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岐 倪東衍
在天津市津南區八里臺鎮,說起武問萍,當地人覺得,沒什么事情能難住她,“許多村民寧愿把土地撂荒,也不想流轉,覺得守著地踏實,但她一一上門做工作,轉變了大家的想法,把事做成了。”丈夫李樹增說。多年來,武問萍帶領合作社更新裝備、完善設施、托管服務,逐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走上農業機械化、科技化、規模化生產經營的道路,幫助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她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經營能手和鄉村致富帶頭人,鄉親們口中的“武大姐”。
創業,從零開始打拼
李樹增家里以種地為生,他肯吃苦,種植經驗豐富。年輕時,李樹增想找個田里的好幫手做媳婦,而武問萍也想嫁個踏實肯干的男人。相親的時候,李樹增家的一碗“白里透青、油光發亮、粘香適口、回味甘醇”的小站稻米飯把武問萍的心給拴住了。年輕的“水稻夫妻”將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田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了十個年頭。
變化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說起,天津市很多鄉鎮引入企業,建工業園區發展經濟。為了工業園區建設,上游河道改道,水過不來了,莊稼好不好,有水沒水是關鍵。也是在這一年,有的企業違法排放工業廢水,破壞了農業水源。為了生活,1996年,“水稻夫妻”轉了行,離開了稻田,干起了農機租賃。
2005年,武問萍和丈夫商量,借錢買了一臺小型拖拉機、一臺配套機具,開始了農機作業之路。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對于農業來說,政策是風向標、信號燈,她有了新的想法,一家干農機作業,勢單力薄,不如聯合幾家形成規模一起干。“要想做成點產業,還真得勁往一處使,大家擰成一股繩就能辦大事。”操持村里的產業,武問萍全程跟進,擼起袖子,帶著大伙兒一起干。在她的牽頭下,2008年3月,她聯合其他4戶農機戶,注冊成立了天津市津南區第一家從事全程機械化種植和服務的專業合作社——天津市安順農機專業合作社。隨著種植業成本的提升,農機服務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武問萍沉著應對,她一方面擴大作業規模,引導社員以股份制為紐帶,把分散的農機戶有效地組織起來,緊緊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機械化服務,打造農機服務品牌,形成了集農業收獲、耕整到播種于一體的機械化一條龍作業產品,凸顯出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效應。另一方面,涉足糧食生產領域。說干就干,2013年,她又注冊成立了安平順達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
開拓,共創甜蜜事業
2017年,天津對“散亂污”企業重拳整治,企業排放的廢水凈化后排入地下管道,地上溝渠大規模疏浚。田里通水那天,天蒙蒙亮,兩口子就蹲在地頭等水來。武問萍看著汩汩清流翻打著歡快的浪花,流進了久旱的稻田,眼淚流了下來。兩人圍著田壟轉了一圈又一圈。也是這一年,“水稻夫妻”的心“活”了,重操舊業。
武問萍深感現代農業不光是靠先進的機器設備,更要緊的是靠知識武裝頭腦。選準學習內容,才能跟上社會進步的節奏。武問萍兩次參加了農業農村部組織的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學習,多次參加津南區農廣校組織的培訓。“選種、育種、種植、管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農業專家的指導。”在武問萍看來,糧食種得好,全托了農業科技的福。
天津小站稻是我國著名的優質水稻之一。近年來,天津實施小站稻振興計劃,津南區農廣校組織農民教育培訓,根據武問萍農田的實際情況,專家推薦了五個新品種。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2019年,僅僅靠小站稻米的銷售,純收入就將近300萬元。村里有近30人跟著老李夫妻一塊干,年平均收入近6萬元。
社員們紛紛勸武問萍“見好就收”,但武問萍想做得更好,多次外出學習稻蟹種養經驗,學成歸來。“蟹在稻田里食用蟲子作為飼料,減少了稻田蟲害發生幾率,還松弛了稻田土壤,促進水稻生長;與此同時,蟹的糞便又為水稻提供了有機綠色肥料,達到綠色生態種養的目的。”武問萍滿懷期待地說。秋天一到,稻蟹長勢喜人、萬余畝水稻豐收在望。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承包和托管種植土地1.2萬多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高粱和小麥,小站稻種植面積將近8000畝。機械化種植和生產,年產值達1500多萬元,社員收入比入社前年增加35%。
2017年,在武問萍的帶領下,合作社又建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糧食加工廠,一排排加工機組很是吸人眼球:大型碾米機組、石磨面粉機組、電磨面粉機組及石磨雜糧機組、石碾小米機組。“我們的面粉、玉米面、雜糧面都是石磨磨出來的,低速研磨,低溫加工,不會破壞糧食中的營養物質,古法石磨加工糧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各種營養價值,并且保持住了糧食本身的清香。”武問萍介紹。她堅持做綠色產品,保證了產品的品質。同時,武問萍把生產后的下腳料加工成飼料,喂養了幾百只雞、鴨、鵝,幾十頭豬,幾十只羊,牲畜的糞便漚成有機肥料再用來種植蔬菜。同時,她還為自己的農產品申請了“和躍升”商標品牌。
做綠色有機農業,一直是武問萍的夢想。如今,像她一樣有夢的人還有很多。武問萍的女兒就是其中一員。2019年,她棄醫從農,帶著愛人回到合作社,成為新農人,參與經營合作社,給這里帶來更多活力。“年輕人的綠色農業會做得更好!”武問萍很是欣慰。
奉獻,扛起社會責任
農業科技普及離不開人才,武問萍認為未來的農業,應該是“能人”農業,只有“新農人”成為“能人”,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武問萍在合作社也專門設立了科普活動專項基金,每年出資組織社員參加科技周、科普日活動,還制作科普宣傳欄,購買大量科技書籍和科普讀物向農民發放。農閑時,合作社邀請津南區農廣校為社員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科普講座,培訓當地及周邊農民300多人次,同時對“新農人”進行能力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目前,80多名農機操作手取得了職業技能證書,300多名種植戶學到新技術。
武問萍為人爽快,熱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各類慈善捐贈活動,是出了名的熱心腸。2020年疫情暴發生后,武問萍便與家里人商量如何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小家”的力量。通過天津市婦女兒童基金會為天津市總醫院464醫院捐贈了有機大米、面粉各2000斤,價值1.7萬元。2022年春節期間,津南區疫情嚴重,凌晨兩點,武問萍還在廚房間里熱火朝天地蒸著饅頭,“這是戧面饅頭,里面再放進香甜的大棗,純手工,特別好吃。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舍小家為大家,我要親手給他們蒸饅頭,讓他們吃到家里的味道!”武問萍帶著工人蒸饅頭、裝車、送貨、卸貨……將7000個手工大饅頭和8噸小站稻送到了八里臺鎮、辛莊鎮、咸水沽鎮部分封控小區醫護和防控人員手中。武問萍為天津市抗擊疫情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津市勞動模范、津南區“最美鄉村人”、“城鄉致富帶頭人”、中央農廣校“百名優秀學員”等榮譽稱號接踵而來。“和躍升”品牌小站稻被評為“巾幗好品牌”“津農精品”“國內知名品牌”“百佳農產品新銳品牌”。合作社也被評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創辦的農民田間學校獲評全國優秀農民田間學校。“自己富了,也不能忘了大伙兒。”說起這話,武問萍笑得很開心。★
(作者單位:1.天津市農廣校津南分校
2.中央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