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勇
上世紀80年代,諸城外貿有限責任公司依托諸城“商品經濟大合唱”有利契機,主動實施“四到門、三賒銷、兩公開、一結算”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探索走出“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有效地解決了當時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脫節的問題,帶動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隨后,為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公司在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模式的基礎上,探索走出了更加適合企業實際的“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把傳統農業納入了現代化生產、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軌道,在全國率先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經營的道路,成為農業產業化的源頭。

上世紀90年代,公司先后投資2億元,建設和改造了55處商品雞場,并以此為載體探索、確立和實施了以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為核心的肉雞標準化生產體系,建立并完善了“五統一”肉雞飼養管理體系、生產加工質量控制體系、全程檢驗檢測體系、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結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國際先進的認證體系、質量管理體系,使公司從飼養源頭、生產加工、檢測追溯到銷售物流等全過程的標準化建設達到了國際水平。
諸城外貿總經理李盛林告訴記者:“諸城外貿成立于1975年。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對外出口的企業之一,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加工出口速凍蔬菜制品開始,即涉足預制菜領域;90年代前后,隨著雞脯丸子、雞肉腸、雞肉串、雞肉卷等產品的研制、生產和上市,公司在預制菜領域的發展不斷推進;進入21世紀,公司承接了中國第一款調理制品——肯德基骨肉相連串后,進一步發展成為國內最早的調料類、油炸成型類、蒸煮類等預制菜產品生產企業。目前,公司預制菜產品已擴展到8大系列、近1500個品種,主打品牌為盡美、博遠品牌,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日本、韓國、中東、歐盟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日出口占全國總量的1/10、對歐出口占全國總量的1/4。”
公司成立四十多年來,諸城外貿從來沒有落伍過,他就像一個激情四射的小伙子,能干、會干又敢干,一直走在農業農村改革的最前列,是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先后獲得“中國屠宰及肉類加工業十強企業”“中國肉類食品工業50強”“國家食品工業重點企業”“山東省肉制品行業十大品牌企業”等榮譽稱號;連續三次通過了海關AEO高級認證,2021年作為全國九家、肉食品加工行業唯一一家企業成功入選世界海關組織(WCO)亞太地區商界咨詢小組(RPSG AP),通過了海關出口禽肉養殖場備案,ISO9001、ISO22000管理體系認證,GMP、HACCP和清真認證,BRC、IFS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審定,“山東老字號”認定,CNAS實驗室認可、CMA計量認證、CATL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和山東省畜禽產品質量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驗收;承擔了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食品安全示范區)建設任務。2021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90億元,位列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326名、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強第28名、山東工業企業100強第84名。

李盛林說,多年來,公司圍繞禽肉食品、玉米淀粉、天然色素等業務板塊形成了飼料供應、良種繁育、商品雞飼養、宰殺分割、熟食品加工、淀粉生產、色素提煉等支柱產業,其中,肉禽食品板塊形成年產父母代種雞800萬套、商品代雞雛2億只、商品代鴨雛3000萬只、飼料60萬噸、雞肉凍品40萬噸、雞肉熟食品40萬噸的生產能力;玉米淀粉板塊形成年消化玉米1000萬噸、年產玉米淀粉700萬噸、飼料原料200余萬噸、精制玉米油30萬噸及其精深加工品變性淀粉30萬噸、麥芽糖漿80萬噸、葡萄糖酸鈉30萬噸、葡萄糖25萬噸、麥芽糊精25萬噸的生產能力;天然色素板塊形成年加工色素2億克的能力。
作為農業龍頭企業,公司成立之初即依托本地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確立了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走外向型發展的路子。因此,企業始終發展在農村、植根在農業、動力在農民,與“三農”聯系密切。多年來,公司堅持“農業發展我發展,我與農民共興衰”的經營理念,帶領東北、山東等地百萬戶農民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依托自身實際,從多個環節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諸城外貿的產品主要有三大系列,肉雞系列、玉米淀粉系列、色素系列。
肉雞一體化生產體系采取以公司為龍頭,以農民合同戶適度規模飼養為基礎,以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服務為抓手,以合同化管理為紐帶,以加工企業為依托的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體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公司年生產玉米淀粉700萬噸左右,轉化玉米近1000萬噸,飼料加工轉化玉米約60萬噸,帶動玉米種植500萬畝,向農村投放糧食收購資金約120億元,為農民增收5億元左右。
公司年產天然色素2億克,帶動萬壽菊種植基地11萬畝,每年向農村投放收購資金4億元左右,為農民增收近億元。

李盛林說:“當下預制菜產業風起云涌,而目前中國的預制菜占食材總體的比重還不到10%,遠遠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消費,預制菜市場潛力巨大。作為國內最早涉足預制菜領域的企業,公司2014年就已經開始重點布局預制菜產業,圍繞市場需求,先后推出了適合于便利店、商超、校餐團餐、餐飲連鎖、家庭等渠道的多款預制菜新品。今后,我們將借助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利時機,以肉雞屠宰、深加工業務為中心,圍繞管理、改革、創新這個主軸,以效益為導向,狠抓成本管理,優化產品結構,努力打造預制菜產業最有價值品牌,探索企業與農村優勢互補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積極推進諸城外貿健康食品產業園項目建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面積600畝,投產后單班產能年可宰殺肉雞1億只,加工熟食、調理品1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利潤2.6億元、稅金2.2億元,可節省人工2000人。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企業+社區”“企業+大型農場”發展模式,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的生產調整,聚合優勢資源,帶動養殖、加工、運輸、技術服務、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將產業鏈上下游、左右配套各環節擰成一股繩,抱團發展。

以新產品研發為核心,開拓新市場,培植壯大新的利潤增長點。一方面在維護好日韓、歐盟、中東等傳統市場基礎上,積極開拓南亞、中亞、西亞、俄羅斯、蒙古等新市場,推進多元化的國際貿易格局。另一方面依靠具有出口產品質量、具備國際貿易能力的優勢,圍繞大型校餐、團餐機構、餐飲連鎖、便利店、商超等渠道,持續研發創新差異化、個性化、高端化、營養化的預制菜產品,進一步拓展國內中高端市場,認真做好國內統一大市場這篇文章。
深化內部改革,完善成本管理機制,進一步降本增效。在企業中推行“改革創新效益年”,圍繞“采購上降一分、生產上節一分、銷售上增一分”的三分錢理念,狠抓各方面管理,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嚴格落實“三查”( 一查溢加量、二查設備配件、三查富余人員)、產品效益審核等舉措,重點強化微觀成本管理;改革銷售機制,轉變銷售理念,圍繞市場需要,重新組建銷售團隊,在穩定老市場、老客戶的同時,著重凸顯新客戶業務比重;實行扁平化管理機制,對企業內部各環節進行簡化,推行“三級”管理模式,聚合資源再前行。

Relying on the favorable op- portunities of Zhucheng’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commerce, and trade” in the 1980s, Zhucheng Foreign Trade Co., Ltd. took the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coordinated production-supply-marketing services and developed an operation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the one package service of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market- ing”. It not only effective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at that time, but it also increased farmers’inc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o adapt to the new change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ompany innovated its integrated business model of trad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developed later into a new “company+base+-farmer”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the enterprise. By incorporating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to the track of modern produc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company has been taken the lead in developing the industrialized operation road in the country and has become a sour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