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黃河博物館 編
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見證了中華文明從萌芽到形成、發展的全過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記錄著無數黃河兒女生息繁衍的故事,并形成宏大深遠的黃河文化。 黃河博物館作為黃河文化的物質載體,將黃河文明成果保存下來,為后人了解黃河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方便,對于黃河文化傳承具有深遠意義。 《黃河博物館概覽》一書基于黃河文明傳承發展現實需求,結合黃河博物館歷史文化典藏資源,在梳理其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詳細介紹黃河博物館的陳列物品和展覽設計,充分展示其豐富的藏品資源和保護管理方式,為宣傳與弘揚黃河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與實踐參照。
《黃河博物館概覽》第一章圍繞黃河博物館發展歷史,闡述自1954年以來黃河博物館的變遷歷程,并收錄了國家重要領導人充分贊揚黃河博物館內在價值的語錄;第二章為陳列展覽部分,主要介紹博物館內部陳列的文物類型、空間規劃、擺放情況等,同時結合部分展覽活動,闡述博物館所舉辦的文物展覽、作品展出;第三章基于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從公眾層面和社會層面出發,論述如何做好黃河文化的宣傳教育,并系統梳理自黃河博物館建立以來所獲得的重大榮譽以及開展的參觀接待工作;第四章以藏品征集與管理為研究主題,詳細論述黃河博物館在藏品征集工作方面的主要流程和使用方法,并針對其藏品保護和管理工作提出優化對策。
參閱全書可知,黃河博物館建立于1954年,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隸屬黃河水利委員會,前身是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博物館。 當前,黃河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河流博物館,有序展現黃河文化、水利以及古今成就等宏大內容,取得了卓越成績,在行業內占據領先地位,這些都離不開優秀的陳列設計。 具體來說,黃河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把握。
其一,總體上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黃河博物館從眾多文物藏品中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按照歷史演進順序進行排布,利用視頻、圖片、3D 技術等,還原文物的真實形態,再現其動態變化和本源特征,同時與展柜、展臺上的實物作品襯托對應,反映黃河文物在歷史變遷和歲月洗禮中的輝煌與現狀,全面梳理各個時期的黃河文化、治河歷史、治理成就,形成完善的陳列框架,實現空間排布上的均衡與統一。 此外,還采用象征、寓意等手法,借助陳列語言賦予展品更多文化內涵,實現與陳列主題的呼應,提升展品的藝術感染力。
其二,細節上古今結合、內容多元。 黃河博物館通過文物標本、視頻圖像、立體模型、數字技術等,生動展示黃河流域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與地理地貌,貫穿歷史黃河與現代黃河整體脈絡。 在陳列手法方面,黃河博物館為了展現古今黃河的變遷與治理成就,運用固定陳列與臨時陳列相結合的手法,既展出主題鮮明、黃河文化氛圍濃厚的基本陳列,同時也不斷創新,推出具有特色和時代性的臨時性陳列,打造多元豐富的陳列格局。 同時,將室內與室外相結合,利用不同空間模擬實體景觀,如黃河雕塑、黃河碑刻等,并充分整合黃河元素,營造獨特的黃河文化環境,增強展覽藝術感染力。
基于此,黃河博物館應肩負起黃河文化傳承的重任與使命,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影響力,大力宣傳推廣黃河文化,增強人們對黃河精神與文化的感悟,具體需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講好黃河文化故事。 一方面,黃河博物館可以舉辦多種主題的陳列展覽活動,通過視聽技術和敘事手段的有機結合,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再現黃河歷史故事、文化傳說,講述輝煌的治河歷史與成就,引導人們學習黃河精神,激發黃河文化內在活力。 另一方面,發揮館藏優勢,與教育部門開展合作,協同開發黃河文化教育課程,搭建立體多元的黃河文化資源庫,為人們系統了解黃河文化歷史提供渠道,使黃河文化故事深入人心。 此外,發展文創產業,借助互聯網和信息科技手段,推出博物館體驗式文創產品,通過線上與線下創意營銷,激發人們的黃河文化情懷,促使黃河文化走入日常生活。
其二,拓展文化傳播路徑。 在新媒體時代,黃河博物館可以借助媒介傳播優勢,全力拓寬黃河文化傳播渠道,與地方衛視、中央媒體等進行深度合作,拍攝具有趣味性與故事性的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擴大黃河文化輻射范圍;結合公眾文化需求與偏好,通過線上直播、短視頻拍攝等方式,將黃河文化改造為生動新穎的主題故事,提高人們對黃河文化的關注度。 另外,還可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將館藏文物與音頻資料、圖書典籍等結合起來,搭建藝術性與觀賞性俱佳的傳播平臺,普及黃河文化知識,推動黃河文化傳播模式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