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苗苗?李金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考察時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6月23日,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筆者一行來到了永豐村。
“永豐”,寓意永遠豐收,在永豐村黨群綜合服務中心附近的一處墻壁上,“永豐永豐,永遠豐收”這8個紅字在稻黃底色的襯托下尤其顯眼,寄托著村民們樸素而真摯的愿望。遠處,綠色的稻浪正隨風翻滾起伏,又一個豐年在望。
“小田”變“大田”
千百年來,傳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人們常希冀風調雨順帶來豐收。如何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降低對自然氣候的依賴度,是現代農業探索的方向之一。作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高標準農田建設無疑十分關鍵。
近年來,眉山市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重點在岷江流域、黑龍灘保灌區、青衣江流域集中連片建設20個千畝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全市高標準農田實際保有量123.6萬畝。其中,永豐村是四川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樣板之一。
何為高標準農田?站在永豐村硬化的田間道路上,眉山市農田建設促進中心高級農藝師張樹金介紹道:“高標準農田就是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簡單來說,高標準農田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將“小田”變“大田”,實現“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機宜耕”,既方便田間管理,也便于機械化作業,能有效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東坡區農田建設促進中心副主任林晨介紹,東坡區是全國糧食生產重點縣。早在2013年,永豐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就開始立項,2014年路溝成型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管護,永豐片區高標準農田面積達3100畝、連片規模種植1500畝,已在省內率先實現水稻“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生產,最高畝產達到969.5公斤,創造了四川盆地水稻超高產紀錄。
如今,永豐村千畝稻田中,隨風而蕩的青苗與兩側時而穿梭的高鐵、川流不息的汽車相映成趣,在夏日中洋溢著勃勃生機,讓人對今年的豐收充滿信心。
“大問題”都解決了
“路通水通,交通方便,節約了人工和運輸成本,機械化程度提高,種植效率也更高……”談及高標準農田種植的優勢,在永豐村流轉了2400畝土地的種糧大戶王元威滔滔不絕。目之所及,廣袤的碧綠稻田阡陌縱橫,稻田間方便農業機械通行的道路平坦整齊。王元威說:“以前不通路的時候,我們只能用雞公車把肥料推到田里,收割后又用雞公車一點點地把糧食運出來。要是遇到下雨天土地泥濘,基本就沒有辦法了。現在路通了,肥料等農資和糧食運輸都很方便。”
除了路通,水通也是高標準農田的明顯優勢。近日,眉山已進入主汛期,但在高標準農田邊的溝渠里,排水暢通無阻。“往年汛期農田都有可能被淹,排水很難。但你看,昨天下那么大的雨,農田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王元威說,“能排能灌自然就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對于汛期可能帶來的影響,修文鎮岳營村黨委書記唐其勇頗有感觸。2020年8月,眉山地區遭遇暴雨洪災襲擊,位于岷江流域下游的岳營村,有大量農田被淹,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2021年下半年,岳營村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在設計時特意提出了要考慮排洪。”目前,岳營村片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主體工程趕在今年春耕前完成,農田排水能力也明顯得到提升。“這說明我們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唐其勇說。
回憶起以前種糧的感受,岳營村種糧大戶陳尚學用了兩個字來形容——“很難。”陳尚學承包土地種糧已有十余年,以前靠天吃飯時種地的艱難常讓他產生放棄的念頭,但如今高標準農田建設又給了他信心。“今年雖然只是第一年嘗試,土壤狀況也還在摸索中,但按現在水稻的長勢來看,問題不大。”陳尚學直言,“現在‘大問題都解決了,沒有了后顧之憂,種糧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好。”
截至目前,岳營村片區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6050畝,核心區高標準農田種植水稻面積2500余畝,其中新建田間道路13.5公里、灌溉和排水溝渠16.2公里。
“只是一個開始”
目前,岳營村片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經進入收尾階段,而唐其勇則說:“現在還只是一個開始。”因為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管護同樣重要。
據了解,眉山市農業農村局制定出臺《眉山市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建后運行管護制度》和《高標準農田項目工程設施移交管護協議(樣本)》,指導區縣在項目完工后,將建設形成的田間機耕道、灌溉與排水、節水設施等農田基礎設施建立資產清單,及時移交給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
“就東坡區而言,我們將所有建設成的單元工程,按照設計方案進行編號、貼標識牌,經驗收合格后制定管護臺賬統一移交到鎮,再由鎮移交到村。”林晨介紹,東坡區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落實高標準農田項目管護責任主體。目前,東坡區已確定管護人員160人。
而在穩產增收環節,東坡區連續6年牽頭舉辦水稻“一優兩高”生產競賽活動,通過專家組對參賽業主田塊進行測產數據分析、米樣質量鑒定等方式篩選出優質、高產、高效的新品種、新技術,用以推進糧食優質高效生產。此外,還成功搭建起多功能糧食產業發展平臺,累計指導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等種糧能人380余人。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2030年十年規劃任務是新建高標準農田8萬畝,改造提升27.9萬畝。此外,還將加大高標準農田用途監管,確保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東坡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責編/陳賢鳳)23465CD3-A4FA-493D-B734-1CD223C0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