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書法創作中的“筆性”與書法家的“心性”是有關聯的,書法家創造上的個性和風格是其“心性”的體現。“心性”即心法,關乎書法創作的“技”,更關乎書法創作的“道”。用心作書,心手相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努力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頓悟;漸悟;書法創作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45-0019-03
【作者簡介】倪文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091)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書法創作中的“筆性”與書法家的“心性”是一致的,是有關聯的。正如陸維釗在《書法述要》里所言,書法成就之高下,除學問修養外,其初步條件有二:“其一屬于心靈的,要看其人想象力高下;如對模糊剝落之碑版,不能窺測其用筆結構者,其想象力弱,其學習成就必有限。其二屬于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經靈敏不靈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動作不能恰如其分,則其神經遲鈍,其學習成績也必受到限制。此即所謂不能得之心而應之手也……故不得于心者,根本不能學書;得于心而不能應于手,往往大致粗似,不能達到絲絲入扣之地步。”第一方面,心性好、有才氣和情致的書法家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其作品自然會超妙如神,個性突出,風格鮮明。面對古代碑版中的模糊剝落,定會有自己準確的判斷和復原。而心性差點、想象力弱的人則未必能達到這一點。這樣在創造方面就有了很明顯的區別。第二方面,關于肌肉的訓練,和心性、才情的關系并不大,只要努力刻苦,都可以達到一定的要求。但要像啟功先生所說的那樣,“要在正確的軌道上重復”,才能有所進步,打好堅實的技法基礎。然而我們說書法家用筆動作的靈敏與否,是要看人的才氣和反應的。有的人心性好,一點就通,一通就靈,臨摹什么像什么,學什么帖像什么帖,模仿什么風格像什么風格,真是太神奇了,這當然和一個人的才氣有關系。如歷史上的臨摹“怪才”米芾,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據專家考證,傳為“三希”之一的王獻之的《中秋帖》(圖1),就是米芾的臨本。而有些人,反應遲鈍,心手不靈,自然不能夠“得心應手”。所以陸維釗先生認為,“不得于心者,根本不能學書”。
書法是心靈的藝術,是書法家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心性即心法,關乎書法創作中的“技”,更關乎書法創作中的“道”。關于這一點,古代書論家多有精到的論述。郝經在《陵川集》中說:“書法即心法也。”郝經直截了當地給我們點出了主題:書法即心法,用心作書,才能獨抒性靈。盛熙明《法書考》曰:“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于心而應于手。然揮運之妙,必由神悟;而操執之要,尤為先務也。每觀古人墨跡存世,點畫精妙,振動若生,蓋其功用有自來矣。”書法乃心靈的軌跡,得于心而應于手。揮運之妙,全由神悟。他既談到了“心性”,又強調了“悟性”,同時也提到古人的“點畫精妙,振動若生”,是來自其深厚的基本功。盛熙明“揮運之妙,必由神悟”的觀點,道出了書法創作的關鍵所在,即“用心悟書”,才能揮運自如。
項穆《書法雅言》云:“心為人之帥,心正則人正矣。筆為書之充,筆正則書正矣。人由心正,書由筆正……夫經卦皆心畫也,書法乃傳心也。”項穆認為心是至高無上的人的統帥,心正則人正,筆會自然正。所以說書法是心法,“書法乃傳心也”。宋曹《書法約言》云:“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手不主運而以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宋曹主張書法在乎心法,因此要用心轉腕,以心用筆。由心至腕,再由腕至手,心手相應,才會自然妙絕。周星蓮《臨池管見》曰:“心正則氣定,氣定則腕活,腕活則筆端,筆端則墨注,墨注則神凝,神凝則象滋,無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周星蓮既談到了書法創作中的“心性”“心法”,還談到了我們前面論述的“意”。他要求以心為主,以心為上,由心主氣,由氣主腕,由腕主筆,然后筆墨和諧、暢達,無意而有意,無法而得法,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高妙、神明的書法創作境界。這是我們每一個書法家都應該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標。項穆、宋曹和周星蓮三個人主要講的是書法與心法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皆源自《新唐書》和《舊唐書》中有關柳公權“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的記載,是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探討。《舊唐書·柳公權傳》載,“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新唐書·柳公權傳》載:“帝問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時帝荒縱,故公權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筆諫也。”史書中這一記載,千秋傳頌為柳公權“筆諫穆宗”,引申為柳公權有政治傾向和目的。當時唐穆宗荒淫無道,柳公權借書法之理來諷諫穆宗。我們認為其實并沒有這回事,柳公權在這里并沒有出于政治和筆諫方面的考慮,只是講了書法的固然之理。關于柳公權“筆諫”之說,歷代有許多評論:蘇軾認為柳公權不僅僅是“諷諫”,說的也是書法的“固然之理”;楊賓認為不是“千秋筆諫”,而是“千秋筆訣”,并指出“一念不雜”即為“心正”;梁同書否定了“筆諫”之道學說,完全以毛筆的使用方法和特點做了解釋。我們今天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柳公權的“千秋筆諫”確實也不是那么一回事。穆宗最初的用意問的是用筆之法,而柳公權的回答也是書法之理。所謂“心正”,即我們今天的書法家們在創作中所強調的“用心作書”;所謂“筆正”,即歷代書法家在創作中所提倡的“中鋒用筆”,和政治沒有多大的關系。
【鏈接】“教海探航”征文競賽活動介紹
“教海探航”征文競賽活動是由江蘇省教育廳辦公室發文、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主辦,面向全省中小學、職業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教師的一項公益性專業論文競賽活動。自1989年至今,“教海探航”征文競賽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33屆,成為全省教育界公認的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教師專業發展品牌活動。
“教海探航”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每年的論文競賽,就是一次全省教育思想的大學習、大討論。教師圍繞年度主題,聚焦教育教學實踐中所遭遇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廣泛閱讀、大膽實驗、合作探究,并及時記錄有意義的事件,挖掘有價值的線索,凝練有質量的論文。據不完全統計,33年來,參加“教海探航”征文活動的青年教師累計百萬人次,現場參加頒獎活動的累計十余萬人次,累計有近萬人獲獎。
“教海探航”是教師研究成果的展臺。每年的頒獎大會,就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全省教師教研成果的大展示和專業發展的大培訓。依托“教海探航”,教師在閱讀、寫作、實踐、研究等方面相互砥礪、精進不止。一批有追求、有才華的優秀青年教師走上了這個展示的舞臺,成為各縣(市、區)的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名校長。
新的時代,迎來新的機遇,呼喚新氣象、新作為。“教海探航”征文競賽活動將在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號角中,在“適合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銳意進取,主動作為,為建設高素質的江蘇師資隊伍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