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偉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聯合盟友對俄羅斯實施了最嚴厲的制裁。隨著制裁的不斷加碼,俄羅斯的反制力度也在不斷升級。俄烏沖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并不斷深化,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
惡化全球通脹形勢,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俄烏兩國均有強大的資源稟賦,在全球地緣經濟格局中占據特殊地位。俄烏沖突疊加歐美對俄制裁,直接沖擊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沖突還增加了中下游供應鏈的脆弱性,推高了全球通脹水平。美西方制裁和俄羅斯反制裁的長期化和升級化將加快改變全球經濟運行方式,全球化進程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惡化全球通脹態勢。俄羅斯和烏克蘭均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給國。俄烏沖突使石油、天然氣、糧食、工業金屬等大宗商品供給收縮、價格上行,通脹壓力累積,進一步惡化了疫情下全球需求過剩和供給不足問題。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NIESR)測算,沖突將導致2022年和2023年的全球通脹率提升3%和2%。
第一,能源價格跳漲。隨著美歐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對能源供應端緊張的恐慌情緒不斷累積,石油、天然氣價格應聲大漲并巨幅波動。3月以來的九個交易日內,布倫特原油(Brent)和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期貨飆升至139.13美元/桶和130.50美元/桶,創下14年來新高,價格漲幅達41.6%。基準荷蘭TTF天然氣近月合約一度大漲近80%,突破330歐元/兆瓦時關口。
第二,擾動國際糧食供應。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糧食的主要生產基地,兩國的小麥出口占全球29%。烏克蘭的部分農產品種植區處于沖突地區,這些地區農產品的耕作收割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加劇全球糧食供應的短缺。沖突導致的黑海港口物流癱瘓還將加劇供應鏈中斷風險,推升疫情以來本就不斷上漲的糧食價格。日前,美國小麥主力期貨價格創下14年來新高。糧食短缺成為全球滯脹的一大誘因。
第三,部分工業金屬價格暴漲。俄羅斯是全球鎳、鈀、鋁和鉑的重要出口國,烏克蘭是半導體材料氖氣的主要出口國。俄烏緊張局勢擾亂了原材料市場,銅和鋁在亞洲和倫敦市場盤中都創下歷史新高,倫敦交易所(LME)銅價一度攀升到10845美元/噸的歷史新高,LME現貨鈀金的價格上漲14%,LME鎳期貨更是攀升至創紀錄的101365美元/噸高位。市場流動性急劇惡化,嚴重背離基本面,對能源、半導體、汽車制造領域造成周期性壓力。
全球供應鏈危機蔓延,沖擊多個產業。一方面,黑海地區航運陷入癱瘓,對國際運輸業產生極大影響。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多個港口關閉,始于烏克蘭的海上運輸、陸路運輸和航空運輸都陷于癱瘓或受到限制。全球三大集裝箱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公司(MSC)、馬士基(Maersk)和達飛集團(CMA CGM),均因美歐制裁而暫停俄羅斯貨運服務,英國、加拿大等國宣布禁止俄羅斯船舶入港,港口物流癱瘓風險逐漸擴大。沖突造成海運和空運價格大幅上漲,供應鏈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另一方面,原材料交割風險增加,沖擊全球貿易安全。原材料的正常貿易和交割因為沖突或美西方制裁而延遲或取消,直接影響中下游的產品制造,波及能源、半導體、電動車、農業、海運和空運等多個行業。烏克蘭氖氣的停產加劇了全球“缺芯”危機,致使手機制造商等被迫減產。而美西方將俄羅斯七家銀行剔除出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也造成了跨國貿易的交割清算效率降低。
制裁和反制裁持續角力,加速國際金融體系調整。俄烏沖突是全球化深入發展階段發生的一場大規模地緣政治沖突,美國聯合盟友不斷升級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嚴重沖擊全球多邊經貿安排,挫傷全球化進程,迫使俄羅斯進一步遠離全球經貿體系。
沖突爆發迄今,美歐已經對俄羅斯發起五輪經濟制裁。相比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這次制裁的主體范圍顯著擴大,制裁烈度迅速提升——將部分俄羅斯銀行移出SWIFT支付系統,會嚴重影響俄羅斯對外經貿;限制俄羅斯央行動用外匯儲備更是直擊俄羅斯金融心臟,對俄羅斯銀行的國際支付、平衡外匯市場的能力,甚至調節國內通脹和促進經濟穩定等均將產生全局性沖擊;美國宣布取消對俄羅斯的“最惠國待遇”,允許禁止進口俄羅斯商品或者對俄羅斯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嚴重削弱世貿組織的效力。針對美西方不斷加碼的制裁,俄羅斯的反制力度也在不斷升級。在西方常年的經濟制裁下,俄羅斯建立了一套有抵御能力的經濟體系。可以預料,制裁與反制裁的角力將繼續撕裂全球化進程,削弱美元主導地位,導致全球金融體系更加“碎片化”,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或加速推進。
俄羅斯經濟或陷深度衰退。美國聯合盟友對俄制裁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已經顯現。一是油氣收入銳減。據俄財政部數據顯示,俄羅斯3月的石油和天然氣銷售收入約為4880億盧布,比預期減少38%。隨著美英等國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和歐洲加快實施綠色能源戰略,俄羅斯油氣收入或將面臨長期被侵蝕風險。二是制裁使得俄羅斯40%以上的外匯儲備無法使用,俄羅斯最新的一批主權債券票息支付已被迫暫停,歷史性違約風險增加。三是制裁引發俄羅斯金融動蕩、盧布暴跌。隨著埃爾森美孚、英國石油公司、蘋果、微軟等大型能源公司和跨國科技企業退出俄羅斯市場,俄羅斯金融市場劇烈動蕩。明晟公司(MSCI新興市場指數)更是表示,要把俄羅斯股票從其受到廣泛跟蹤的新興市場指數中剔除,這將對俄羅斯上市公司造成重大打擊,引發俄羅斯宏觀經濟秩序混亂。四是主權信用評級下降。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標普、惠譽和穆迪先后下調俄羅斯主權信用評級,惡化了俄羅斯財政融資環境。俄羅斯央行調查預計2022年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8%,通脹率升至20%。國際金融協會(IIF)則預測俄羅斯GDP將下降約15%。俄烏沖突長期化和對俄制裁長期化將進一步惡化俄羅斯經濟結構,推高滯脹風險。
烏克蘭經濟遭受重創,難以發揮區域貿易樞紐作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直接擊潰了烏克蘭的經濟金融體系。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尤利婭·斯維里登科表示,俄烏沖突已給烏克蘭造成5649億美元的損失,且還在增加。烏克蘭經濟發展和貿易部估算,2022年烏克蘭GDP可能下降4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烏克蘭經濟可能萎縮25%至35%。在持續月余的沖突中,數百萬難民越過邊境進入波蘭、摩爾多瓦、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歐洲國家,引發二戰以來歐洲最大的難民危機。
歐洲經濟復蘇前景黯淡。俄烏沖突令本就孱弱的歐洲經濟復蘇勢頭進一步承壓。一是能源價格跳漲,推高通脹水平。受能源、食品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歐元區3月通脹率飆升至5.8%,連續五個月創歷史新高。歐洲中央銀行(歐央行)行長拉加德認為,歐元區通脹率有可能超過7%。二是加劇歐洲供應鏈壓力。歐洲燃料、原材料等嚴重依賴俄羅斯供應,25%的石油和45%的天然氣自俄羅斯進口。如果俄羅斯對歐洲“斷氣”,歐洲經濟將遭遇嚴重打擊。據歐央行測算,歐洲天然氣供應缺口若達到10%,則歐元區GDP將損失0.7%。三是打亂歐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節奏,影響歐洲經濟中長期發展。俄烏沖突令歐央行深陷“兩難”,既要防范通脹急升,又需維持經濟增長所需的適度流動性,歐洲經濟復蘇更加步履維艱。經合組織(OECD)認為,沖突對歐元區經濟的負面影響高達1.4個百分點。英國《經濟學人》將2022年歐洲經濟增長預測從3.9%下調至2%。
美國經濟短期收益較大,長期看則將侵蝕美元霸權。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使得資本進一步向美元集中。沖突爆發以來美元指數已勁升3%,觸及21個月以來的高位,美元再次成為各國主要避險貨幣和滿足流動性的首選幣種。然而美元指數雖持續攀升,美國國內通脹形勢卻并未因此得到緩解。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數據,今年3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5%,漲幅持續創40年新高。美國以美元霸權為金融武器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將不可避免推高美國國際收支赤字,逐步削弱全球對美元的信心。而且,制裁將進一步破壞全球產業鏈,拖累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復蘇。OECD認為,俄烏沖突將拖累美國經濟0.9個百分點。高盛再次下調2022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測至2.9%,稱2023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高達35%。
加劇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壓力。中國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均有良好的貿易合作關系。2021年中俄和中烏貿易額分別約合1470億美元和190億美元。中國在烏克蘭的投資項目超過10億美元。俄烏沖突對中俄與中烏的經貿合作前景均將產生影響。
一是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我國進口產生短期負面影響。受俄烏沖突和西方制裁影響,中國在俄投資項目由于融資、匯款等問題出現停滯,盧布暴跌增加了結算時的匯率風險;中國在烏投資、承包工程、參與融資的項目也遭到較大直接和間接損失。二是制裁擴大化,威脅我國經濟利益。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使中國減少了對俄羅斯手機、電腦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中俄貿易的質量和規模將出現倒退。制裁若擴大至歐亞經濟聯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企或將遭遇更多連帶制裁和次級制裁,我國經濟利益將蒙受更大損失。
選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