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高榮 王焱 郭璇
近年來,湖北省荊門市堅持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導向,以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為重點,圍繞農業產業“五個一”工程和“荊品名門”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積極探索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持續推進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為各類“新農人”搭建廣闊的事業平臺,也為全市鄉村振興打造了一支“靠得住、干得好、用得上”的主力軍。
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現狀
(一)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初步構建
自2014年以來,荊門市累計爭取國家、省級農民教育培訓項目資金4800余萬元,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高素質農民24894名。全市70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業人員實現了培訓全覆蓋,筑牢了產業人才基礎;穩步推進“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近三年來,累計培養453名鄉村青年人才,覆蓋388個行政村。隨著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深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逐步規范。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冊家庭農場403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344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3家、省級示范社106家,入社成員達67萬個,輻射帶動非社員農戶21萬戶。
(二)高素質農民示范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隨著培訓工作的深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品牌意識顯著增強、經營效益不斷提高、示范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荊門市借勢打造荊品名門、荊門油菜、京山橋米等一批區域性公用品牌,以及國寶、寶源、洪森、神地等一批“中國馳名商標”,優質農產品知名度大幅提高。通過培訓持續帶動,劉偉西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社逐步發展壯大,社員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每畝平均純利潤達1萬元以上。京山市綠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依托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帶動農戶銷售優質農產品,2021年銷售總額超過2億元。
(三)高素質農民社會影響力越來越突出
荊門市高素質農民典型案例及先進事跡多次被媒體報道。鐘祥市荊沙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京山市石龍農豐養殖專業合作社和京山盛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三家農民合作社上榜《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發展指數研究報告》中示范社發展指數百強榜。京山蔣家堰橋米公司田間學校入選2021年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宣介活動“優秀農民田間學校”。學員李清陽被評為“全國十佳農民扶貧先鋒”、謝玉濤被評為湖北省“十佳農民抗疫先鋒”、李鵬被授予“湖北省十佳農民”稱號,高素質農民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顯著提升,培訓項目讓“人才紅利”的充分釋放,轉化為持續的產業發展動力。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產業,構建人才金字塔
聚焦京山橋米、高油酸油菜、漳河清水小龍蝦等荊門農業重點產業“五個一”工程,分類制定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人才培育計劃。落實一個重點產業、一套培育方案、一名首席專家負責、一個技術團隊支撐、一套落地措施對接、一家龍頭企業引領“六個一”培訓機制,探索符合荊門產業發展需求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創建荊門高素質農民培育品牌。實踐“頭雁工程”強活力、“壯腰工程”補短板、“強基工程”提質效,構建起金字塔結構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形成農業科技人才創新引領、產業領軍人才示范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機銜接,社會化服務全域推進的發展格局。
(二)部門協同,畫好職能同心圓
貫徹落實省、市、縣三級“分層分級分類”培訓工作思路,全市項目一盤棋謀劃、差異化實施,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全面提高農民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省級重點培養產業領軍人才,市級重點培養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農業經理人,縣級重點培養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才,共同構建重點突出、結構分明、分布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部門的主體力量,加強部門協作,聯合市婦聯、團市委等職能部門,開展職業女農民、創業青年帶頭人、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村電商人才、退役軍人及“兵支書”等專題培訓,實現了部門招生、聯合培養、共同管理、持續跟蹤的強大合力,有效突破了招生難度大、遴選不精準、培訓與跟蹤服務脫節等項目實施瓶頸,形成了共同發力、優勢互補的良性工作格局。
(三)善用內力,練好教學基本功
1.課程設置差異化。結合產業創新課程設計,建立完善的“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分段式、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教學方式,根據班級特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開發教學模塊,拓展“教學+實踐”“理論+實訓”“課堂+基地”教學內容,打磨出一系列內容豐富、針對性強、效果明顯的“精品課”。
2.師資隊伍多元化。注重本地師資培養,遴選一批熟悉“三農”、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吸收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建立荊門市農民教育培育師資庫,入庫專家達到172人,高級職稱師資達到70%以上,其中多名優秀講師入選湖北省導師團隊,4名教師獲評全國、全省優秀農民教育培訓教師稱號。注重引進專家人才,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中專院校和涉農社會組織的合作,先后邀請傅廷棟院士團隊、別之龍教授團隊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參與授課,豐富了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教學資源。
3.跟蹤服務長效化。以班級為平臺、以行業為主導,全面整合科教資源分類開展技術服務,做到“扶上馬、送一程”,有效保障了人才培育的持續性。重點扶持經營狀況良好、示范帶動能力顯著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創業指導與產學研合作,深入挖掘發展潛力。啟動“百名‘農博士’服務荊門百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行動,從2021年起,聘任100名“農博士”,對接服務一批優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化一批三農科技成果、扶強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
(四)巧借外力,打好政策組合拳
聯合市委組織部制定《“十四五”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思路》,將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作為鄉村振興重點任務部署,爭取地方財政資金配套支持。聯合市商務局制定《荊門農村電商三年行動計劃》,將農村電商人才培育納入政策扶持范圍。聯合市科技局推進市校合作,建立華中農業大學荊門產業技術轉化中心,爭取財政支持3年共計1500萬元,其中每年聯合華中農業大學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不少于500人次。聯合市人社局創新開展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出臺了《荊門市農民技術職稱評定暫行辦法》,3年共計評定農民職稱244人,其中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126人、初級職稱116人。爭取市級財政專項750萬元,從2021年起,聘任100名“農博士”。
三、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鄉村振興人才結構不優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受打工經濟和農業產出效益影響,鄉村本土人才留不住,返鄉創業人才引不來,現有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的問題仍舊嚴峻。村“兩委”班子人才結構不優、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等問題較為突出。
(二)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職能減弱
農廣校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主體單位,承擔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的70%以上的培訓任務,是定向培養高素質農民的主渠道。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荊門市農廣校系統在機構職能、教學條件、教師隊伍、基地建設等方面仍然相對薄弱,與新時期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需求不相適應。
(三)培育后續支持政策不配套
目前國家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僅依據2017年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的“原則上由縣級(含)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認定管理辦法”,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統一配套政策支持,證書認定含金量不足,管理仍不夠規范。地市級層面,現有人才支持政策統籌協調不夠,雖然很多地區均出臺了支持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的各類扶持政策,但受地方財力影響,部分政策尚停留在文件中,落實困難。
四、建議
一是加快構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議進一步加大鄉村人才培育項目的財政投入,加強部門聯合,分類統籌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計劃”“農民工技能培訓”等項目落實。重點培育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村級后備干部、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人才隊伍,全面提升鄉村振興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發揮鄉村本土人才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功能和先鋒引領作用。
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能力提升。鼓勵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參與農業科研領軍人才培養,充實農業企業高管人才和科研人才隊伍,提升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率。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能力提升培訓全覆蓋,強化監督考核,執行動態管理機制,及時清理“空殼社”“僵尸社”,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由合作社牽頭試點組建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或領辦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農業經理人培育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認定管理、人才服務和政策扶持等相配套的制度體系。積極培育農業農村創業創新主體,組建導師團隊,組織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創新大賽,不斷改善農村創業創新生態。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激勵政策。構建“分層分級分類”人才培育機制,探索省、市、縣三級培訓項目經費實行差異化補助,適當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經理人、創業創新人才培訓等培訓項目的資金投入。探索執行以效果為導向的考核標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創新培育模式,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適當突破資金標準,促進農民培訓工作全面提質增效。整合政策資源,為留鄉創業、返鄉創業人才提供金融、土地、信貸、保險等政策支持,鼓勵農業項目向創新創業主體傾斜,積極選樹創業創新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1.湖北省荊門市農業農村局
2.湖北省農廣校荊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