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心
毛澤東的人格,最為世人稱道和仰慕的是,他在領導人民變革中國社會的漫長歷程中,在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后,不忘并始終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初心,并使之人格化,進而使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政治意志、他的喜怒哀樂始終與人民的意志、愿望和情感高度契合,而呈現無限魅力,贏得人民崇敬。

這是決定毛澤東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最為重要的人格特征之一。經歷了探索、比較、推求,當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一旦被認識和掌握,毛澤東便抱定為之奮斗終生的堅定意志,當他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掌舵人時,則把黨和國家的前進方向牢牢鉚定其上,風雨不動,意志如磐。這種堅定和執著,至少有以下兩個鮮明特點:
其一,義無反顧,旗幟鮮明。這是革命者特別是領袖最為重要而難能的一種性格。它傳遞的是一種勇氣、信心和力量,讓一切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人們有了精神的依靠和必勝的信念。建黨之前的1921年1月28日,毛澤東曾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覺得吾人惟有主義之爭,而無私人之爭,主義之爭,出于不得不爭,所爭者主義,非私人也。私人之爭,世亦多有,則大概是可以相讓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毛澤東的心中“主義之爭”是不能相讓的。1921年2月上旬,毛澤東勸弟弟毛澤民把家里的事安排好,走向社會,參加革命。他說:“房子可以讓給人家住,田地可以給人家種,我們欠人家的錢一次還清,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銷。”真正不存羈絆,不留后路。

新中國成立后,凡涉及理想、道路、方向等原則問題,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對誰,他都直言相向、亮明立場,無所顧忌、毫不妥協。1958年5月18日晚,毛澤東在主持召開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各代表團團長及部分副團長會議時指出:“我們有兩個出生父母,一個是舊中國,一個是十月革命。”足見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他生命中的位置,也因為如此,決定了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的堅定性。極具典型意義的一個例子是,1959年2月14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智利最后一點鐘報社社長馬特,馬特說:“我用智利人民的名義,希望中國不要多談馬列主義,而談辯證唯物主義。”毛澤東說:“我們不同意。”處于外交場合,面對外國客人,毛澤東在原則問題上無絲毫客氣和遷就,斬釘截鐵,不容商量。對黨內,毛澤東則始終高度關注共產黨人能不能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1961年2月8日,毛澤東在與地方領導同志談話時說:“轉入社會主義革命,很多人沒有精神準備,很多人不是為社會主義而參加我們隊伍的。有些人為了個人目的,為了發財、分土地,為了逃命……要抓緊對干部的教育,使他們懂得什么是共產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毛澤東對理想的執著,是建立在必勝信念基礎上的。1961年9月他與蒙哥馬利的一段對話,經典地反映了他所擁有的這種自信。蒙哥馬利問:“主席能否告訴我,在什么時候你們才開始看到黎明。”毛澤東說:“一開始就看到了。對我們來說,前途一直是明朗的,至于道路,那是人走出來的。小路是人走出來的,大路也是人開辟出來的。逐步取得經驗,逐步看到光明。”
這就是毛澤東的性格。這一性格造就了他在原則問題上不讓步,更讓黨和人民事業在根本上保持正確方向。
其二,從不隱瞞,坦蕩徹底。作為領袖人物,毛澤東所秉持的理想,實際上就是黨和國家的性質宗旨和根本政治主張,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開宗明義,亮明旗幟。更重要也是最具個性特點的是,毛澤東不是空談理想,不是從本本到本本闡述理想,而是把黨的理想和改造中國社會、造福中國人民緊密結合起來,理論透徹,充滿溫度,展示了共產黨人不隱瞞自己政治主張的磊落品格和徹底唯物主義精神,在為人民服務這一最高層次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結合。1939年,毛澤東在會見美國合眾社記者羅伯特·馬丁時說:“共產黨今天的綱領與三民主義沒有基本上的沖突,但有不同點。廢除私有財產制,是國共兩黨基本綱領的異點……中共在中國實行的綱領,是根據中國的需要,而不是共產國際對中共的統治。”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真正變為現實并取得巨大成功。革命年代,毛澤東面對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曾經用極為通俗的語言宣示了黨的理想。1936年他在與斯諾談話時說:“中國共產黨僅僅是中國的一個政黨……它必須是全民族的代言人,它決不能代表俄國人說話,也不能替第三國際來統治,它只能為中國群眾的利益說話。”“只能為中國群眾的利益說話”,便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為人類謀幸福”的偉大思想具體化、中國化了。黨的理想成為人民的理想,也必然走進人民心中。
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后,毛澤東念念不忘革命初衷。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特別是調整農村生產關系的實踐中,毛澤東和全黨進行了一次前無古人的嘗試,過程充滿曲折和艱辛。不論采取何種政策舉措,“馬克思主義者永遠不許剝奪勞動者”是毛澤東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這樣的話,他反復闡述、一再強調。1961年1月13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全體會議上講話,其中說到:“無產階級不能剝奪勞動者,不能剝奪農民和城市小生產者,只能剝奪剝奪者,這是一條基本原則。”1961年,他在與地方領導同志談話中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是為人民服務”,“如果百分之八十幾的農民不滿意國家政權,不滿意共產黨,那怎么能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呢?”“馬克思列寧主義就是代表勞動者的。”這樣的話語,還可以在毛澤東的著述和講話中找到很多。從中可以看出,在毛澤東那里,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是”與“否”,就在于如何對待人民,首先是如何對待中國人民,特別是當年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
執著和堅定,是人的性格類型。毛澤東的偉大在于,把自己這種性格專注和張揚于實現偉大理想的奮斗之中,進而固化為共產黨人對主義忠誠和堅守的政治品格,從意志上為推動黨的事業前進提供了重要動力和堅強保證。

毛澤東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讓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人格化,讓人民群眾從他身上真切感受到共產黨是什么,是干什么的。
恭敬人民。毛澤東一生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在他眼中“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唯有對人民恭敬有加。1949年7月,毛澤東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三年戰績》畫冊題詞:“人民的勝利!”這五個字,道盡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勝利的根本原因,那就是黨的事業就是人民的事業,黨的歷史就是人民的歷史,黨的勝利同樣就是人民的勝利。這是毛澤東的歷史觀,也是他的人民觀。“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這些話語,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經典表達,也是他實現偉大理想的底氣所在、勇氣所在、力量所在。究其根本,在毛澤東那里,黨和人民是一體的。1942年8月15日毛澤東給謝覺哉信中的一段話,充分表達了這個思想,他說:“關于‘還政于民’這個口號之不妥……我們的政府是真正代表老百姓的,是民的,故不可說‘還政于民’,也不可分‘官方’和‘非官方’。”“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蘊含的就是這個道理。與毛澤東交談之后的蒙哥馬利是這樣評價他的:“毛澤東的基本哲學非常簡單——人民起決定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他依然把力量的基點放在人民上,依然視人民為“上帝”。1960年5月,在會見伊拉克客人時說:“什么是上帝?人民就是上帝……團結人的大多數才有前途,歷史是人民的歷史,政黨、領袖只能是人民的代表,如果脫離人民群眾,就要倒臺了。”1974年2月,81歲高齡的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說過這樣一段情真意切、意味深長的話:“我們是共產黨,是要幫助人民的。如果不幫助人民,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你呢,我們希望也是要幫助人民,我勸你對人民要好啊!沒有人民就會垮臺。”毛澤東真正深知并始終不忘“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歸功人民。靠人民靠得住,把勝利歸功于人民,是毛澤東對待人民的一個顯著思想特征和話語特征。他不僅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上闡述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性作用,而且總是把革命、建設中取得的成就,記在人民的功勞簿上。1949年5月1日,新中國成立在即,毛澤東與柳亞子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柳亞子說:“共產黨要勝利,這是肯定的。共產黨的政策正確,合乎民意,人民擁護支持。這是勝利的基礎。但是,我們沒有想到勝利會這么快,人民解放軍很快就渡江成功,并且占領了南京。我們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計。”毛澤東說:“打仗沒有什么妙計,如果說有妙計的話,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決策。還有,就是先生說的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計。我們有一百萬軍隊渡江,如果沒有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不能成功的。”1956年8月27日,毛澤東在審閱修改鄧小平向八大作的《修改黨章的報告》時,在報告分析我們黨勝利的原因是“要歸功于人民群眾對我們信任和支持,要歸功于全體黨員的艱苦奮斗”這段文字之前加寫“首先和最主要地”七個字。這七個字,反映了毛澤東強烈的人民意識。
毛澤東不僅把黨的事業的成功歸功于人民,也把自己的偉大貢獻和建樹與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時時處處彰顯來自人民、當人民學生的政治本色。早在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這一席話,講的是貫徹群眾路線中的辯證法,同時反映出共產黨人對人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基礎性作用的認知。1964年,毛澤東在聽取薄一波、譚震林等匯報時談到自己的著作:“《毛選》,什么是我的?這是血的著作。《毛選》里的這些東西,是群眾教給我們的,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的。”1973年6月22日,會見馬里國家元首特拉奧雷。特拉奧雷說:“我們馬里共和國的人都認為你是一個天才,而且是有史以來唯一的天才。”毛澤東說:“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吧。”特拉奧雷說:“我看了你的軍事和政治著作。”毛澤東說:“都是人民群眾的經驗,我做的總結。沒有人民,啥事都干不成啊!”這是一種謙虛,在人民面前的謙虛,愈見毛澤東的偉大。
情系人民。毛澤東是為人民解放而起來革命的。當他“在韶山、湘潭和長沙見到的,廣大人民的生活是痛苦的”,而原因“只是由于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的緣故”,因此他便下定決心,“以一生的力量為痛苦的人民服務,將革命事業奮斗到底”。從那時起,為人民謀幸福就成為他畢生的追求。他帶領黨和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人民幸福開辟了新的政治境界。同時,他又把為人民謀幸福落實到解決人民的實際問題上,體貼關心,無微不至。1934年,他在江西瑞金所作的那篇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報告中,就表達出對群眾利益的關切:“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么辦法呢?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在他眼中,人民的利益是現實具體的,是時刻需要關心和解決的,進而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變成解決人民群眾一個個實際問題的工作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更是把給人民好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53年8月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轉發的一份報告上,將“一些從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改為“一切從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出發”。一字之改,便將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坐實。幾個生動的例子,足見他對人民的事情想得很細,問得很細,做得很細:1956年11月21日,毛澤東審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養豬生產的決定(草案)》,在決定草案的“今后收購的肥豬,每頭給養豬農民留肉十到十五斤”一句后面,加寫“(其中應有豬油四斤到五斤)。”1965年11月,毛澤東在安徽考察,當得知農民沒有錢花,每人每年只有20元時,說:“二十元太少了,除糧食外,每人有五十元、六十元就好了,將來要搞到一百元。”這些充滿人民情懷和人性溫度的話語背后,是毛澤東對人民生計和福祉的真情牽掛,“他為人民謀幸福”是人民對他由衷的歌頌。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所系,性質宗旨所在。毛澤東的偉大在于,他真正做到了讓人民的喜怒哀樂決定自身的好惡和情緒,將全部的人生情感傾注于人民群眾,使人民至上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固有的人文情懷和政治情結。
如何對待自己,尤其是掌握權力的人們如何自處,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追求和品格。毛澤東之所以為人稱道,讓人折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位高而不養尊,權重而不處優,以嚴以律己、清廉自守,嚴格要求、率先垂范的形象,走進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內心。
不離群眾是毛澤東畢生情愫。1944年4月,毛澤東在延安要求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為整風文件,“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毛澤東這里所說的錯誤,就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領導集團在進京后出現的驕傲自滿、貪圖享受、腐化墮落、安而忘危等一系列嚴重脫離群眾的行為。此時,離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尚有5年,富有歷史眼光和政治遠見的毛澤東便在提醒全黨防止出現“勝利時的錯誤”。循著這個思路,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的要求。“兩個務必”從文字表述到背后的邏輯,都在明白無誤地告訴即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不要脫離群眾。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一切脫離群眾的言行高度警惕,并帶頭防止和糾正。1950年9月,聽聞長沙地委和湘潭縣委“在我的家鄉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條公路通我的家鄉”,他立即致電當時在湖南的黃克誠、王首道并告鄧子恢:“如果屬實,請令他們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響,是為至要。”

不謀私利是毛澤東過硬風范。1949年10月9日,毛澤東給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的王首道發去一份電報,電文內容是:“楊開智(楊開慧的哥哥)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其老母如有困難,可給若干幫助。”同時,致電楊開智:“希望你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規矩辦,不要使政府為難。”這兩封電報堪稱毛澤東率先垂范、不謀私利的典范。電報發電時間是“1949年10月9日”,人民共和國建政不滿10天;收電人分別是湖南省委負責人和毛澤東的妻舅;信的內容集中起來就是一個字——“不”,即拒絕楊開智等來京謀事。對湖南省委毛澤東用命令的口氣,對自己的妻舅則用了斬釘截鐵的態度。兩封電報的言辭是堅決而嚴厲的,他的背后正是毛澤東踐行“兩個務必”的堅定決心。此后,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一次又一次地回絕了來自各方面的親友托請,數量之多,不勝枚舉。僅1950年5月7日這一天,毛澤東一共給他的親友寫了37封信,這些信都是回信。可以看出,這是他日理萬機中的一次集中復信。從回信的內容看,來信中有托辦找工作、要補助的20人,占54%,其中親戚5人,同學5人,友人6人,其他4人。對這些要求毛澤東一律拒絕。其中對族叔毛逸民要求解決鄉里群眾特別是當地烈屬生活困難的回復是:“烈屬的照顧是全國范圍內的事,全國有幾百萬戶烈屬,都要照顧,自未便單獨地特殊地照顧少數地方。但最困難的人民,當地人民政府在減租時土改時及青黃不接的歲月,應當盡可能給與照顧。”對堂妹、革命烈士毛澤建的過繼女兒陳國生要求幫助找工作的回復是:“工作事,尚望就近解決,我現在難以為助。”對革命烈士王基永的妻子龍亦飛提出的關于撫恤問題的回復是:“撫恤及幫助令郎工作和學習事,須與全國同類情形者同樣辦理,未便某處獨異。”請托的事由和理由有很多,毛澤東一律拒絕。但這種嚴厲和決絕是在公權力的運用上,而不是不知疾苦、遇難不幫。1954年3月,他曾經就李淑一的工作做過這樣一個批示:“李淑一同志,長沙柳直荀同志的未亡人,教書為業,年長課繁,難乎為繼。有人求我將她薦到北京文史館為館員,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為助,解決這個問題,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這種幫助否?她是楊開慧的親密朋友,給以幫助也說得過去。”毛澤東講原則,并不忘舊人,只是給予的幫助全出于個人,公私分明,不違原則,不失情義,可近可親。

為黨立紀是毛澤東人格延展。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把言行一致、廉潔自律的人格深深嵌入黨的肌體,對中國共產黨尤其是執政后的黨的作風產生了重大而深遠影響。1941年,在延安時,毛澤東修改后頒發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曾明確:“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1945年,毛澤東就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律,在延安的窯洞里給出的第一個答案:“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新中國成立后,他把不脫離群眾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貫穿于黨的建設、國家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之中。這里既有處決劉青山、張子善等腐敗分子的雷霆手段,更有對全黨尤其是黨的干部的諄諄教導和嚴格要求。1956年11月,他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群眾的貴族階層。”1957年4月30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二次(擴大)會議上,他強調干部要參加勞動,說:“不勞動,不能和農民打成一片,老百姓就不信任你,不和你講真話。”1959年12月開始,他在組織黨的干部讀書時,講到了干部子弟的問題:“我很擔心我們的干部子弟,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期間他還十分敏銳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這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問題。”1960年3月,毛澤東在北方的一次視察中曾經嚴厲指出:“有一部分大的貪污分子那就要法辦,比如一千元、兩千元,那是‘老虎’了,極為惡劣,單是撤職不行的。”這一年,他還對地方和軍隊的一些高級干部說:“我們這些人原來不是老百姓嗎?要當群眾代表,不要脫離他們,貪污、蓋大禮堂就脫離他們。靠老百姓就有出路。”所有一切,用毛澤東的話來說,“一個領袖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代言人”,因為他始終認為“我是站在人民之中,不是站在人民之上”。
立黨為公,嚴以律己,是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和真實反映,毛澤東的偉大在于,他把這些重在自省的要求變成自覺,進而成為做人做事的準則和習慣,最終以其領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開創和引領著黨風政風,并使之成為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