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鄉村特色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還存在著鄉村產業“特色不特”、產業規模“小而不大”、產品“粗而不細”等問題。為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對擁有40余年大棚種植歷史的天津市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進行剖析,提出策略建議:1)黨建聚力,筑牢鄉村特色產業根基;2)融合賦能,做大鄉村特色產業規模;3)做實“里子”,培優鄉村特色農產品品質;4)做足“面子”,打響鄉村特色產業品牌;5)拓寬渠道,搞活鄉村特色產業市場。
關鍵詞 鄉村特色產業;三產融合;產業鏈;黨建聚力;天津市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1.019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回顧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產業扶貧在夯實鄉村發展根基、增強農村造血功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期,“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關鍵。2021年5—11月,筆者在天津市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展開調研,帶著“鄉村特色產業如何提檔升級”這一課題進行了廣泛學習和深入思考,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對甄營村擁有40余年發展歷史的芹菜-番茄產業進行分析。
1? 歷史與基礎
甄營村位于天津市武清區西南部,總面積506.66 hm2,現有923戶3 080人。歷經40余年發展,甄營村已成為遠近聞名、規模種植芹菜-番茄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1.1? 資源稟賦
甄營村地處永定河蓄滯洪區,水資源豐富,土壤肥力上乘,光照充足,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為芹菜-番茄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優勢條件[1]。
1.2? 歷史悠久
甄營村大棚種植芹菜-番茄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后出現了芹菜-番茄種植大棚,最早種植芹菜-番茄大棚蔬菜的農戶成為甄營村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在他們的帶動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20世紀90年代初,芹菜-番茄大棚種植規模逐步壯大,超過67 hm2;2020年,芹菜-番茄種植大棚面積超過133 hm2,大棚種植面積居天津市前列。
1.3? 栽培模式
在長期的實踐中,甄營村逐步形成了“早春茬番茄+秋冬茬芹菜”的固定栽培模式:番茄每年1月上旬播種育苗,2月上旬定植,5月上旬開始上市,6月中旬拉秧;芹菜每年7月底播種育苗,9月底至10月初定植,根據市場情況1月上市,芹菜-番茄產業實現了有序發展。
1.4? 區位條件
加快建設環京津蔬菜基地、打造環京津1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甄營村地處京津之間,臂挽河北省,距北京市90 km,距天津市區35 km,距河北省廊坊市25 km。周邊有京津塘、京津等6條高速公路、15個高速公路出入口,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物流通達,信息交流十分方便。區位交通優勢為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
2? 發展現狀
2.1? 芹菜-番茄特色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甄營村立足區域基礎、資源稟賦與歷史傳承,發揮區位、生態、種植經驗等比較優勢,在市場導向、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的合力推進下,芹菜-番茄特色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1.1? 政策支持有力度
當前,我國在全面取得脫貧攻堅勝利后駛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快車道。中國共產黨天津市武清區第六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要把鄉村振興作為今后5年的重點工作之一,要堅定不移強功能、補短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下一步,在農業金融、人才、科技、市場等方面會給予大力支持。政策的傾斜、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增強了農民內生發展動力和信心。
2.1.2? 村黨組織基礎實
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之所以能不斷發展,成為群眾愿意干的事業,離不開村黨組織作用的發揮。歷任村黨組織將芹菜-番茄產業的發展藍圖一任一任往下繪、一任接著一任干,始終堅持為群眾辦實事搞服務,是群眾信賴的“主心骨”。通過黨員聯系戶、黨員戶掛牌、黨員積分制等工作,推動農村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當先鋒、做表率,凝聚了發展合力,為甄營村的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2.1.3? 特色產業有規模
從20世紀80年代的簡易溫室到現在的節能二代溫室,甄營村的溫室設施面積不斷增加,芹菜-番茄種植大棚超過133 hm2。目前,甄營村擁有從事產業生產經營的現代化產業園區1個,從事特色產業生產經營的農民合作社7個,逐步形成家庭經營、合作社經營、企業經營協同發展的格局。產品遠銷京津冀、東北、內蒙古自治區、河南省、陜西省、山西省等地。
2.1.4? 增收富民有效益
在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所帶來的綜合效益日漸凸顯。芹菜-番茄產業已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加速器”:2020年,甄營村芹菜產量1 300萬t,產值為1 560萬元;番茄產量500萬t,產值為800萬元;帶動和直接安排農民就業1 800人,為900多戶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并培養了一批大棚種植“土專家”“田秀才”,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戶增收和村莊穩定。
2.2? 芹菜-番茄產業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總體呈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推進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提質增效,尚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集中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2.2.1? 三產融合發展不深
1)農副產品附加值不高。芹菜、番茄等蔬菜作為生鮮農產品,對采摘時間、保鮮期限等要求嚴格,甄營村深加工能力弱,且冷鏈設施較為不足,難以形成標準化生產銷售流程,儲存和外銷相對不便。受產業深加工技術、資金、規模等因素的限制,甄營村芹菜-番茄仍作為初級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2)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甄營村雖在農旅結合模式方面進行了一定探索,但僅限于小范圍的部分農產品采摘,項目較為單一,融合層次偏淺[2]。3)利益聯結不緊密。合作社規模小、實力弱、組織松散,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強。實現特色產業發展“接二連三”的良好態勢仍任重道遠。
2.2.2? 農產品知名度不高
1)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缺乏,沒有統一的品牌管理標準,尤其是品牌形象設計和包裝推介上,沒有建立起比較成熟的、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很難打入高端市場和客戶群。2)對產前投入較多,對特色農產品宣傳及流通環節投入不足,宣傳投入力度及產后營銷服務遠遠不夠。
2.2.3? 鄉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調研中發現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人才匱乏問題突出,主要表現為2支隊伍不足:“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不足,“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不足。從年齡層次看,甄營村從事芹菜-番茄大棚生產的農民年齡普遍在50~65歲,青壯年以進城務工為主,大多不愿從事蔬菜生產。從學歷層面看,甄營村從事農業生產的1 000多人中,中專、大專學歷者不足百人,學歷水平偏低,對特色農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掌握不夠,離新時代新型農民素質要求還有不小差距[3]。
2.2.4? 農戶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
甄營村雖有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大多有名無實,帶動力較弱、覆蓋面不廣。大部分種植戶還處于自組織狀態,在生產管理環節、優新技術落實、市場交易工作等方面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現象十分突出[4]。尤其是在市場交易環節,無法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市場信息,使得種植戶處于市場話語權弱勢地位,缺乏價格主動權、話語權,市場影響力不足,風險相對較高,影響了規模的擴大。
3? 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提檔升級的措施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40余年歷史的甄營村芹菜-番茄產業轉型升級再出發,要立足基礎優勢,圍繞“筑牢根基,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響品牌,做活市場”目標,做到整體謀劃、突出特色、提質升級,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5]。
3.1? 黨建聚力,筑牢鄉村特色產業根基
辦好農村的事,要靠好的帶頭人,靠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找準黨建工作和特色產業發展的結合點,筑牢特色產業發展根基。1)通過支部牽頭、黨員帶頭,及時為農民提供芹菜-番茄特色產業發展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服務生產、跑市場、捕信息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把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重心放在服務特色產業發展、服務農民增收致富上。2)建立黨員干部傳幫帶機制,讓黨員成為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實現組織建設和產業發展無縫對接。3)壯大人才隊伍。利用好武清區鄉村人才振興大院這一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結合拓寬視野回引、全域摸排發掘、內外提能培訓等舉措,夯實人才基礎。
3.2? 融合賦能,做大鄉村特色產業規模
1)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6]。例如,在毗鄰黃花店鎮合適區域建設芹菜、番茄交易市場,形成產供銷、農工貿片區化發展格局;借助永定河河道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在改善特色產業耕種條件的同時發展產業相關的休閑旅游;以天津市第一家綜合養老中心為依托發展康養產業,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健康”“特色產業+旅游”“特色產業+養老”“特色產業+科教”等多種新業態。2)強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建立多元利益聯結機制。堅持園區化發展理念,支持農業園區、龍頭企業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利益共享;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對具備一定規模、發展前景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重點扶持措施[7]。
3.3? 做實“里子”,培優鄉村特色農產品品質
1)培育標桿育良品。將甄營村豐睿產業園等龍頭企業列入標桿培育計劃,全面做好產品提質升級工作,形成帶動標桿效應。2)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品質。實施“減藥”“減肥”行動,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業機械利用率,使靠天吃飯的“汗水農業”轉為旱澇保收的“智慧農業”。3)嚴格監管促品質。樹立綠色生態理念,加大監管力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4? 做足“面子”,打響鄉村特色產業品牌
品牌是特色產業提檔升級的必選項。1)久久為功立品牌。政府、企業、種植戶都要樹立品牌意識,同頻共振,共同打造甄營村芹菜-番茄品牌。2)依托平臺強品牌。充分利用好、發揮好天津市無公害蔬菜基地、黃花店芹菜區域公用品牌效應,擴大甄營村芹菜-番茄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3)創新賣點推品牌。創建傳統媒體+電子商務平臺+微媒體+多元新媒體的傳播體系。注重內容,講好故事,提煉賣點,營造“爆款”“吸睛”品牌營銷方案,通過學習強國、今日頭條、抖音、微信、津云或美麗武清等媒體平臺,傳播鄉村特色產業的“新、奇、特、美”,傳播“新人、新事、新發現”,提升甄營村芹菜-番茄影響力,提升品牌效益。
3.5? 拓寬渠道,搞活鄉村特色產業市場
1)打造線上市場。電商網店、微店、鄉村驛站抱團發展,開設網上菜店,全力承載芹菜、番茄銷售,打造線上銷售平臺。采取以點帶面有效方法,鼓勵掌握自媒體內容制作的農村年輕人負責銷售,“父母叔伯”等種植能手負責生產,一戶帶多戶,一富帶多富,形成如“兒時的味道”番茄等網紅鄉村特色食品。2)構建線下市場。打造覆蓋鎮村的現代物流集聚地,大力實施農產品經紀人培育計劃,做好與京津大型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大型連鎖酒店、機關單位后勤等企業、部門的對接,建立戰略合作,開辟多元通道。建立特色農業信息體系。農業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戶與企業及時傳遞一手信息。3)挖掘潛在市場。發揮活動、節日開拓市場的功能,塑造鄉村特色產業“網紅”形象。積極參加國家、省(市)級農博會、展銷會等;研究系列節慶活動,如在五一勞動節推廣“番茄文化節”、在元旦舉辦“芹菜文化節”等,以節會為媒,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基礎上,開辟銷售新渠道,以節慶活動傳播促進鄉村特色產業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威,程文.“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下鄉村規劃策略研究:以雙鴨山市寶清縣三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1(1):103-104.
[2] 宋哲仁.“一村一品”——路該怎么走?——基于浙江省Y市X村和P村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3):38-43.
[3] 許熙帥,周樹東.金華市“一村一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上海蔬菜,2021(3):79-80.
[4] 李其勇,武丙琳,李星月,等.“一村一品”模式下貧困村產業發展探討:以簸箕籮村花椒產業為例[J].農學學報,2021,11(2):96-100.
[5] 鐘榮丙,周小燕,吳向康.株洲市“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3):33-40.
[6] 孫高明.實施鄉村產業大提升工程 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9(12):24-26.
[7] 尹昌斌,唐華俊,周穎.循環農業內涵、發展途徑與政策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1):4-8.
收稿日期:2022-03-10
基金項目:2022年度天津市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決策咨詢課題(DXXTJZ22-20)。
作者簡介:張默雯(1976—),女,河南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學。E-mail:177372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