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六百多年前,誠意伯劉基語重心長地講了個蜂之語的故事。
齊國靈丘,有位老先生是個養蜂高手。每年都能產出很多的優質蜂蜜,還有和蜂蜜一樣多的蜂蠟。宋代以前,這蜂蠟使用還僅限于富貴之家,晉朝貴族石崇和人斗富,用蠟燭作炊,就震驚當世了。有人說,老先生家的富裕程度,和有封地的貴族有得一比。老人去世后,他兒子繼承了這份產業。可是沒到一個月,蜂群就有整窩整窩飛離的,他也不管它,任它們離去。一年多的時間,蜂群跑掉了一大半;又過了一年多,蜂群全跑光了。這個家就很窮了。
陶朱公(范蠡)有次經過靈丘,聽到這個故事,于是就做了一番調查研究。
他調查的主題是:這家人為什么以前生意做得這么好,現在這么貧窮呢?
被調查的是位養蜂人的鄰居,一位見證他家興旺和衰敗的老人。這位老人告訴陶朱公:沒有別的什么原因,都是因為蜜蜂啊。
老人分析了個中原因。
以前老先生養蜂,園里有專門給蜂們住的大茅屋,還有專門的人員管理這些茅屋。這些蜂們具體住在什么地方呢?他把掏空的樹木做成蜂房,這樣的蜂房沒有裂縫,沒有臭味。布置這些蜂房也是有講究的,要疏密有間,還要新舊有序,要坐落有方位,還要注意窗戶的朝向。蜂群多了怎么辦呢?那就五個編為一組,五組編為一伍,一個管理員就管理一伍。管理員的職責是,照顧蜂們的生活,調節蜂房的溫度,并按時打開和關上蜂住房的門窗,夏天不讓它們在太陽下暴曬,冬天不讓它們在冰雪中受凍,大風刮不會搖擺,大雨淋不遭浸泡。
蜂們繁殖多了就及時分群,少了就給它們合并。一個重要的節點是,絕不能讓兩只蜂王在同一個窩里,否則就會窩里斗。而且,老先生還非常注意蜂房的清潔衛生。比如,要掃除蜘蛛螞蟻,要驅散土蜂和食蠅蜘蛛。再有,老先生取蜂蜜也很科學,只是分出蜜蜂剩余的就夠了。這樣的話,原有的蜂們就很安心地待著,新生的蜂也養得好。
陶朱公聽到這里,若有所思,老先生這樣治理蜂群,有那樣的收獲不奇怪。
鄰居接著再細細數落老先生的兒子。這個兒子一點也沒有這樣的頭腦:園子茅屋他不修理,污穢他不清理,燥熱潮濕他也不調節,(蜂房的門窗)開啟關閉更沒有規律,蜂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差,蜂們越來越不喜歡它們的蜂房。時間長了,毛蟲和蜜蜂同住一個蜂房也不知道,螻蟻蛀它們的蜂房也不制止,食蜂鳥在白天掠殺蜜蜂,狐貍在晚上偷竊蜂蜜。這些,這個兒子統統不管,他只管取蜂蜜就完事了。
其實,進行這次調查并不是陶朱公一個人,還有他的學生們,對于這樣活生生的事例,陶朱公自然不會不加點評的:你們這幾個人要記住啊,治理國家對待民眾,可以借鑒這樣的事呢!
我對陶朱公的點評似乎意猶未盡。其實,我們還可以把那些蜜蜂看成是一個個的個體人才,那么,那位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兒子就是不同的單位領導。現在有些單位的領導和這個兒子太像了,只管取蜂蜜。有的時候,人才們還不如那些蜜蜂呢,蜜蜂不高興了,可以直接飛走,老子不高興在這里了!人沒有那么自由啊!
意思其實極簡單,那就是我們要懂蜂之語。
(摘自《字字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