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看點
游牧 留守兒童 星星之火
“花火計劃”是一個以建筑為起點,面向山區留守兒童的非營利性教育項目。基于開源的課程設計理念,花火計劃以空間裝置建造為切入點,針對鄉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教育現狀,逐步開發并完善了一個全新的夏令營藝術教育體系,并設計了多項適合8-14歲兒童的藝術啟蒙教育課程。“花火計劃”創辦至今,帶領數百位兒童完成了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建造課程。
“花火計劃”的課程包括一些藝術和建筑啟蒙課程。“建筑學”被用作世界認知的媒介,幫助孩子們理解和開發他們的自我潛能,引導和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們通過真實的身體參與方式回到現實世界,從而將孩子的興趣重新帶回真實的世界中。同時,他們可以熟悉建設者和創造者的工作,從而有一個更生動、更豐富的職業夢想。2021年,“花火”項目獲得了iF社會影響力大獎,讓世界有機會增進對中國公益設計項目的了解。花火計劃緣起于一本造建筑師團隊擔任課程設計與教學的鄉村留守兒童公益建造營。作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開源的非牟利建造教育項目,花火計劃的全部建造項目均公布詳細建造細節,鼓勵更為廣泛的公益建造行為。它是一個向日常空間參與者開放源代碼的架構模型,志在讓參與者成為平等的空間創造者。參與者可以共同開發,不斷重定義建筑的“代碼”,從而無視預先設定的靜態組合邏輯,根據他們的愿望重新組織空間,修正或替換空間構成元素。花火計劃試圖引導一個自下而上的建造體驗過程,鼓勵空間的日常參與者與空間的相互塑造,并根據參與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愿望,重新組織構造形式與空間形態。
一本造建筑設計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一個具游牧性質的跨領域創意實驗室,由建筑師,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工程師和藝術家組成。我們的工作領域主要包括:公共藝術與裝置,新媒體互動藝術,建筑設計,產品設計,公益建造教育,獨立出版與寫作等思辨性實踐。
從鄉村建筑到城市設計,從商業項目到獨立藝術創作,一本造工作室在專業領域積極回應各類型的設計服務需求的同時,也依靠多種媒介積極推動建筑、工程、技術與藝術的全面融合。以創造力為驅動,一本造工作室尋找傳統觀念中被忽視的機會,創造富有“信念力”的場所,以擁抱愈加復雜的現實世界。
空間是一個具有類人屬性的“生命體”, 需要與人有更多感官之外,精神之內的聯系。如果將原有附屬性的功能轉變為多維交流的“信念力場”,空間將脫離功能成為精神存在的主體。新媒體與科技的介入將使得這一定義成為可能形成的現實,人面對空間的需求也將隨著情緒的代入、情感的寄托、擬人化的交流變得多維和必要,文化也得以更好地生發、傳播、互動、和再生。
舊的場所面臨著新的功能解放以及信念重構,從而形成具有精神力的實體場所,以發端于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義達成對日常生活的保護。
《設計》
李豪
一本造工作室創始人/主持建筑師、花火公益建造項目(Program SPARK)發起人
《設計》:一本造建筑設計工作室稱自己為“一個具游牧性質的跨領域創意實驗室”,“游牧性質”是如何體現的?為什么要“游牧”?
李豪:這里的“游牧”,既是指物理上的移動,更是一種建設新知識的手段。
我們的大部分項目處于偏遠的鄉村,這使得傳統建筑師的工作方式不再適用。因此,我們長期奔走于項目工地上,在每個項目中付出大量的駐地時間,試圖尋找一種“在地”的創作方式,在當下的時空里尋找零落甚至感性的歷史、文脈、自然碎片。這種隨時追蹤、現場改善的做法時刻充滿著材料的“物性”和建造的“匠性”之間的碰撞。
《設計》:“花火計劃”是從何時在什么契機下啟動的?取名“花火(SPARK)”的寓意是什么?
李豪:“花火計劃”是2017年正式啟動的,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武漢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的負責人李可欣,她在鄉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中有著多年的經驗。我們在教育上的很多觀點一拍即合,因此立刻決定將“建造”作為種太陽每年的留守兒童夏令營中的“工作坊”之一,帶領孩子完成建筑裝置的建造。
“花火”的寓意其實非常簡單也很浪漫,就是希望我們的營地課程,給孩子們帶來一個充滿歡樂記憶的夏天,多年后想起來也依然有著甜蜜的回憶,也希望我們帶去的課程,能夠點燃孩子們心中的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設計》:“花火計劃”的實踐過程中如何體現這一本造的“在地”營造的特點?
李豪:“花火計劃”的課程材料都取材于當地材料,或是與當地工業有聯系的材料。例如,“raise me up”的材料取自精益管,被廣泛應用于華南地區工廠中,作為貨架和流水線工作臺使用,而課程實施所在地區恩施的留守兒童父母大部分就在這些工廠務工;“嗨梯”的材料是鄉村中隨處可見的梯子;“白日夢藍”的材料是雨水管。
《設計》:留守兒童群體近年來頗受關注,“花火”這個項目的形式收到了來自留守兒童本身和城市關注者怎樣的反饋和評價?如何回應“藝術對留守兒童來說有什么用”等問題?
李豪:其實每次營地孩子都有寫日記,這是孩子們和志愿者以及我們這些導師交流的方式之一。直接貼出孩子們的日記有些冒昧,我截取一些他們語句的片段:
“今天的工作坊十分有趣,更多的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去問,也無人打擾,與世無爭地創做者自己喜歡的東西。”
“我更期待的是明天上午的電鉆(這里解釋一下,其實是手鉆),真男人就得會用電鉆。”
“今天感覺到父親的不易。我只想說,感謝天下一切為了家庭而拼搏的父親(這里解釋一下,他的父親是建筑工人)。”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花火計劃”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兩個夏天的美好記憶。我們無法寄望于短短一周的營地課程能夠立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希望這能夠成為他們心中的星星之火,未來可以燎原。
《設計》:在“花火計劃”的推進過程中,留守兒童群體讓你們產生了哪些思考?未來還會為這個群體做哪些事情?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李豪:孩子們在創造力的表達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令人驚嘆。
在2018年“嗨梯”的課程里,我們第一次嘗試加入方案設計,模型制作,方案表述與評選的環節。在開始方案設計之前,我們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當時參與建造營課程設計與探討的一共有四位建筑師,一位數字藝術設計師,一位藝術行業的從業者。我們預估了孩子們方案設計與模型制作的時間,整理歸類了有可能出現的方案形態。
但是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自發先進行了組內的方案PK,有一位小朋友甚至畫了十幾張方案草圖表述他的想法;最終孩子們的方案不僅在形態上囊括了我們總結歸類的全部種類,從仿生建筑(作品《小蟲屋》,仿擬了昆蟲的形態),到對人文細節的關懷(作品《琦珺》,設計了很多交錯的出口,讓人們可以不被打擾地出入),在平面圖的表達上自發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有的像中國古建筑的平面圖一樣,將每個建筑部分的立面也表達在平面圖上;有的以序號歸類代替不同的形態;有的自己摸索出了非常接近建筑學圖紙的表達方法,平立面清晰分明。
“花火計劃”作為工作室的重要版塊,會一直持續做下去。
《設計》:“花火計劃”的推進過程中所遭遇過最大的挑戰/困境是什么?從你們的實踐經驗出發,為留守兒童做實事,還有哪些地方是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配合及有更多作為的?
李豪:其實每年都會遇到非常多的挑戰和問題,畢竟“建造”這件事相對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作。去年完成的“ofofofo”,也就是“盛放”項目,是一個難度系數最高的項目,因為我們需要找到12輛完整的,可以使用的廢棄共享單車,并且對它們進行初步改造,以確保孩子們能自己動手組裝。在孩子們旺盛的蓬勃的精力面前,這個裝置從組裝起來就幾乎沒有停下來過,它一直在旋轉,因此其構造需要經得起孩子們大量的使用。所以,在研發上花費了比較多的心血。
其實,只要大家有這個想法,是有很多途徑參與到留守兒童的教育和陪伴工作中來的。每年會有很多經過認證的專業公益團隊進行志愿者的招募。
《設計》:在一本造官網上提到一本造工作室依靠多種媒介積極推動建筑、工程、技術與藝術的全面融合,請舉例說明一本造的融合成果。
李豪:代表性的作品有裝置echo,uncertain memory,波普星系列作品。
回聲 ECHO
“回聲”是在2017上海香蕉娛樂嘉年華中展出的臨時裝置,由建筑師李豪與藝術家田淵同創作。
裝置位于黃浦江邊的上海世博公園。世博公園曾是為上海世博會規劃的場地,臨近奔馳-梅賽德斯中心與世博源商業區。但是由于公園的空曠和黃浦江的強風,這里平日少人駐足,缺乏活力。
由于搭建時間僅僅七天,且在展覽接觸后需要拆卸后運送至其他地區巡展,裝置采用了一種廣泛運用于管道吊掛的型鋼系統,僅依靠預制的三維型鋼構件與螺絲即可完成組裝,展覽完成后可迅速拆卸回收。綜合裝置中使用的主材尺寸,結構模數定為750mm,在體量適中的前提下盡量節約材料。
建筑師希望“回聲”裝置讓人們能夠在嘈雜的嘉年華中有一個安靜的角落,沉默內省,重新關注自我并建立與自然的聯系。
藝術家田淵為裝置設計了兩組互動藝術作品:之一,是隨著人進入的步伐而蕩起重重漣漪的水潭;之二,是根據人觸摸力度與方式不同而奏起不同音樂的植物。
“回聲”的外立面采用定制的鋁塑板材,隨著自然光線的強弱與角度,呈現從情侶到暗紅的變幻,只反映光/環境/觀察者自身,對內部空間幾乎沒有任何暗示,從而阻擋了人們對于內部空間的閱讀,制造了視覺上的距離。斷裂的內外形式由暴露在外立面的穿孔結構框架所緩和。穿孔框架構成了一個個“窺視”的窗口,人們從這里觀察裝置內人們的穿行/躊躇/和植物與水的互動,創造出一種主觀性的復雜關系。
裝置內部大面積使用鏡面有機玻璃,略顯局促的室內空間在鏡面反射中無盡延伸,創造了一個無止境的表面。
人們進入裝置不自覺地觀察自我,整理儀容。鏡面有機玻璃板成為了我們強有力的設計工具,它有著極為優秀的反射能力,且易于安裝拆卸;并且,最重要的是它的表現力只依賴于自然光和周邊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容易不自知地沉浸于環境中,只思考同樣在環境中的我以外的對象;然而,在“回聲”裝置中,被“我”忽視的下意識的動作:觸摸,行走,經由互動裝置,有了可以看到/聽到的“回聲”,這些動作因而變的鮮明可感;不斷重復的影像充斥了了整個裝置,人們沉浸在“自我”的影像中,不得不關注自我,并重新建立與自然之物的關聯。
隨著越來越多的項目依賴于數字技術與復雜的施工工藝,大規模建設的城市建筑也往往表現出對標準技術的直接復制。而一旦普遍,原本詩性的技術形式就逐漸喪失了建構能力。在“不確定的回憶”與“回聲”裝置中,建筑師希望依靠基本的建筑工具與材料挑戰無處不在的對技術的過度依賴。
展覽期間,共有超過六萬人參觀了“回聲”,這里也成為了嘉年華樂趣十足的拍照圣地。
策展人:artcare
設計:One Take Architects
建筑師:李豪
藝術家:田淵
主要材料:型鋼/陽光板/鋁塑板/有機玻璃/led等
攝影:康偉
不確定的回憶 UNCERTAIN MEMORY
“不確定的回憶”是在2017上海香蕉娛樂嘉年華中展出的臨時裝置,由建筑師李豪與藝術家朱劍非共同創作。
裝置位于黃浦江邊的上海世博公園。世博公園曾是為上海世博會規劃的場地,臨近奔馳-梅賽德斯中心與世博源商業區。但是由于公園的空曠和黃浦江的強風,這里平日少人駐足,缺乏活力。
由于搭建時間僅僅七天,且在展覽接觸后需要拆卸后運送至其他地區巡展,裝置采用了一種廣泛運用于管道吊掛的型鋼系統,僅依靠預制的三維型鋼構件與螺絲即可完成組裝,展覽完成后可迅速拆卸回收。綜合裝置中使用的主材尺寸,結構模數定為750mm,在體量適中的前提下盡量節約材料。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建筑師從一個普遍的長方體形式中發掘感性的特質,借助絲線與光線的相互作用,打破世博公園勻質均一的空間,讓這片小廣場成為引人駐足與探索的地方。
垂直錯疊的透明陽光板構成了裝置的立面,不同時段的日光更加柔和,多重光影流淌。在裝置內,結構體以徹底的線性形態服務于空間。一層錯落的陽光板與外部立面拉開距離,共同構成復合界面,改變了陽光板均一的透明度,又保有了材料透明質感的殘痕。
白天,強烈的反射令陽光板首先凸顯了自身的形態,視覺不再尋求穿透而是停留在表面,陽光板成為了被看的對象。裝置內部共使用了超過12千米的絲線,隨著風力微弱地顫動,在日光下呈現四種漸變色彩;恰當的密度帶來了半透明感,成為自然光的過濾器,延滯了視覺向著內部的匆促穿透。
入夜,藝術家小非設計的燈光互動程序改變了絲線的色彩,并響應人在裝置中的位置,改變光色與節奏,這些細微的變化帶來了豐富的視覺效果與身體經驗。裝置內的燈光被復合界面反復折射,形成戲劇性的色彩變幻。陽光板捕捉著兩邊的光與活動,揭示又模糊了影像的次序,半遮半掩地呈現著內部世界,如同一個模糊夢幻的皮影裝置,上演著不同的故事,成為一個瞬息萬變的光的雕塑。
人們行走的路線被被柔軟的絲線限定,看似寬闊的裝置內部實際只提供了一條明確的路徑通向終點;光線經過絲線與陽光板的折射和過濾,在裝置外部呈現復雜的變化,色彩被微妙地扭曲,真實的色彩永遠無法被感知。
隨著越來越多的項目依賴于數字技術與復雜的施工工藝,大規模建設的城市建筑也往往表現出對標準技術的直接復制。而一旦普遍,原本詩性的技術形式就逐漸喪失了建構能力。在“不確定的回憶”裝置中,建筑師希望依靠基本的建筑工具與材料挑戰無處不在的對技術的過度依賴。
展覽期間,共有超過六萬人參觀了“不確定的回憶”,這里也成為了嘉年華樂趣十足的拍照圣地。
策展人:artcare
設計:One Take Architects
建筑師:李豪
藝術家:朱劍非
主要材料:型鋼/陽光板/有機玻璃/絲線/led等
攝影:康偉
盛放 BLOOMING TIME——2021 年公益建造項目“花火計劃”
盛放(Blooming Time)是2021年公益建造項目“花火計劃”為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普格縣特爾果中心校的留守兒童們帶來的空間裝置課程。
這座孩子們親手創作的裝置,將在營地課程結束后留在學校,成為屬于大涼山這座大自然的“游樂場”中的“旋轉木馬”。回收自城市的二手共享單車,成為了孩子們的大玩具。
十二輛ofo單車首尾相連,形成類似旋轉木馬的形態;中間以頂棚完成庇護的功能,成為一個靠騎車的人驅動的“旋轉木馬”。大家親切地稱它為ofofofo,循環的o和f兩個字母,回應了裝置的形態。詞與物之間緊密咬合的形式與節律所傳達的情感,仿佛是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詩中的金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rose)。
這是一個獨特又夢幻的裝置,它看起來似乎有點危險——學自行車的過程對很多孩子來說都異常艱難;但又十分安全——十二輛相互咬合的自行車,形成了一個既可以旋轉又不會傾倒的穩定結構。但若是有人“摸魚”,它也很難順暢快速地旋轉起來。孩子們在安全的結構下,探索感官和運動神經,鍛煉身體的平衡與協調系統,也嘗試著協同與冒險。
在城市中“消失”的小黃車,成為了孩子們手中的“大玩具”。日常的用品在被“陌生化”之后,擁有了新的形式,講述了物的寓言。
裝置設計: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營地設計:武漢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
主持建筑師:李豪
項目建筑師:陳星光
設計團隊:李豪,陳星光,周雪兒,南雪倩,王曉陽,張珍妮,吳琳倩
志愿者:張雨涵,王秀,向偉靜,王子豪,郭旭儀,雷應寶,李可欣
建造者:吉各醫生,吉木么日各,吉各阿牛,吉木么日呷,吉各么常英,吉木阿牛,吉木子呷,林源,豐杰,馬海日木,吉比軍杰,土比爾日,楊川,阿則子拉,吉木爾達,吉各日阿木,阿子么子合,吉木爾阿木,久么友轟,豐小明,吉各么子呷,毛成方,吉木么爾歪,各永聰,俄洛日呷,陳軍,俄洛么子咱,豐龍英,吉木子呷,阿皮么王里
攝影師:李可欣,南雪倩
主要材料:自行車,帆布,tpu等
白日夢藍 BLUE DAYDREAM
“白日夢藍”是一本造建筑工作室聯合獨立音樂人鐵陽,在公益組織“種太陽”的夏令營項目中,帶領湖北浠水縣大別山區的留守兒童們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共同設計并親手搭建的一座“會唱歌的房子”,為孩子們帶來一個“樂隊的夏天”。
“白日夢藍”由十組構筑物構成,分為三個聲部,每個聲部3-5個音階。主要發聲部位為三種不同直徑的PVC排水管,并由頂部的藍色給水管進行音高的調節。PVC給排水管在鄉村及其常見——鄉村里的民宅大多外露排水系統以節省造價方便檢修,因此很多孩子對它們并不陌生。它們擁有極為豐富的轉接配件系統,這幫助孩子們很容易地理解了原理并快速裝配完成,甚至摸索更多的組合方式。
使用PVC給排水管設計發聲器的靈感來自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原住民的竹制打擊樂器——他們使用不同直徑的竹子,打通內徑并捆扎到一起,擊打發出生聲音形成極為豐富有力量的旋律與節奏。
為了簡化搭建流程,我們以110mm直徑的排水管為基礎將白日夢藍的底座設計為統一尺寸的基礎——即“凳子”,成為白日夢藍的基本構架。與此同時,110mm直徑的排水管也是孩子們的“畫卷”——根據聽到的音樂,孩子們嘗試在管壁上進行創作,再把它們組裝進入白日夢藍。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排水管底座頂部填充了常見的建筑材料——膨脹泡沫膠作為吸音棉,減少聲音在下部分的傳播,使發聲部位集中在白日夢藍的上半部分,使音階的調節更容易被量化。
如果說P V C 給排水管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架子鼓”,那么“一次性拖鞋”就成為了“鼓槌”——廉價耐用,尺寸合適,且具有不錯的韌性和彈性,帶動空氣敲擊出頗有質感的聲音。
建筑設計: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課程設計:武漢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
志愿者:王曉陽,周雪兒,石雨菲,田舒寧,張云天,向偉靜,郭琦珺
建造者:徐源,徐佳雪,王航,王立新,徐文汝,史立柯,胡兵,徐梓昕,徐浩文,徐鑫淼,徐紫瑞,徐明宇,徐倩,王熙,徐佳然,徐震,王志海
音樂人:鐵陽
攝影師:蔡昕媛,李可欣,楊佳欣,南雪倩
嗨梯——2018 留守兒童空間裝置建造營
嗨梯誕生于2018年夏天。作為一個公益項目,它是一本造工作室和武漢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合作,在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大河岸鎮湯河小學留守兒童夏令營中,帶領大學生志愿者和孩子們共同創作并建造的的空間裝置。
嗨梯的結構由20個相互獨立的木梯組成。這種形式的木梯是中國鄉村中最為常見且易于獲取的工具,幾乎每家房前屋后或村鎮工廠都會有木梯備用。它往往由杉木切割/打磨制成主體;出于造價和性能考慮,制作者甚至不會采用榫卯結構,而是選擇螺釘合頁鉚固。由于每一把梯子都擁有完全獨立且相對穩定的結構,且開合角度調整幅度較大,因此20個梯子的空間組合擁有了極為豐富的可能性,即使未經建筑學專業訓練的兒童也可以參與到“設計”與“建造”的全過程中來,即所謂“一個無限參與式的開放場景”。
“無限參與式的開放場景”(indeterminate participatory openended situation)的概念由雷納班納姆(Reyner Banham)提出,即創造一種可以回應事件的空間(suited to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nex t)。嗨梯作為一個開放的結構,通過相對穩固的結構提供了一個空間形態多變的場所,沒有具體預設功能,從而可以激發或者回應里面發生的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以不確定的方式改變,不斷顯示新屬性”的能力“change in indeterminate ways over time, continuallymanifesting new properties”。
建筑師鼓勵孩子們重新發現場地與建筑的邏輯關系,定義建筑的功能,由建筑裝置的使用者/體驗者(建造營的孩子們)來完成嗨梯的建造。嗨梯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由未來的使用者共同策劃建造的裝置,這在裝置所在地羅田的鄉村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但是在分工細致的現代城市中,很少有使用者能夠參與到建筑的設計和建設中。在這個小小的建筑裝置里,我們部分地重現了這個有趣的過程,恢復建筑的全民參與的社會屬性。
在每天的日記中,孩子們稱自己為“建筑使者”:“我們每天都做建筑使者,真正的建筑使者五年做的東西我們在一天里完成,雖然做的不是那么好,但可以感受到建筑使者的辛苦。”他們也敏銳地發現了“空間裝置”有趣的地方——“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做一幅美麗的畫卷”,也正是理論家威廉C賽茨(William C Seitz)所形容的:“裝置藝術主要是裝置起來的,而不是畫/描/塑出來的,他們的全部或者部分組成要素是預先形成的天然物體或碎片,而不是藝術材料。”
嗨梯的主要材料全部取自日常鄉村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如木梯,透明桌布,紙板等等;而用于創作的輔助材料,則由孩子們在田野考察中采摘獲得。對于這些生長在鄉間,日日與自然事物親密接觸的孩子來說,這些常見的事物在建造中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功能,從而有機會以新的視角認識它們。
課程設計: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營地設計:武漢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
主持建筑師:李豪
設計團隊:王曉陽,康偉,周雪兒,蔡昕媛
志愿者:呂佳欣、唐子涵、石雨菲、郭琦珺、陳高杰
建造者:閆孜博,彭澤華,周曜,王嵐清,周志豪,周逸菲,張南青,楊婷婷,肖思浩,周磊,胡子瀅,汪銘爍,羅安琪,李天宇,王子濠,吳鈍,張可馨,王凌,張淦,楊迪
攝影師:康偉,李可欣,蔡昕媛
主要材料:杉木,pvc,噴漆,采集自鄉村的自然植物,紙板,led燈等
喚醒 RAISE ME UP
“今天我玩的很開心……在建筑工作坊的教室里,……走的時候我真的心里有一絲不舍,因為它太漂亮了,我根本就移不開視線……·從小到大第一次做那么大的東西……”
這段話來自夏瑜小朋友的日記。她是種太陽·四川南充儀隴空間裝置建造營的一員,也是一名留守兒童。在為期六天的建造營中,她和其他24名孩子一起,第一次親手設計并搭建了一組空間裝置。在最后一天的展覽中,裝置吸引了周邊百余居民和學生,成為了春節之外最熱鬧的嘉年華。
城市的飛速發展反襯了儀隴和恩施這樣的小山城的困境。這里稀缺的可耕作土地令當地人不得不遠行打工維持生計。大量的孩子被留給家中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成為了“事實孤兒”。然而,盡管這些孩子都被外界貼上了“事實孤兒”“留守兒童”的標簽,其實他們之間有著大大的不同。
儀隴和恩施,代表了留守兒童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存狀態。
在儀隴,孩子們的年齡在12-15歲之間。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留守兒童,是非婚生子女。很多孩子第一次來夏令營的時候,連基本的生活衛生習慣都沒有。志愿者要從洗臉、洗手一點一點教起。陪伴的長期缺失令這群孩子渴望關愛,卻又對交往的界限模糊不清。一旦志愿者們表達出善意,他們會立刻向你索取手機,相機甚至未經允許翻包;一旦沒有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他們又會立刻表現出習以為常的落寞。這種早熟很難不令人落淚。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而在恩施,情況則要好的多。雖然這里的孩子更小,平均年齡在12歲左右,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擁有比較完整的家庭,雖然父母長期外出打工,不在身邊,但是物質條件更為豐厚,得到了學校和家庭很好的照料。他們熱情、活潑,對于新鮮的事物有著極度的渴求與敏銳的感受力。
給這些孩子做空間裝置建造營,這是第一次,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對于這些從心理狀態到知識儲備完全不同的孩子,“RAISE ME UP”空間裝置建造營試圖探索更多的未知:
平均年齡不足12歲的孩子,能否獨立完成一個“建筑”,或者說“空間裝置作品”?
孩子們能否完全參與到建造的整個過程中,不需要教師和家長們代勞?
教師干預與孩子們自主創造的平衡點在哪里?
面對兩群心理狀況與學習基礎完全不同的孩子,建造營要如何調整課程適應他們?
建造能否由建筑師推而廣之,成為教師與孩子們共同學習的基礎課程?
在尋找質輕價廉又易于拓展的建造材料的時候,我們發現了柔性管這種有趣的材料。柔性管,是一種在中國南部工廠非常常見的搭建系統,是20世紀下半葉流行的“精益制造”哲學發展而來。因著大工業制造時代的開始,柔性管因其易用性與安全性被大量推廣普及。而這些廣泛應用于中國南部的工廠,也正是留守兒童父母們打工的去處。
柔性管體系提供了十余種成熟的構件連接方式,不需要提前訂制,并且價格低廉易于獲得,容錯性高。除了負載外,不需要考慮太多的精確數據和結構規則。并且,它比普通建筑工程用的鋼材更輕,更適合小型輕量構造物的搭建。
在恩施的建造營,我們為孩子們的建造設立了基礎規則:每組以共計16根柔性鋼管建造一個八棱錐型的小房子,孩子們可以完全自己動手建造,保證了完全的參與度與安全性,即使某些構件搭接不夠緊密也不會影響整體結構穩定性;若干組小房子自由組合,形成原始聚落空間形態。在結構搭建完成后,陽光板和麻繩給了孩子們更完全的創作自由。麻繩發展出了無數種纏繞方法,帶來了極為豐富的空間圍合度;陽光板上的彩色拼貼讓剪刀成為了孩子們的畫筆,利落的剪刀徑直剪向或完整或細碎的色彩,色塊交迭后愈加豐富的色彩成為了陽光下顏色的游戲。
在儀隴的建造營,為適應更高年齡的孩子,并減少運輸帶來的成本,我們以更為輕質的竹子配合柔性管體系的預制構件,每組以共計36根竹子建造一個更為復雜的形體。
從通常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很難稱之為“建筑“,它們當然不能住人,沒有明確的功能,也不能夠遮風擋雨。但是,在創作的六天時間里,孩子們出色完成了個建筑師的任務:接到設計任務,明確基地條件與設計要求,用草圖和概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最終依靠團隊的力量完成搭建。
最初我們考慮過將志愿者的作品作為范例指導孩子們的創作,然而在建造營第二天就打消了這個想法——沒有想象中的“不能理解”“無法溝通”,孩子們以比我們預計快一倍的速度完美完成了他們的作品。五天緊鑼密鼓的創作,令孩子們第一次搭建了屬于自己的空間建筑裝置——這恐怕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沒有的經歷。
在搭建作品的日子里,連在學校外幾公里開飯店的大叔都會向我們打聽:聽說孩子們要搭六個小房子呢!我們自豪又欣喜,不僅是因為建造營這件小事成為了村子里的大事件,更是因為孩子們在這里真正成為了創造的主體,而不是被關愛的對象。在建造營,他們是“在場”的!
同樣“在場”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們。“我原以為建筑就是蓋房子,就像我們平時在城市里看到的那樣。”建造營的志愿者在開營前的培訓結束時說,“今天才知道,原來建筑師可以做這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在以后的職業選擇中,建筑師也會成為我理想的職業之一!”在建造營,志愿者們不再是單向地付出自己的善意,而是與孩子們的共同成長。在建造這件小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課程設計: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營地設計:武漢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
合作機構:儀隴發展協會,恩施望坪希望小學
志愿者:(儀隴)靳嘉桐,冉偉駿,涂崇妍,羅伊婷,魏希雅;(恩施)李露,汪文麗,邱德志,李凱,潘炳乾,繆熙婧,張玥
建造者:(儀隴)楊欣宇,李金曼,李虹橙,袁瀟,胡富權,李瑞艷,許亮,劉嬌,王奕蓮,余潔,陳爽,許軍賢,張濤,袁淵,吳文海,王堃,黃偉,吳明沁,李春梅,鐘思,王進龍,夏瑜,陳婷,劉賢;(恩施)劉演佼,王晶晶,姜永成,張艷萍,羅文慧,張志鐸,吳經星,姜壽宇,張健,羅靖宇,楊春豪,鄢玉嬌,陳玉蘭,劉佳煜,劉威,劉昊,張成鋒,張亞娟
攝影師:蔡昕媛,康偉,李可欣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