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明 唐智
摘 要: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是值得社會關注的大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可以在食品消費、儲藏、加工、選材等過程中醞釀、發展、發生。監督管理不暢、宣傳教育不足、生活環境不良和個人素質不高等都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滋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推進鄉村振興,把牢食品安全的主線;強化監督管理,兜住食品安全的底線;加強教育引導,提升食品安全的基線;堅持移風易俗,改進食品安全的邊線;使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更為深入、妥善的解決。
關鍵詞:農村;鄉村振興;食品安全問題
Rural Food Safet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DONG Wenming, TANG Zhi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Zhenjiang 212400, China)
Abstract: Rural food safety is a major problem worthy of social attention. Food safety problem can be brewed, developed and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food material selection, storage, processing and consumption. Poor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sufficient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poo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ow personal quality are all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breeding of food safety problems. Therefore, we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main line of food safety through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grasp the bottom line of food safety;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o improve the baseline of food safety; adhere to changing customs and customs and improve the sideline of food safety; so that the problem of rural food safety can be solved more deeply and properly.
Keywords: 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food safety issues
食品安全問題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1]。食品安全問題關乎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黨和政府關心的重要問題,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形勢的嚴峻性和緊迫性不容小覷。
1 農村常見食品安全問題的表現形式
1.1 因消費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
我國農村人口規模大,消費基數低,邊際消費傾向高,消費潛力大[2]。與城鎮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消費相比,農村居民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境地,具體而言,農村居民食物消費支出僅為城鎮居民的46.9%,但消費過程中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不容小覷[3]。
在農村和城鄉接合部,作為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薄弱地區,假冒偽劣食品的銷售比例遠高于城市,給食品安全埋下了嚴重的隱患[4]。另外,農村地區的餐飲消費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小吃盛行、食材豐富、食品烹飪和加工過程比較粗放的地區,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可能性更大。
1.2 因儲藏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
如果說消費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是被動“躺槍”的話,因儲藏而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則大都源于食用者自身的原因。如今,食品種類多樣,存放、儲藏條件和時長各不相同。存放、儲藏條件包括冷凍、冷藏、常溫、陰涼、密封、通風、單獨存儲以及和其他食品(物品)放在一起存儲等;有的食物需放置一段時間才能食用,有的則必須盡快食用;對于密封的食物,有的開封后尚能存儲較長時間,有的開封后必須盡快食用完畢,情形各不相同。因儲藏不當導致食品的腐敗、變質且被食用后,就難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1.3 因加工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加工技術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學、微生物學和食品工程原理等各學科的基礎知識,研究食品資源利用、原輔料選擇、加工保藏、包裝運輸以及上述因素對食品質量、貨架壽命、營養價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響和相關食品工藝的應用技術[5]。在現實生活中,有的食品可以生食或者只需要簡單地處理,有的食品則需要非常嚴格的加工流程。一旦食品加工不科學、不規范,就很有可能給食用者帶來健康甚至生命威脅。
1.4 因選材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
中華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體現,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是中華民族在飲食方面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內在特征[6]。我國的食材豐富多樣,很多農村地區的食品來源于當地。例如,上山挖冬筍、山藥,上樹采椿芽、榆錢,下池撈小魚、小蝦,下河抓田螺、河蚌,四處采蘑菇、野菜。此外,村民的食材還來源于自己飼養的家畜、家禽,自己種植的瓜果蔬菜。大多數食材都是耳熟能詳、司空見慣的,按照往常的經驗,食用后并無大礙。但是,有些食材不常見或者村民對其經驗不夠豐富,如對野菜、菌菇、螺類等辨識能力不足,增加了有毒有害食品流入餐桌的可能性。
2 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
2.1 監督管理不暢,讓假冒偽劣食品有可乘之機
整治農村假貨的呼吁時常見諸報端,有關部門集中治理多次,但“李鬼”產品仍在橫行,如康師傅被偷梁換柱成“康帥傅”或“康師博”,特侖蘇變成了“特侖特”等[7]。農村一度猖獗的假冒偽劣食品(其他商品也有類似情況)銷售問題有非常復雜的原因,監管上的疏漏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農村地區,尤其是遠離城鎮的農村地區,市場監管、質量監管等方面的力量與城鎮相比存在較大的不足。監管部門采取行動打擊一次,能暫時性地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很快又會死灰復燃,甚至有的食品銷售者也不知情,并不知道自己銷售的食品存在質量問題。村民們依托集市、流動商販、攤販等形式銷售自加工食品的現象非常常見,尤其是豆腐及豆腐制品、肉類及肉制品等。有的鄉鎮沒有實行嚴格的定點屠宰,一些不法之徒私設屠宰點,對未經檢驗檢疫的牲畜進行私自屠宰并銷售的現象并不鮮見。由于這些非法屠宰點的肉品相較于正規屠宰點更加便宜,在農村的許多地方甚至還“頗受歡迎”,但一旦出現問題,后果將難以預測。
2.2 宣傳教育不足,讓各類隱患有可乘之機
宣傳教育應包含法律法規、食品安全、風俗習慣、健康常識和思想道德等方面。法律法規知識的缺乏導致一些商販、村民對法律缺少應有的敬畏之心,在食品相關生產、經營、銷售等過程中,就會引發表現形式不一、后果情形不同的問題。有些人對相關法律法規知之不深,導致其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某些行為徘徊在守法與違法的邊緣。食品安全教育的缺乏導致村民們在面對廉價、美味的誘惑時不能很好地作出正確的選擇,因廉價食品大多存在不衛生、過期、腐敗和變質等問題,容易釀成不良后果。這類問題食品一般不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嚴重的后果,長期食用卻會慢慢地危害村民的身體健康,埋下健康隱患。風俗習慣教育的缺位也會導致不科學、不合理、不衛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長期得不到改進,進而傷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2.3 生活環境不良,讓食品安全問題有發酵之機
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極其重要。不同農村地區的生活環境對當地村民的飲食喜惡、習慣的影響頗深。有些地區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各類菌菇豐富多樣、數不勝數,祖祖輩輩傳承下來,就形成了喜愛采食菌菇的傳統。這些地區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經歷次數不等的菌菇中毒,但村民們在中毒、康復,再中毒、再康復的過程中仍然樂此不疲,并讓采食菌菇的習俗流傳至今。有些地區盛產蕨類,每到相應時節,這些食材就會被端上村民的餐桌,而食用過程中的風險卻在群體默契中被熟視無睹。有些地區喜食泡菜、酸菜類食物,各種泡菜制品都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雖然食鹽、乳酸、乳酸鏈球菌素等具有防腐作用,但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仍然會不斷地發生各種變化,使泡菜逐漸變質或敗壞[8]。有些地區食用動物類食材時,方式比較“粗放”,甚至過于追求生鮮、刺激,導致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寄生蟲、細菌、病毒和毒素等)未被有效處理,進入人體后的風險不言自明。如今在不少農村地區,老年人成為當地的主體,他們在信息掌握、知識運用上有很大劣勢,使得他們常年堅持著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此外,有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如土壤、水體、空氣等)中也存在一定問題,導致在該環境中生長、繁育、栽培出來的食材也存在安全隱患。
2.4 個人素質不高,讓食品安全問題有存續之機
選擇食用什么食品,如何儲藏、加工食品以及怎樣在食用過程中趨利避害等,都與農村居民的個人素質有緊密關聯。個人素質的范圍非常寬泛,包括思想素質、業務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9]。任何一種素質上的缺陷都將增加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概率。在業務素質方面,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從業者,或者參與食品生產活動的村民本人,如果業務水平不足,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概率就會顯著增加,尤其在生產加工工藝復雜、技術性強的食品時,更容易因為技術性失誤,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同時,分辨食材也需要很強的業務能力,尤其是菌菇、野菜類的食材,一旦失誤,后果將難以預料。在道德素質方面,如果農村食品經營者、餐飲從業者道德素質低下,那么因他們而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就會頻繁出現。如果個別村民的道德素質出現問題,在農藥使用、垃圾處理、糞尿排放等方面做出有損公共利益的行為,最終也將在食品安全等領域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3 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應對舉措
3.1 推進鄉村振興,把握食品安全的主線
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推進鄉村振興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鄉村振興五項戰略任務中的第一項任務[10]。只有持續推進鄉村振興,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才有經濟基礎、環境依托、人才支撐,相關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解決。未來,應該將食品安全問題納入鄉村振興的大局中統一謀劃、全面布局、一體推進,讓村民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幸福。
3.2 強化監督管理,兜住食品安全的底線
地方政府應該在農村食品安全方面傾注更多的資源、精力和時間,讓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網絡越織越密,讓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不敢在食品安全領域為所欲為、為非作歹。監管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據地方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吸引村民參與,發揮他們在監督管理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到及時掌握線索,及時跟進處理,及時改進提高。
3.3 加強教育引導,提升食品安全的基線
維護農村食品安全的主體是廣大村民,受益的主體也是廣大村民。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也為了讓食品安全最大限度地惠及他們,加強教育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舉措。為此,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對其進行法律法規、食品安全、風俗習慣、健康常識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尤其應該依托村民喜愛的方式,如戲曲、小品、影視和短視頻等方式,拓展教育引導的受益面,讓大家共同關心、關注、參與食品安全工作。
3.4 堅持移風易俗,改進食品安全的邊線
食品安全領域的一些問題與陋習的長期存在有很大關系。為了讓廣大村民更好地生活,更放心地飲食,對那些不合時宜、問題較大、不改不行的風俗習慣,應盡快進行移風易俗、除舊布新,這樣才能去除不良習俗,逐漸形成良好的風俗習慣。這一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同心協力、全力以赴。
4 結語
我國幅員遼闊,農村面積廣大,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重視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宣傳教育,推進鄉村振興,幫助農村居民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個人素質,是解決農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的有力措施。
參考文獻
[1]劉作翔.食品監督管理典型案例及其評析[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9.
[2]謝玲紅,魏國學.“十四五”時期擴大農村消費的形勢及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22(4):40-46.
[3]胡發剛.中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行為與消費結構分析:基于二階段需求系統模型與二次幾乎完美需求系統模型[J].財經科學,2016(2):93-102.
[4]孫晟,寧德煌.農村居民假冒偽劣食品購買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云南省宣威市農村地區調查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5,31(3):89-92.
[5]全民技術素質學習大綱課題組.全民技術素質學習大綱[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6]王升.古往今來話中國中國的飲食文化[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佚名.如何根治農村的假冒偽劣商品[J].人民論壇,2019(18):64.
[8]魏明英.泡菜生產技術[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9]楊睿娟.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
[10]胡躍高.鄉村振興要先行打贏食品安全開局戰[J].行政管理改革,2019(6):54-60.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蘇教師函〔2021〕11號)。
作者簡介:董文明(1985—),女,廣西陽朔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治理。
唐智(1984—),男,湖南湘潭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