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姝彥 陳玉保
摘 要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以農產品電子商務為重要支柱之一的縣域經濟發展,挖掘出產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新途徑,實現了與國家“三農”問題的重要聯結。分析四川省蒼溪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蒼溪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具體措施: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構架物流運輸體系;創新推廣本土電商扶貧品牌,加大線上線下推介力度,強化電商宣傳力度;因地制宜,加大電商人才培訓與招引;扶優促強冷鏈物流企業;強化扶貧產品品牌打造,完善產品運營銷售體系;落實支持政策,健全獎補制度。
關鍵詞 鄉村振興;縣域經濟;產業扶貧;電商體系;四川省蒼溪縣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1.032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產業,任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農業的支撐。在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三農”被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產業興旺著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伸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的產業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蒼溪縣位于四川省北部,大巴山南麓,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熱量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舒適的氣候條件造就了當地較為發達的農業活動,帶來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蒼溪縣作為四川省的農業大縣,在全縣近71萬人口之中,有62萬人參與農業活動。被稱為世界紅心獼猴桃之鄉和雪梨之鄉的蒼溪縣,農業是當地的重點產業,農業產值年年增長,拉動全縣經濟穩步提速。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傳統農業已經無法滿足社會信息化的需求,高效的信息互通帶來了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互聯網的普及快速地滲透到了最傳統的農業產業。王金鳳(2016年)等提出“互聯網+”作為國家新戰略對于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影響的思考[1]。劉靈犀(2021年)基于可視化工具梳理了近十年來農村電商的演化路徑,發現由于“互聯網+”的影響、電商平臺入駐農村市場、鄉村振興、三農政策等諸多因素,2015—2020年成為農村電商快速崛起之年[2]。裴璐璐(2021年)基于不同于傳統零售的線上線下“新零售”分析了該背景下農村電商模式發展的困境及解決方法[3]。蒼溪縣以構建“蒼溪農村電商生態體系”為核心,支持電商典型,開發縣域流通與農產品購銷的結合模式,加強線上線下雙發展,推動農產品市場結構轉型升級,緊抓當地農產品特色品牌、品控及標準化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鞏固脫貧成效,促進鄉村振興,激發縣域經濟新活力。
1? 現狀
網絡時代的急速膨脹和傳統農業產銷模式的不平衡不配套催生了農村電商的誕生和發展。電子商務出現以前,消費端對于生產端具有滯后性和地域性限制。信息化時代的開啟,改變了蒼溪縣農產品的商業形態,網絡銷售開拓出新的商業模式,極大地影響了蒼溪縣的涉農經濟。蒼溪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和重點縣,擁有優越的農業資源和較為完善的農業產業鏈,紅心獼猴桃、蒼溪雪梨等作為縣特色農產品,在全縣農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縣域電商走進千家萬戶,蒼溪縣抓住機遇,積極引進電商平臺帶動本地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并完善電商生態體系,整合當地農產品信息資源,做好電商服務工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的驅動下逐步推進了服務體系升級和扶持力度加強。
1.1? 建成和健全縣、鄉(鎮)、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
目前,蒼溪縣建成面積達2 400 m2的縣級電商綜合服務中心1個。建成鄉鎮電商服務近4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300個,其中貧困村服務點有163個。以點帶面,上行下效,形成了以電商綜合服務中心為核心,鄉鎮電商服務站點為節點的電商服務體系[4]。另外,依托于縣級電商服務中心,整合全縣物流企業,建成縣級電商物流中心1個,入駐了包括順豐速遞、申通快遞、韻達快遞、中通快遞等在內的8家物流快遞企業,形成了信息共享、職責明確、配送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
1.2? 完善了農產品上行電商配套體系
孵化培育優秀電商企業近20家,優秀個人創業網商30個;在淘寶、余杭后勤、天虎云商等電商平臺建設了蒼溪特色館,對10余款農產品進行包裝設計和品牌策劃,開展縣域農特產品網絡推廣活動支持電商精準扶貧,并對其中幾款農產品進行“一品一碼”溯源建設。其中,與杭州市余杭區達成“數字經濟”互助項目,加快蒼溪縣農業數字化進程,拓寬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1.3? 全方面開展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服務
采取集中培訓與散培相結合的方式,針對電商創業團隊、個體經營戶、駐村工作隊、傳統企業電商升級和只有知識沒有經驗的畢業大學生等,開展與個人情況相應的電商人才培訓。經統計,蒼溪縣累計開展電商培訓400期,參與人數達10 000余人次。其中鄉鎮培訓、專題培訓、貧困村專題電商培訓、常規培訓分別開展上百期,培訓人次達上萬人。以人才賦能電商,促使措施精準發力、直擊痛點,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1.4? 精準認定扶貧產品,健全質量保障機制
完善蒼溪縣扶貧產品目錄清單,已完成蒼溪紅心獼猴桃、蒼溪雪梨、蒼溪川明參等多個扶貧產品認定;廣元千業農產品公司、青聯眾創電商公司、紫衫農業公司等公司申報為扶貧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積極構建標準化生產體系、質量安全責任體系、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產品質量溯源體系、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等“五大體系”,加強各生產環節與網上購銷平臺APP終端的數據對接,從源頭上保障農特產品質量。
1.5? 完善產品直通渠道,構建全域市場體系
在京東、天貓、易田等知名電商平臺,以及微店等社交平臺,開設蒼溪涉農產品扶貧專區,構建蒼溪特色產品“網上集市”,重點銷售本土扶貧農產品。僅2020年上半年,蒼溪縣就實現農特產品電商交易額3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積極開展扶貧產品“八進”活動,在大潤發超市、世紀華聯超市、梨鄉市場、武當市場等地設立了扶貧產品銷售專柜。依托成廣渝合作和東西扶貧協作,組織縣域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到成都、重慶、浙江等地開展農特產品專場品鑒會和推介會。
2? 存在的問題
2.1? 基礎設施落后,電商保障服務體系不完善
目前,蒼溪縣電商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由于經濟的滯后,農村電商配套基礎設施不足、結構不完善,相應的服務措施缺乏落實,市場主體發育不健全,經濟活力不充分[5]。由于運輸流程復雜、路面建設水平低、鄉鎮道路網稀疏、運輸成本高等因素,物流體系的完善受到較大阻礙。物流配送中心不足,縣農村三級物流系統需要及時改善和加強。而電子商務對網絡技術的依賴性與現階段蒼溪縣農村4G網絡建設之間的矛盾也亟需解決。
2.2? 電商人才數量供不應求,人才質量較低
電子商務對于新型員工的要求較傳統行業更為苛刻,目前的電商行業更需要相應的多媒體人才、運營人員、管理人員和信息人員的復合型人才。人員的供不應求阻礙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解決人才缺口是當務之急[6]。同時,由于農村網絡技術發展較為緩慢、電商興起時間短、農村地區宣傳不夠到位等原因,部分農民對于電子商務接受慢,對于電商營銷的正確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夠認知。
2.3? 行業組合不夠,農產品“出口”不好
產業化的生產和銷售系統還不完善。供銷、電器、農產品協會等尚未有效整合。農業合作社、農戶等與電商平臺供給方的溝通渠道尚未有效建立。農產品在網上的銷售效果較為一般,線下與線上聯結不夠緊密,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不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在促農增收方面還沒有很大的效果[7]。
2.4? 資金投入不足,支援措施不足
盡管不斷的零售商正在加入農村電商這一時代洪流,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模仿這一新的商業形態,政府資金幫扶的需求仍然困擾著大多數電商人。當前蒼溪縣電子商務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初級階段,產業金融主要依托于政府的資金扶持,縣級、企業、銀行的金融措施未落到實處,政府的扶持和引導力度不夠,電商發展后勁不足。成本居高不下,投入產出率低,大資源、低收益的問題仍屢見不鮮。
3? 對策
3.1?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構架物流運輸體系
完善農村交通物流網,以縣級物流配送中心為物流集散中樞、鄉(鎮)物流配送站為節點、村級物流配送網點為基層末梢,形成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實打實地將農產品物流配送落實到戶。支持本土超市、貿易公司等傳統商貿企業參與城鄉流通體系建設,整合超市貨品、酒類、果蔬、農資配送等運輸需求,解決農村物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問題[8]。另外,加強農村基層寬帶建設,逐步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健全農民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的方式方法。
3.2? 創新推廣本土電商扶貧品牌,加大線上線下推介力度,強化電商宣傳力度
加大對企業農特產品電商品牌的打造,扶持本土電商企業做大做強,構建蒼溪縣特色產品“網上集市”。例如,可對白驛鎮岫云村支部書記李君創建的“一品一家”電商平臺和“遠山結親·以購代捐”電商銷售模式進行深度挖掘,并在全縣推廣。打造“時光鴨”“歲月雞”“年華豬”等成熟農村電商品牌,以岫云村為核心,吸引周邊鄉村,帶動全縣、輻射劍南閬巴,形成真正有影響力的蒼溪電商扶貧模式。
積極組織縣域農特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在重慶、成都、西安等地開設線下農特產品體驗館,實現消費端和生產端“零距離”連接。引導鼓勵傳統企業利用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加快新銷售渠道宣傳,實現線上與線下共同推介。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對電商理念和電商運營模式等進行宣傳推介。積極開展電商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宣傳活動,提升電商理論普及率和電商運營推廣率,創建電商發展良好氛圍,吸引各行業積極投入電商行業,促進農村電商產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9]。
3.3? 因地制宜,加大電商人才培訓與招引
整合縣域電商人才,建立電商人才資源庫,針對企業從事電子商務人員、城鎮失業或待業青年、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大學生等[10]幫扶對象開展相關創新、創業活動,專業培養設計、攝影、運營、客服、美工等專業人才。建立電商人才師資隊伍,以點帶面,上行下效,為蒼溪縣電商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堅持本土培養為主、人才引進為輔的原則,因地制宜,深入鄉村,針對當地特色農產品實施有針對性的銷售策略,開展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課程,面對面為群眾講授電商知識。推動人才“走出去、引進來”,不斷壯大電商人才隊伍,為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3.4? 扶優促強冷鏈物流企業
重點扶持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物流快遞企業,盡快形成功能齊全、設施完善、服務規范的本地龍頭物流和快遞企業,同時積極引進外地物流企業,扭轉個別物流企業獨家經營、壟斷部分物流市場、物流價格偏高的局面。優先發展果蔬冷鏈物流建設,重點支持經營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加大冷鏈物流建設,鼓勵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做強做大,積極招引有實力的物流企業,建成綜合現代物流園區,實現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分揀及信息服務等功能,充分發揮集聚功能,提高運作能力,降低運營成本[11]。
3.5? 強化扶貧產品品牌打造,完善產品運營銷售體系
1)制訂扶貧產品的生產標準,實現產品生產標準化;聘請專業機構對扶貧產品進行標準化包裝,并借力媒體對扶貧產品進行大力宣傳推介,力爭將蒼溪縣優秀扶貧產品打造成極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促進特色農產品上行速度。2)進一步健全流通體系。規劃建設物流新區,充分吸納社會資本的投資建設,引導有實力的大中型物流企業入駐;爭取上級發改、商務、農業等部門加大對蒼溪縣冷鏈物流、農貿市場的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暢通扶貧產品的流通渠道。3)強化電商服務站點營運管理。持續加大電商服務站點人才培訓,有效促進電商服務站點正常營運,提升扶貧產品網上直銷能力。4)拓寬扶貧產品營銷渠道。鼓勵引導縣內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車站等經營場所自建扶貧產品銷售專柜。5)推進扶貧產品銷售體系建設。完善銷售體系,遵守政策,將工作目標落實在每個責任人頭上,加強生產端和消費端的聯系,做好監督防控工作,減少沖突和錯誤,提高銷售質量。
3.6? 落實支持政策,健全獎補制度
除省政府對創新扶貧產品銷售體系給予的財政支持外,縣本級財政每年投入相應的財政支出推進電商農產品扶貧工作,并全面推廣“政擔銀企戶”試點和“扶貧再貸款”模式;大力開展扶貧產品銷售體系人才培訓工作。另外,獎補政策也應落在實處。政府財政投入一定資金,對扶貧產品銷售額達到一定量的店鋪等按相應比例給予適當獎補。調動經營者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縣域經濟在農產品電商支撐下實現質的飛躍。同時,銀行積極介入農產品銷售貸款業務,降低利息,構建線上線下服務網點,完善金融供給,提供金融支持[11-14]。
參考文獻:
[1]? 王金鳳,梁瑞華.“互聯網+”現代農業探索與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19):16-19.
[2]? 裴璐璐,王會戰.“新零售”背景下農村電商模式優化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1(17):89-92.
[3]? 劉靈犀,劉珊,張坤.中國農村電商的研究熱點與演進脈絡分析——基于2011—2020年CNKI數據的可視化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5(3):67-73.
[4]? 整合資源另辟蹊徑 打造“互聯網+服務+流通”農村電商發展模式[J].農業工程技術,2016,36(36):50-52.
[5]? 周明.“互聯網+扶貧”背景下廣西農村電商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1):25-26.
[6]? 周振鵬.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3):143-146.
[7]? 歐陽琳.發展農村電商 助力鄉村振興[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2):89-91.
[8]? 焦森.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問題對策分析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16):89-90.
[9]? 陳仲民,杜明偉.湖北省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學研究,2021,42(3):88-92.
[10] 李闖.陸龍兄弟:星星之火漸顯燎原之勢[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2(11):36-37.
[11] 汪麗華.基于電商新零售模式的冷鏈物流發展分析[J].商展經濟,2021(13):14-16.
[12] 陳瑞琪,徐廣才,劉巖,等.農村電商建設發展與金融支持研究[J].農業展望,2021,17(8):58-64.
[13] 張長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及策略探析[J].山西農經,2021(18):175-176.
[14] 徐麗艷,鄭艷霞.農村電子商務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21(2):109-120.
收稿日期:2022-03-07
作者簡介:何姝彥(1997—),女,四川廣元人,本科,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農業管理。E-mail: echhox1@outlook.com。
*為通信作者,E-mail: c2007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