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有其完整的體系和自身發展規律。學校如何設置讓高中生對書法形成全面認知的課程,尤為重要。篆書是書法五種書體中最早出現的形態,其中大篆是考古資料可證實的數量較多且最早出現的漢字,所以在高中階段,開展大篆教學對學生系統了解、學習書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書法課程;大篆教學;教學實施過程
【中圖分類號】J292.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45-0043-03
【作者簡介】王明茗,南京市燕子磯中學(南京,210046)教師,一級教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書法教育先進個人,南京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南京市青書協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南京市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書法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江蘇省對書法教育越來越重視,各中小學包括南京的中小學都開設了專門的書法課。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對書法課的要求不同,開設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不同學校同一學段開設的內容也不同。本文擬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淺談高中大篆教學具體實施情況和思考。
一、高中階段開展篆書教學的必要性
筆者在決定給高一學生開設篆書常識專題課之前,反復思考了是否有這個必要,學生是否需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經過深思熟慮,筆者覺得給學生開設這個課程是有必要的。
1.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為:(1)鞏固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書法學習成果,繼續用毛筆臨摹經典碑帖;(2)結合語文、歷史、美術、藝術等相關學科的學習,認識中國書法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提升文化修養;(3)可以通過書法選修課深入學習,發展特長。《綱要》對小學5~6年級學生的要求是:通過欣賞經典碑帖,初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了解字體的大致演變過程,初步感受不同字體的美。在高中給學生系統講述篆書知識,是高中階段書法教學應有的目標和內容,也是對小學5~6年級目標的進一步補充和深化。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篆書藝術,從中汲取藝術營養,從而加強學生對篆書學習的重視,也是對篆書這一古老字體的有效保護與傳承。
2.遵循書法自身發展規律
書法五體中,隸、楷、行、草皆以篆體為祖,那么這些書體中必然攜帶著篆書“基因”,就如傅山所說,“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應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對它們的影響有一些領悟,對中國書法的源頭及其流變有一定的了解,對書法的認識逐步形成系統。另外,篆書作為各種書體的源頭,形成了書法藝術的審美原則。米芾說,“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個自足”,他認為篆書最具有書法的自然之美。可見,中國書法崇尚的寬展圓厚、正大氣象,篆書最先立下了標桿。
3.學生對篆書認識匱乏的現狀
筆者從事書法專業教學五年,通過對每一屆高一學生的教授發現,學生對篆書這一古老又極具中國傳統特征書體的認識很陌生。筆者做了一個調研:給所任教的每一屆學生展示五種書體,學生很容易就辨別出楷、隸、行、草書,而對篆書,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老師,這是甲骨文。”篆書作為書法五種字體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應該讓學生對其有基本的了解。另外,篆書是五種書體中離我們最久遠的字體,學生對其欣賞和理解起來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學生對篆書的學習很有必要。
4.為學習篆刻打下堅實的文字基礎
篆刻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起來制作印章的藝術。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由中國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它的表現有一個基礎,就是入印文字,而入印文字主要以篆書為主。這也就是說,如果學校要對學生進行篆刻教學,學生必須先認識、了解篆書。
二、高中大篆教學實施過程
筆者將篆書專題分為兩條主線:第一條是大篆,第二條是小篆。本次講述的為大篆。筆者以自己所教學生大篆課程為例,以案例的形式陳述。
由于篆書距今太過久遠,課程如何切入并使學生立刻產生興趣是一個難題。筆者選取了前幾年比較火的一部電視劇《瑯琊榜》的一些劇照為切入點。課程開始,首先展現給學生的是這部劇的明星劇照。另外,筆者考察過此劇中出現的有關書法的元素選材(如以竹簡為主的文字載體等)都相對考究,基本符合書法常識標準。最重要的是,雖然本劇的歷史背景是虛擬的,但劇里選用了篆書作為主要呈現文字,這正好契合本課程的主題。筆者把劇中出現的篆書字體巧妙地過渡到接下來要講的主題:甲骨文、金文等幾種因選用不同材質而表現出不同風格特征的大篆。
有的學生會把甲骨文等同于篆書,但實際上,甲骨文僅是篆書中大篆的一種形式,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秦以前文字的統稱, 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文以及簡帛、陶器、璽印、貨幣上的文字;小篆主要指秦代使用的文字,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唐代的篆書、 清代的篆書也被稱為小篆。因為筆者教學的對象是高中生,而非高校書法專業的學生,所以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了解并掌握篆書的基本規律。基于此目標,筆者選取了甲骨文和金文這兩種字體向學生講述大篆的特征。
甲骨文的存在與當時祭祀這一重要的活動分不開。在祭祀活動中,占卜師會在龜殼或獸骨上鉆出若干個小孔,然后將鉆有孔的龜殼或獸骨放在火上灼燒或烤,當受熱達到一定溫度時,會產生龜裂,上面出現裂紋,這種裂紋叫作“卜兆”。“卜兆”是人們據以推斷卜問事情吉兇的依據,占卜師通過裂紋的走向來占卜未知之事,占卜的內容會刻在龜殼上,成為卜辭。筆者在此環節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講授,這種直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給學生還原甲骨文出現的過程。然后筆者給學生下發準備好的石頭和刻刀,在筆者不提任何要求的情況下,讓他們用刻刀在石頭上隨性刻出“口”字。這一番實際操作后,學生很快便總結出甲骨文用筆上的基本特點: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均勻;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體感,筆畫與筆畫搭接處多方折。
金文的載體是鐘鼎,筆者通過向學生展示若干鼎的圖片,如《毛公鼎》,讓學生猜測文字會出現在什么地方,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學生回答各種答案后揭曉謎底:文字大多出現在鼎的內部;同時引導他們注意到一個現象:金文中出現了塊狀的筆畫;繼而引發他們的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筆畫?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向學生講解文字鑄在鼎內的步驟。在學生了解整個過程后,筆者給學生下發木塊、刻刀和橡皮泥,要求學生在木塊上同樣刻出突出的“口”字,并將其壓在橡皮泥上。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何金文中會有塊狀筆畫的存在,且筆畫相對甲骨文都較粗。最后筆者帶領學生總結出金文的用筆特征:筆畫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隨后,筆者給學生展示一張圖片,這張圖片是一個小朋友畫的,畫面很簡單:下面是“水”,水里有“魚”;中間部分是兩座“山”,山上有“木”和“人”在走路;最上端是“云”,“車”在遠方行駛。簡簡單單的一幅畫,但里面每一處都代表了一個字,筆者讓學生觀察并猜測圖中都有哪些字?學生對這一環節很感興趣,討論氛圍很熱烈。通過這幅畫,學生歸納出大篆在結構上最基本的特點:象形。筆者展示出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寫法,并順勢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趣味作業:將家庭成員的屬相都寫在一張紙上,并制作成卡片送給爸爸媽媽。在完成這個作業時,學生會對字如何在紙上排列進行思考,從而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式。筆者又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互相評價。
篆書是最古老的字體,而大篆更是書法的起源,它代表了書法藝術最初的形態,也代表了華夏文明的開端。讓學生了解大篆的藝術美,不僅有助于他們系統地認識書法,還可以帶領他們發現文字的原始美,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學生在欣賞我國古老文字美的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信,以身為華夏兒女而感到自豪。
【參考文獻】
[1]陳振濂.書法教育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