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7月7日文章,原題:面對科技,曾給中國農村帶去歡樂的流動“電影院”正在消失 我正在開展走遍中國之行,遇到像張銀車(音)這樣的職業放映員。我是在四川省麥地龍(音)鄉的路邊發現他的,在那里幾乎找不到電影的蹤想去最近的室內影院,當地人要沿著一條令人不寒而栗的山路開車3小時。張的臉被太陽曬得像皮革面具,他靦腆地說:“我喜歡電影。但我不制作電影,只是放映。”
過去1/4世紀里,張已向成千上萬當地村民放映了數百部電影。56歲的他是傳說中的中國最后一批農村電影放映員之一。他們是正逐漸消失的一個群體,,穿越偏遠孤立的村莊,夜晚在公共空地上用免費電影照亮露天銀幕(如圖)。
早年,張通過步行和騎馬拖著一臺舊放映機四處奔走,近來他以汽車代步。他能背誦《長征》《劉三姐》等經典愛國影片的所有臺詞。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以來,他的流動銀幕已擴展到更輕松的娛樂電影,中間還穿插放映宣傳預防艾滋病、森林防火、鄉村衛生和禁毒等題材的公益視頻。張說:“這是個艱苦王作。這里路況很糟,搞得我筋疲力盡。但當我放映電影時,人們非常高興和滿足。這令我備受鼓舞在他農家小院的儲藏室里,張搬開成堆的笨重放映機箱子,小心翼翼地打開一臺來自上世紀70年代的小型白色放映機,然后是一臺來自上世紀80年代的藍色放映機,“這些永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由于近年來受到來自電視和智能手機的競爭影響,張的放映圈越來越小。如今他僅每月前往橫斷山脈周圍的四個村放映一次電影。中國許多農村地區都國人們紛紛進城而變得空空蕩蕩,觀眾已逐漸變老且越來越少。
電影曾幫助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早在1950年,近2000名技術員接受培訓以便在這個國家廣闊的農村腹地使用放映機。隊伍很快擴大,流動放映員們趕著騾馬拉的“電影車”走進偏遠鄉村。那個年代,許多中.國人從未看過電影。貴州省一名放映員曾驚訝地發現,近5000觀眾在一個偏遠村莊等著他放電影。
張說,:“我用馬和騾子,有時是自己的肩蹴運設備。”后來他成了當地最受歡迎的行者。村里的孩子們為他的到來歡呼雀躍。每當電影情節進展緩慢時,老人們就把凳子拖到一旁在夜空卞大聲閑聊。再后來,一座信號塔出現在當地山區的天際線。張說:“電視1991年來到這里,那是(露天電影)走向結束的起點。但我認為露天電影可能重新流行開來。,如今人們已厭倦了在家里爭奪遙控器……懷恣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覺。”(作者保羅?薩洛佩克,丁奸譯)
環球時報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