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風起電至,能源勢動,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
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重慶代表團和四川代表團共同向大會提交《關于加快推進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的建議》;6月20日至6月23日,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專題調研。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能源是重要支撐。以“一盤棋”思維、一體化理念,川渝兩省市著眼當下、布局未來,能源合作不斷深入,此番聯合調研,更是充分發揮重慶、四川全國人大代表的作用,著力解決與發展不匹配的能源問題,助力川渝能源高質量發展。
共賦“能”?,一體化動力十足
巴蜀,富庶之地,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和天然氣資源讓川渝兩地能源合作基礎堅實。
自黨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來,川渝兩省市以“一盤棋”思維、一體化理念,簽訂了《共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通過抓改革、建機制、搭平臺、推項目、防風險,初步形成了‘協同共進、綠色共建、創新共贏、民生共享’的川渝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模式。”調研中,重慶市能源局局長王祖勛道出了川渝能源一體化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一紙協議,開啟了川渝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新篇。
瞄準“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能源綠色高效利用示范區和重要清潔低碳能源生產基地”,川渝兩省市組建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召開聯席會和研討會,越來越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讓兩地合作成效顯著提升。
涉及能源網絡、能源供給、儲備調峰等領域的20個重大能源項目加速推進。“2021年,兩地同步開工了豐都栗子灣抽水蓄能電站、華能兩江燃機、甘孜州南部光伏發電、涼山州風電基地等多個清潔能源重大項目。”王祖勛說,今年,兩地加快推進川渝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建設,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疆電入川渝工程、川氣東送二線預計年底前具備開工條件。
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的每一步都堅實有力。
“雙方還將深化川渝合作,共抓電力發展、油氣勘探、煤炭保障等合作事項,突出抓好電網一體化建設,共同爭取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共同爭取國家支持西北、西藏電力入川渝。”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梁武湖在調研座談會上談道,川渝兩省市將以川渝能源一體化發展為重點,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資源互通、合作開發,聚焦能源保障,川渝一體化發展動力澎湃。在6月20日至6月23日的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專題調研中,川渝全國人大代表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詢問、一路建言,4天的集中調研,從重慶北碚區、兩江新區到四川內江、成都等地,從華能重慶兩江燃機電廠、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重慶三峰御臨環保發電有限公司到四川隆昌氣礦圣燈山氣田、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等地,代表們深入了解川渝兩地天然氣發電、風力發電、垃圾焚燒發電、氫燃料電池生產等情況,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周曉強感嘆“十分扎實”,“未來能源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共識在川渝間廣泛凝聚。
同蓄力,補齊短板、下足功夫
“依托頁巖氣百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建設,內江加快推進華電白馬2×475兆瓦燃氣輪機創新發展示范項目建設,打造川渝電力調峰中心。”四川省人大代表詹財榮說,內江地處成渝之心,能源資源豐富,正加快推動頁巖氣綜合利用產業園建設,持續做大優質釩鈦鋼鐵材料產業,加快培育氫能百億產業集群。
能源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雖然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成效顯著,但依然存在發展短板,端穩能源“飯碗”,解決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不匹配的能源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這次調研,我們不僅看到了川渝兩地能源稟賦的‘風光無限’,更切身感受到川渝兩地‘缺油少氣’的緊迫和壓力。”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陳朗認為,當前川渝兩省市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能源體制改革和機制亟待深化創新等問題急需解決,發展短板有待補齊,“建議健全頁巖氣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建設成渝地區電力應急調峰中心,支持資源地利用優勢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將川渝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不僅如此,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如何解決能源缺口問題,代表們紛紛出招。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蔣衛平建言:“建議在加大天然氣發電項目和氫能、光伏新能源支持的同時,特別注重儲能領域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支持,圍繞儲能產業發展支撐能源保障需求。”
無獨有偶,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黃玉林同樣認為:“川渝新型儲能發展基礎良好,具有先天資源優勢,未來儲能產業的應用場景豐富、盈利模式多樣,應加快編制川渝新型儲能發展規劃,聯合開展不同場景新型儲能應用示范,不斷完善政策體系。”
從發展短板入手,川渝兩省市全國人大代表在調研中不僅充分認識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圍繞如何解決能源缺口、如何保障能源建設資金等問題暢所欲言,一條條務實可操作的建議凝聚著全國人大代表的智慧和期盼。
“川渝能源一體化發展,既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也需要川渝兩地在適宜政策和科技創新上下‘繡花’功夫。”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在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一語中的。
據了解,以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為代表的能源裝備研發企業正圍繞國家能源重大需求、重點方向,打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強化與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的協同創新。
勠力同心、相向而行,推進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的發展路徑在全國人大代表們的建議中日漸清晰。
齊布局,搶抓“氫走廊”機遇
走進位于成都高新西區的中國東方電氣集團,代表們現場體驗了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并在氫燃料電池示范生產線詳細了解綠色氫能如何“大顯身手”。
2021年11月,“成渝氫走廊”啟動暨氫燃料電池物流車首發儀式在重慶九龍坡區及四川成都、內江三地同時舉行。加氣時間短、續航里程長的氫燃料電池物流車開始出現在川渝兩地。不僅如此,在成都郫都區和龍泉驛區,以氫燃料電池為動力的200輛公交車格外吸引眼球,現已累計運行超過1500萬公里,載客超過2000萬人次。
“目前,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已應用于公交車、客車、物流車、重卡等多種車型。”東方氫能副總經理謝光有說,東方電氣集團已開始在德陽、攀枝花、內江、潼南等川渝地區布局制氫-加氫基礎設施。
瞄準氫能產業,成渝氫走廊以成都-重慶雙中心為發展主軸,以德陽、自貢、內江等沿線城市為重要節點,深度整合兩地優勢產業資源,互補合作,打造技術研發中心和示范應用中心,構建以綠氫為主的氫能基礎設施網絡。
而在川渝兩省市代表團共同提交的加快推進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的建議中,“支持成渝氫走廊建設”赫然在列。
黃玉林建議:“以共建成渝氫走廊為應用場景,加大制氫、儲氫、加氫、氫燃料電池等全方面合作,聯合爭創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同樣,陳朗也建議支持將成渝地區納入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在他看來,川渝兩地擁有豐富的風光水資源和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發展氫能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成渝氫走廊”的節點城市也在頻頻發力,內江已成功打造西部首條氫燃料電池重卡示范線,開通氫燃料電池公交示范線,正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物流車(改裝車)等項目建設。
在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的目標下,川渝兩省市不斷加碼氫能產業,布局搶占綠色低碳“新賽道”。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張興海表示:“川渝兩地若以清潔能源一體化為抓手,強鏈補鏈、優勢互補,增強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方面的全面合作,確保新能源汽車由電池到充電均采用綠電,同時協同推進氫能等其他清潔能源的研發及利用,必將為區域內形成優質且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注入新動能。”
共敘川渝情,共謀發展計。川渝兩省市全國人大代表獻計獻策,為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匯聚起智慧與力量,巴山蜀水間正陸續展現出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變化、新景象。(責編/王兆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