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增強
2022年7月18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源科考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發現一處大規模的罕見特殊地質現象“紅山脈”,引發地質學家和地質愛好者的熱議。
可可西里是我國最大最高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無人區,被人們稱為“生命的禁區”。這片禁區,一是海拔高,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不利于人類生存;二是天氣復雜多變,域內干旱而寒冷;三是地貌復雜,濕地和凍土多,不少的沼澤地與流沙地都藏在該區域內;四是淡水難覓,該區域雖然遍布河流,但大部分都是咸水湖;五是容易迷失方向,此地是一個信號比較弱或沒有信號的地方,地圖導航難以提供服務。除非有一臺北斗導航儀或一部衛星電話,才能確定自己所在的地理坐標,否則當你遇到危險時,是不可能得到救援的。放眼望去,這片土地除了荒涼,還是荒涼。在這里,是看不到人群的,能看到的只是野生的植被及各種野生的飛禽走獸。
位于可可西里盆地中部的這片“紅山脈”,總面積達9.6萬平方千米,形成于距今7000至3000萬年之間的白堊紀晚期到古近紀。“紅山脈”地表露出的巖石系唐古拉山的磚紅色、紫紅色巖石。這些紅色巖石在遭受風化、剝蝕后,被河流搬運到可可西里盆地內沉積下來后,又受到地質構造運動,才逐漸露出地面,最終形成如今的地貌。
分布在可可西里盆地的紅色巖石,北至五道梁地區,南至唐古拉山鎮南側,向西可延伸到西金烏蘭湖以西地區,向東可到通天河沿線。這片紅色地層南北寬度超過160千米,東西延伸長度近600千米,面積之大在國內十分罕見。“紅山脈”呈近東西走向,兩坡不對稱,南陡北緩,山體上地層剖面裸露清楚,呈現出層疊狀態。整片紅褐色山體在可可西里夏季的綠色草原上十分顯眼,是青藏高原上一處壯觀的古地質遺跡。
在“紅山脈”旁,有一條紅色的楚瑪爾河,這種紅色的河流在可可西里盆地并不少見。在沉積的過程中,由于可可西里盆地處于氧化的環境,因此沉積物中的鐵元素便慢慢發生了氧化反應,形成了氧化鐵(鐵銹),把巖石的顏色染成了磚紅色和褐紅色。
在距今3000多萬年前,可可西里盆地的海拔很低,是一個大型湖泊。后來,隨著青藏高原隆升,可可西里也不斷抬升,形成山間盆地。當時,由于風化和侵蝕,唐古拉山紅色的巖石受到一定的損失,軟化成一些軟質的泥土和沙粒,后流入可可西里的盆地底部。地殼后期的長期運動,將這些紅色的沙礫或泥沙展示在地殼表面,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紅山脈”。
可可西里盆地的“紅山脈”包含豐富的地質信息,與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和形成歷史密切相關。其實,青藏高原的隆起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抬升過程經歷了好幾個上升階段,當青藏高原抬升速度快時,每年甚至能上升7厘米。它的地質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億年前的奧陶紀,之后青藏高原地區的各部分都曾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地殼升降。
在2.8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期,青藏高原還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橫貫現在的亞歐大陸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東南亞的海域連通,稱為“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2.4億年前,由于板塊運動,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開始向亞洲板塊移動和擠壓,因此印度板塊北部出現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隆升成為陸地。
青藏高原一直以來由于海拔較高,探測難度較大,豐富的礦物未能獲得開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源科考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盆地發現的“紅山脈”,對我國研究可可西里的盆地狀況及當時的地質風貌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申添毅介紹,可可西里鬼斧神工的“紅山脈”地質景觀有望成為可可西里盆地的一座大型“地質公園”,為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