也認為,觸發遺忘的不是門口,而是到了不同的環境。例如在商場,乘坐電梯可能不會影響我們的記憶,但從商場進入停車場,可能會導致我們忘記需要購買的東西,因為大腦會將來自不同環境和背景的記憶刻意區分開來。
不少人認為這種瞬時找不到東西或記不起來事情的現象是健忘癥的前兆,這實質上是一種錯誤認知。實際上,門口效應是一種大腦自覺形成的科學記憶策略——邊沿化、模糊化上一個場景的記憶,清晰化眼前場景的記憶。大腦自覺清除次要信息,正是為了給記憶新環境騰出更多的空間,這是一種高效的記憶模式。
明白了門口效應的原理和特點,我們就可以趨利避害。比如,當你遇到難題無法解決時,不妨走出房間散個步,換個環境,環境的改變將改變你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當我們在不同場景下都需要記住某些信息時,不妨借助物理方式將其記錄在紙上或手機里,也可以將相關的物品拿在手里,幫助我們回憶起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