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凌
(惠州慈云圖書館,廣東 惠州 516003)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非常重視,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
用文字寫就、流傳下來的各種歷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為我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豐厚滋養[3]。對于物質文化而言,典籍可以彌補文物傳承受時間限制和戰亂損毀的缺憾,可以完整記錄已經損毀的物質文化;對于非物質文化而言,典籍可以記載最完整的思想價值和知識體系,以供后世通過讀書學習了解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4]。近幾年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電視節目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百家講壇》通過系列講座的方式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中國詩詞大會》用益智競賽的形式重溫經典詩詞;《經典詠流傳》用詩詞唱經典;《典籍里的中國》以“文化節目+戲劇+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的成書、核心思想以及流轉中的閃亮故事?!皣鴮W熱”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中國人越來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越來越需要可以展現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獨特價值的作品。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保持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追求與理想。因此典籍學習不能僅限于淺層次的閱讀,而是可以借助更加生動、豐富的推廣模式來使“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應立足于“增強文化自信”這一指導思想,讓群眾在學習中領悟中華經典的精髓,領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最近幾年不論是經典閱讀還是文化自信相關研究都是學術熱點,以“文化自信+經典閱讀”交叉研究為視角的課題亦方興未艾,其中以大學生(高校讀者)為對象的學術研究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5]。劉捷、王智芹[6]通過調研發現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閱讀推廣與古籍保護相結合的相關實踐案例和策略研究上,另外一部分是有關閱讀方法、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文化傳承與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張寧等人[7]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圖書館對古籍的研究多存留于對形態上的研究,而非對古籍內容的挖掘與利用。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筆者采用文獻計量法,于2021年10月6日,以“文化自信、古籍、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作為檢索詞,發表年限不限,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分別獲得38條和168條檢索結果。發文趨勢分別如圖1、圖2所示。

圖1 以“文化自信、古籍、圖書館”為關鍵詞

圖2 以“古籍、閱讀推廣”為關鍵詞
對相關研究文獻發布的主題詞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經過去重、綜合相似項目和去掉內容不相關論文,整理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主題詞分布
從整體來看,兩個主題的研究高峰都在2019—2020年間;從數量上來看,研究“古籍+閱讀推廣”的數量遠大于“文化自信+古籍”的數量;從主題詞分布來看,研究“閱讀推廣”的論文很多,但將古籍和文化自信相結合的研究很少;從內容上來看,關注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探討圖書館在典籍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或者典籍在閱讀推廣中的價值。這幾乎在每一篇論文當中都有體現。二是研究閱讀方式的變革。如張寧等[7]歸納出“VR+古籍”推動古籍閱讀與傳統文化傳播的6個顯著改變。四川大學圖書館利用“古小微”微信平臺進行古籍特藏文獻閱讀推廣[8]。王彥力等人[9]梳理研究了中國傳統典籍推廣現有模式及案例,面向不同閱讀群體提出各具特色的推廣模式。桑麗影[10]通過調查全國具有代表性的32家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活動的現狀,提出一些推動古籍閱讀推廣的建議。大多論文內容雖有提及古籍閱讀推廣和文化自信的關系,但能將“增強文化自信”這一理念貫穿于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的研究非常少,僅有以下兩篇較為突出:韓永進[4]從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強國3個方面來論述典籍文獻的魅力與力量;蹤凡[11]指出,研究經典古籍文獻,挖掘其中可資借鑒的因素,對增強“四個自信”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有必要創新古籍推廣的思維模式,加強關于文化自信與古籍閱讀推廣相結合方面課題的研究。筆者嘗試從“文化自信”這一視域出發,探討圖書館如何轉變典籍推廣的思維模式,為圖書館更好地開展典籍推廣工作獻一家之言。
王彥力等[9]通過調查發現,作為擁有圖書館強大知識儲備與數據支撐的高校學生群體古籍閱讀水平不容樂觀,廣大社會群體的古籍閱讀狀況更是堪憂。筆者認為當前圖書館古籍推廣更大的任務是讓典籍深入人心,讓學習經典融入群眾生活,真正成為“文化自信的源泉”?;谶@樣的現實任務和目標,圖書館典籍閱讀推廣工作仍面臨很多現實問題。
一是內容缺乏吸引力,推廣內容趨于簡單化。閱讀推廣的核心目標應指向對文獻及其所含價值的推廣[12],而當前大多推廣內容對古籍僅作概括性描述,對古籍所承載的核心價值提煉較少,尤其是能突出當地特色的內容還比較欠缺??梢哉f有許多古籍推廣內容對讀者缺乏足夠吸引力。
二是典籍推廣與當代生活相結合的活動案例少。以惠州慈云圖書館的雕版印刷、線裝書裝訂體驗活動為例,讀者往往是抱著好奇而來,過后卻缺乏進一步了解的愿望。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館員的解說工作不到位,僅僅靠簡單的文字描述,卻沒能緊扣社會現實來做進一步說明,比如雕版印刷術與現實生活的關聯等。如果不能在活動中讓讀者體會到古老中華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則可以說活動效果并不理想。
三是以讀者為主體的意識不強。典籍推廣大多以圖書館主觀意愿來開展,真正能夠站在讀者立場,充分考慮讀者體驗效果的推廣并不多見。圖書館員很容易陷入“知識的詛咒”。就拿最常見的查書找書來說,對于熟悉分類和排架的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事,可對于不熟悉這一套專業流程的讀者來說卻是困難重重。同樣,典籍推廣者往往認為自己的說明已經非常到位了,可讀者還是不理解。我想是由于缺乏對閱讀群體的分析,沒有考慮不同層次人群的閱讀習慣和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古籍閱讀門檻過高的問題。
四是典籍推廣范圍較為狹窄。劉捷,王智芹[6]經過調研發現,地市級及以下圖書館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古籍閱讀推廣的數量很少,主要原因是古籍資源不豐富,人才配備不足,缺乏推廣的源動力。惠州市也不例外,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除了2019年惠州慈云圖書館聯合博羅圖書館共同開展過一次雕版印刷體驗活動之外,惠州市其余5家區縣圖書館至今還沒有在當地開展過古籍推廣相關活動。盡管這不能代表其他地區的狀況,但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古籍推廣工作主要集中在國家、省、市各級古籍保護中心,基層圖書館參與積極性不高。
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所要倡導建構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通起來,才是圖書館典籍推廣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1年的教育“雙減”政策與國家新聞出版署出臺的限制未成年人玩網絡游戲時間政策幾乎同時出臺,筆者認為這正是公共圖書館大力開展典籍推廣的好時機,因為典籍傳承、傳播的關鍵是年輕一代的接納、參與和介入。然而由于疫情的反復,圖書館許多線下的體驗活動不得不有所限制。面對進館人數受限,線上推廣活動又很容易被大量的廣告和傳媒信息所湮沒,難以脫穎而出的現實環境,圖書館如何轉變思維模式,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陣地的作用?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以資借鑒。
4.1.1 對典籍內容進行拆解,讓典籍閱讀由難變易
從“國學熱”的現實看來,實際上民眾有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需求,而現實中典籍文獻卻大多晦澀難懂,難以接觸。因此可以將典籍按內容進行分解,挖掘典籍中反映美好、善良、正向的內容編輯成不同的專題資源,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思維模式讓典籍閱讀“由厚變薄,由難變易”。選取的內容最好能切合社會熱點以增加關注度:如國家圖書館的“GIF動圖首秀!一起聽典籍故事,學防疫妙招”活動,既結合了當前的社會熱點,又將典籍知識、居家操作的防疫小妙招推介給讀者[6]。重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在中秋節前夕適時推出《舊時明月照伊人——戲曲古籍里的中秋之夜》一文,選取了館藏典籍中與中秋有關的篇章與插圖進行推送,讓讀者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對中華典籍產生親切感。
4.1.2 從不同側面彰顯典籍的內在價值
通過深入挖掘典籍背后的故事來推廣本土文化,構建地方特色專題,也是內容模式創新。盡管很多典籍從內容上來看大同小異,缺乏特色,然而每一本典籍仍自帶使命,因為每一本典籍都見證了一段歷史。正如《國家寶藏》的開篇所說:我們現在的每一件文物都經歷過流轉,因為每一代人都有對文化的追索,即便經歷戰亂災荒,這也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的緣由[13]。因此除了內容本身,典籍背后流傳的故事也同樣具有強大的魅力。圖書館可以結合自身的收藏特點,從不同側面彰顯典籍的內在價值。以惠州為例,惠州歷史名人梁鼎芬先生在豐湖書院建“豐湖書藏”的典故;民國初年惠州因戰亂遭到炮火轟擊,豐湖書藏被焚燒有關人士保護藏書的典故;惠州慈云圖書館所收藏古籍字畫的來歷等,都是不錯的內容素材。
4.2.1 重視前期宣傳
典籍推廣前期宣傳主要包括介紹組織活動的意義和所推薦典籍的價值,主要目的是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有參與的愿望。這就需要圖書館員認真思考推廣的目的是什么?讀者能通過推廣內容收獲什么?也就是要把推廣內容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先展示出來。如果以增強文化自信為目標,在前期宣傳中就要設法激發讀者的好奇心,才能吸引更多人來關注中華典籍。分析閱讀群體也是前期宣傳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針對不同的閱讀群體采取不同類型的推廣策略,這在《中國傳統典籍的分類指導閱讀推廣模式研究》[9]等文章中已有詳細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4.2.2 重視活動體驗
活動體驗的目的是讓讀者在參與過程中能獲得好的感受。這里要強調的是應更多關注典籍對不同人群尤其是年輕人的吸引力和共振美。如遼寧大學圖書館通過“給你一平方米的寂靜”古典詩詞立體閱讀體驗活動,同時舉辦相關主題征文和“古典詩詞隨寫美拍”作品征集活動[14],讓參與者收獲了更為生動的體驗效果,很好地引導了年輕的讀者感受典籍之美。
4.2.3 重視讀者反饋
典籍推廣要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必須重視讀者反饋,因為反饋也是我們改進服務質量的重要環節。及時獲取讀者對活動及相關內容的反饋意見,能夠及時了解活動開展的成效、讀者的關注點和需求,便于調整和改進推廣策略,與讀者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
4.3.1 培養圖書館員對典籍的講述能力
目前典籍推廣形式大多以文字和圖片為主,VR技術在古籍推廣上的應用尚未成熟,應用范圍還有較大局限性。就目前條件而言,可以先嘗試增加聽典籍、看典籍的環節。有研究表明,品牌影響力取決于55%的視覺語言、38%的聲音表情和7%的文字語言內容。通過聽書、短視頻等方式不僅能從多個角度來呈現典籍之美,也更能適應年輕人快節奏的閱讀習慣,還能照顧到老幼以及特殊人群看文字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培養圖書館員對典籍的講述能力,把文字描述變成更貼近大眾的口語化描述,降低典籍閱讀的門檻。
4.3.2 調動基層圖書館的積極性
建議不定期地對基層圖書館開展典籍推廣基礎培訓,增強基層圖書館從業人員對古籍保護與利用的宣傳意識。同時共享各級古籍保護中心已有資源與開發研究成果,有選擇地提供給基層圖書館自主加工、自主創新,以更為靈活的形式進行推廣。這樣既能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古籍保護中心資源,又能充分調動基層圖書館的參與能動性,在更大范圍內普及群眾古籍保護與傳承的意識。
4.3.3 借助知名平臺擴大傳播范圍
除了利用圖書館自身的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推廣,還可以借助今日頭條、抖音、小紅書、喜馬拉雅等知名平臺的用戶優勢,或者是當地的一些論壇如惠州的西子湖畔,從中發掘更多熱愛典籍、傳播典籍的潛在用戶,把典籍推廣內容在更大范圍傳播出去。
4.3.4 嘗試建立典籍推廣志愿者團隊
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不斷發展,志愿講解員已逐漸成為文博場館講解服務的重要力量。典籍推廣是否也可以參考這種模式,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讓其參與不同專題的體驗活動并且完成分享任務。這種方式不僅能避免后疫情時代參與活動人群過于密集,也能有效擴展典籍推廣的區域,而且能讓參與者尤其是學生志愿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華典籍的魅力,從典籍中汲取精神力量,引領更多現代年輕人共同參與典籍文化的傳播。
歷史文化的傳承僅靠少數人的努力遠遠不夠,因為文化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15]。文化自信視域下典籍推廣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圖書館要真正成為“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場所”[16],必然要轉變典籍推廣的思維模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民眾,形成全社會的精神價值認同以及鮮明的文化自豪感,為我們的強國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