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根據調查數據,德國每年扔掉的食品達上千萬噸/價值200億歐元。被丟棄的食品超過半數是因為外觀不好看或在運輸過程中輕微受損,或者是剛過“最佳食用期限”,但品質完好的食品。柏林“食物分享”協會等多家環保公益機構,都致力于“挽救食物”。筆者通過采訪、參與“挽救食物”活動,學到不少避免浪費食物的方法,對“零浪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食物分享“協會在歐洲多個國家擁有數千家合作企業以及超過2萬名志愿者。合作的企業包括連鎖超市、私營餐廳、雜貨店、學校和公司食堂等,這些機構會定期清點銷售后剩余的仍可食用的食品。
志愿者拿到的食品除了自己吃和贈送親朋好友外,還可以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分享給陌生人。志愿者將食品放入設置在公共區域的公用貨架、冰箱等設施,供附近居民免費取用。還有很笏志愿者自發在社交媒體上建立食物分享的主頁和群組,隨時發布剩余食品信息,有需求的人可自行聯系。筆者最近嘗試聯系了一名年輕女孩和一名中年父親志愿者,如愿拿到了中國小零食和散裝有機酸奶,很有意思。
筆者不久前參加了舍訥貝格區“食物分享”團隊組織的“剩菜”工作坊,用當天“挽救”的食物制作抹面包醬。志愿者帶來了從附近超市自助沙拉臺領取的沒賣完的豆類、玉米粒、橄欖、土豆塊、番茄丁、薄荷、羅勒等配菜和調味香草。自制醬料操作簡單,用料理機混合攪碎后就完成了,原料可隨意搭配,保證了健康營養,是理想的“剩菜食譜”。
“食物焦點”協會與“食物分享”協會在運行目的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挽救食物”的實際效果,志愿者通常以個體為單位行動,職責是直接領取和分發食品,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前者則側重向公眾傳達“可持續飲食”的觀念,旨在建立柏林各城區的“食物焦點”站點,作為社區居民的聚會而交流場所,剩余食品也不只是簡單地發放,而是由大家共同烹調和就餐,、成為維系鄰里關系的重要紐帶。
筆者居住的米特區的“食物焦點”站點在運營方面非常有特色。站點設在柏林城東最繁華的亞歷山大廣場區域,擁有獨立的社區菜園、公共廚房、咖啡角、工作人員辦公室等設施。筆者參加了站點組織的“鄰里烹飪”和“長桌聚餐”活動。為照顧更多群體,當天的菜單上全部是純素食,原材料是志愿者從附近商鋪“挽救”的蔬菜水果,社區居民自愿參與加工和烹飪工作。食物以自助餐的形式提供。站點還歡迎居民自帶飯盒,將剩余的食物打包帶回家,一點都不浪費。
施潘道區的站點成立于2015年,是柏林的第一個“食物焦點”團隊。筆者前往施潘道區志愿者辦公室,采訪了每月舉辦一次的為市民發放免費食物的活動。周日下午,志愿者們陸續運來了從不同商鋪“挽救”的各種食品,進行登記備案,其中以有傷痕、失去水分、竇相不好、不易儲存的水果蔬菜為主。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所有食品都擺放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展示。領取食品的居民不能直接進屋,需要在門口排隊,志愿者戴著手套把居民想要的東西裝進自帶的容器或口袋。分發完食物,筆者旁聽了志愿者例會,才知道原來柏林眾多的節慶活動都有“食物焦點”志愿者推廣公益的身影,令'人刮目相看。
成立于2014年的“光盤幸福”協會也是活躍在柏林的知名環保組織,職能更偏重教育和科普,引導成人和兒童認識到食物的價值,有意識地消費和避免浪費。協會成員以女性為主,人手一件標志性的粉紅色圍裙讓她們在各種活動場合都頗具辨識度。
光盤幸福”協會有一個“自行車移動廚房”,志愿者們經常騎車把“廚房”帶到柏林各城區,用“挽救”的食物制作美食,用剩飯剩菜、菜皮果皮制作新菜式、點心等,比如“香蕉皮蛋糕”“剩面條雀巢點心”“小蘿卜櫻青醬,“煽陳面包*脆烤蔬菜皮”“凍水果冰淇淋”等,充滿創意和趣味。▲(圖為“挽救食物”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