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香
泰安市岱岳區圍繞高素質農民培育全過程,開辟“培訓+服務+提升”新路徑,培養了一大批鄉村振興帶頭人。該模式在山東省首屆農民教育培訓“好設計”競賽中獲一等獎。
一、基本情況
岱岳區地處齊魯腹地,泰山之陽。全區轄9個鎮、2個街道,現擁有耕地64.53萬畝,主導產業以糧食、蔬菜、林果、畜牧為主,特色產業以泰山茶、食用菌、中草藥為代表,是典型的農業大區。雖然,農業發展基礎較好,但農業技術人才、種植能手等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培訓存在著一頭熱一頭冷、培訓系統性和針對性不強、后續指導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多年來全區立足農業大區實際,抓住承擔實施的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機遇,以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和骨干為重點,分類型、分層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形成了“培訓+服務+提升”三鏈循環培育高素質農民的岱岳模式,實現了“招生-培訓-提升”的良性循環。
二、具體做法
岱岳區按照“全產業鏈培訓”的總體思路,開展軍事化集中培訓。以啟發式、互動式、情景式教學,開展田間課堂培訓,提升高素質農民的職業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一)培訓夯基,實現“照單式”培訓
培訓以農民為中心,農民先“點單”,實現“照單抓藥式”培訓,抓實以下幾個環節。一是精準調研“尋單”。讓農民愿意參加培訓,學到急需知識和技能。二是“按單”培訓,引人入門。生產技能培訓通過鄉村人才潛在資源,分產業,按生產周期在附近的實訓基地實施培訓,主推田間課堂。每年結合農時,分產業舉辦20多場次的生產技能專項培訓班。三是“照單”設計課程和培訓內容。經營管理集中培訓增加課時到50個以上,圍繞產業聚焦全產業鏈,一班次一設計,一產業一對策,貼近農民急需,貼近一二三產融合。四是“依單”打造精品課。聘請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組成骨干講師團,站在產業的前沿,傳授系統知識,打造農民滿意的精品課。五是模塊化“用單”,邊學邊練邊設計。精心策劃培訓模塊,融理念化、知識化、實戰化、激情化為一體,以班組為團隊展示的方式進行項目實操演練;圓桌式教學進行產業規劃設計。農廣校教師全程參與,大大增強了師生向心力、凝聚力,確保100%的到課率和評價滿意率的培訓效果。
(二)常態化、精準化服務,實行“派單式”指導
重點突出和強調跟蹤指導參訓農民。靶向明確是后續跟蹤指導服務的精髓,根據參訓農民需求進行訓后“派單”指導。為此,創新后續指導服務模式,采取農廣校教師帶隊,組建專家教授指導小組、“田秀才”“土專家”服務小組,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對參訓農民的短板“對癥下藥”指導,進行一對一服務。從細微處、從農民短板處、從農民為難發愁的關鍵環節著手,解決實際問題。
學員康風文擁有200畝的茶園,但效益不理想,專家老師現場“把脈問診”,得出癥結在營銷。區農廣校教師協助他注冊了“岱福牌”商標,為產品做推廣,茶葉實現了豐產又豐收,并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產業越做越強。金石林蔬菜種植合作社在區農廣校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了泰安市農業標準化基地認定,蔬菜價格節節攀升,實現了優質優價,畝增效益2000元,獲得財政30萬元的扶持,帶動社員發展標準化基地5000余畝,走上了致富路。學員劉建波參加培訓后,流轉了600畝復墾地,想干但苦于無從下手,在服務指導小組的幫助下,明確了規劃,確定了種植品種,當年實現純收入20余萬元。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通過后續跟蹤服務,精準化解決問題,參訓農民產業帶頭人的作用愈加明顯。
(三)提升增效,把實績寫在大地上
通過學用結合,把效果書寫在產業上和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基地內,實現產業擴規、品質提升、品牌打響、效益提高,增強了培訓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該模式通過重培訓、強服務、再提升這一系列舉措,解決了培訓班舉辦前招生難、培訓中留不住人、學不到真本領、學了也用不上、發揮作用不明顯等制約難題。
三、主要成效
一是壯大農村人才隊伍。該模式有效解決了鄉村人才培訓招生難、培訓意愿不強的問題。通過培訓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身邊的榜樣,加上參訓農民的口口相傳,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報名參加培訓。目前,岱岳區已取得高素質農民結業證書的學員有2127人,充實了農村人才信息庫,成為鄉村人才振興的源頭活水。
二是構建了高素質農民制度體系框架。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育,逐步構建起以職業認證、教育培訓、定向幫扶等為核心內容的高素質農民制度體系框架。持續擴大高素質農民培養規模,優化了農民素質結構。實施后續跟蹤服務,建立了一批綜合培育基地、實訓基地和農民田間學校,及時解決學員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遇到的難題,鞏固培訓成果,把學員素質提升到與發展現代農業相匹配的水平。
三是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該培訓模式使參訓農民提升了經營管理與產業開發能力,能夠帶動周邊村民學科技、用技術共同致富。據統計,近10年參加高素質培訓的農民中,有366名獲得中專文憑,450人獲得大專以上學歷,上百人次榮獲全國百佳職業農民、省級優秀職業農民、齊魯之星和泰山之星等稱號。75%的高素質農民擴大了產業規模,35%的高素質農民為其農產品注冊了商標,30%的高素質農民申請了產品綠色認證,累計推廣農業新技術15項,引進示范推廣種養新品種70余個。
(作者單位:泰安市岱岳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