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海 史宇
摘 要:高中化學作業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延伸,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但目前存在重視數量、沒有分層、形式單一等問題,為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創新作業類型,嘗試從歸納整理類作業、學科閱讀類作業、實踐體驗類作業、拓展探究類作業四個方面提出作業布置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化學作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布置策略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要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出發點,要“把握功能、嚴控總量、提高質量、強化管理”。
高中化學作業是“有效開展化學日常學習評價的基本途徑和方法”,能“有效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但是,當前化學作業布置中存在突出問題,急需改變作業布置策略。
由于高考競爭壓力的影響,教師主要追求學生考試分數的提高,在布置化學作業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重視數量,忽視質量。教師往往“面面俱到”,作業“成套”留,重點不突出,學生深陷題海,負擔重、效率低,不利于形成化學學科思維。
2.“一視同仁”,沒有分層次。大多數教師給所有學生留相同的作業內容,沒有針對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水平的差異分層布置。結果是,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
3.形式單一,實踐缺位。教師只布置“書面”作業,局限于書后習題或教輔資料,從題目到題目,缺少化學實驗等實踐類作業,脫離生活實際。
《通知》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創新作業類型方式”,“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在多年教學實踐基礎上,我們認為布置下列形式化學作業,能有效促進學生形成和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歸納整理類作業——培養化學學科思維
高中化學知識點多,內容龐雜,記憶量大。教師布置歸納整理類作業,讓學生對所學本節或本章知識進行梳理、結構化,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內涵,構建知識體系,形成化學學科思維。
教師在布置這種形式作業時,可以指導學生畫圖列表或者構建思維導圖。
1.畫圖列表。如《化學(必修一)》元素化合物部分,涉及多種典型物質的性質、應用、工業制法等知識,通過列表的形式,學生能更好地梳理、對比,找到共性,注意到差異性。例如:在學習碳酸鈉、碳酸氫鈉內容后,可以布置學生以圖表的形式總結兩種物質的化學性質及互相轉化的途徑。
2.構建思維導圖。《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理論性強,學生理解起來有較大難度,通過構建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加深理解,形成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因素”內容后,可以布置學生構建化學反應速率定義、計算、影響因素、有效碰撞理論等知識的思維導圖。
二、學科閱讀類作業——豐富知識激發興趣
化學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教師布置學科閱讀類作業,能讓學生吸納教材信息,理解學科知識,能讓學生了解化學發展史,感悟化學家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探索過程,還能讓學生關注化學研究前沿進展,了解化學在促進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樣就能很好地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教師在布置這種形式作業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化學教材、化學史資料或者化學研究前沿進展資料。
1.閱讀化學教材。學科閱讀,從閱讀化學教材開始。通過閱讀章節導語、正文、思考與討論、資料卡片等,學生可以領會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初步理解基礎知識,能夠發現課程重點和難點,在上課時帶著問題聽課,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更有利于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2.閱讀化學史資料。《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入化學史教育。教材編選了一些化學史內容,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再推薦或下發一些化學史資料。例如:在學習碳酸鈉內容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科學史話”《侯德榜和侯氏制堿法》,再推薦學生閱讀索爾維制堿法相關資料,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侯德榜先生的巨大貢獻和付出的艱辛努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3.閱讀化學研究前沿進展資料。當前,化學研究新成果、生產生活新應用不斷涌現,教師布置學生閱讀相關新聞資料,比如,在學習無機非金屬材料內容后,布置學生閱讀人造器官新進展相關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的迅猛發展,可以增強學生使命感。
三、實踐體驗類作業——開闊視野提高動手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在實驗室、在廚房,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所學化學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布置這種形式作業時,可以引導學生做家庭小實驗、自制模型或參觀體驗調查研究等。
1.做家庭小實驗。《有機化學基礎》模塊中,涉及許多生活中常見的物質,通過設計家庭小實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皂化反應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讓學生在家中利用廢棄食用油和食用堿制作肥皂。
2.自制模型。《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內容抽象,學生通過自制物質結構模型,能更深刻理解共價鍵的特點,使化學知識形象化、立體化,能夠很好地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分子的結構和性質”內容后,可以布置學生自制CO2、CH4等分子空間結構模型,并在班級進行展示。
3.參觀體驗調查研究。《化學(必修二)》化學與可持續發展部分,涉及許多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通過參觀、調查與研究,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系起來,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在學習“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內容時,可以組織帶領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了解實際生產工藝、所用化學藥品、水質檢測方法等,讓學生感受化學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四、拓展探究類作業——增強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
化學源于生活,化學研究、化工生產成果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化學研究與化工生產,需要化學工作者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性地合成新物質、發明新工藝。
教師在布置這種形式作業時,可以引導學生優化實驗或進行項目式學習。
1.優化實驗。《化學(必修一)》中,涉及許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制備實驗,但有些實驗在課堂中操作困難,或現象不明顯。教師通過布置實驗優化類作業,發散了學生思維,增強了創造力。例如:在課堂演示氨溶于水的噴泉實驗時,由于膠頭滴管中的水較難擠出,容易造成實驗失敗,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行設計改進方案,優化噴泉實驗。
2.進行項目式學習。《化學反應原理》模塊中涉及許多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知識。通過布置項目式學習作業,可以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的調控”內容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完成“自制米酒的最佳實驗條件探究”的項目式學習。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刻認識化學作業的獨特功能,要精準分析作業布置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能力水平,精心設計不同形式的化學作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完成作業,并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構建化學知識體系,形成化學思維,培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