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寧
(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關于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評價工作,全國各省市相關統計工作單位所采用的統計指標和統計口徑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例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每年都會發布《中國區域科技進步評價報告》,報告中對于中國區域的科技進步評價采用的是一套以我國發達地區發展水平作為評價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1]。然而全國各地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采用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必然存在“失真”情況,不利于指導本地區相關工作開展,本研究采用統計綜合分析來評價甘肅省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重點研究是以統計綜合分析來解決2個難點問題,一是通過設定的7項基本原則選定評價指標;二是立足甘肅省“十三五”統計數據,確定權重系數。
統計綜合分析(Statistical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SCA),是瞄準統計分析研究的目的,廣泛收集相關統計數據和有關資料,選擇運用科學恰當的統計方法,有機結合對象的獨特背景、環境以及發生條件,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規模、水平、速度、質量等方面做出的綜合分析評價。統計綜合分析(SCA)是結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各自的長處,其本質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對研究對象進行更科學且合理的定量分析,使研究對象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與其他的評價分析方法相比較而言,統計綜合分析具有數量性、綜合性和相對性的特點。綜合統計分析主要的難點程序有2個方面。
開展統計綜合分析,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或簡或繁,這是由評價的目的和復雜程度決定的,因此可選單一層次的指標體系,也可以選擇多層次的指標體系,但是,無論簡單還是繁雜,評價指標的選擇都有章可循,遵循如下7條原則[2-3]:
(1)評價指標的選取要緊扣研究目的。目標導向,選擇能夠反映研究目的要求的指標,通過與目標高度關聯的分析評價結果,起到指導研究內容、改進相關績效的作用。
(2)評價指標應科學準確評價客觀實際。指標應該能科學準確評價客觀實際,一定程度上揭露被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
(3)評價指標應盡量體現全面性。單一指標要力爭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不同視角來反映評價目的某一個關注點,整體評價指標實現較強的覆蓋面,從而能綜合地反映目標對象。
(4)評價指標應有高度的靈敏性。所確定的指標具有靈敏性,也即能對事物的變化快速做出響應。
(5)評價指標互相要盡量避免重疊,也即指標的相關程度低。要盡量選取相互獨立的指標,否則說明指標相近,提升了該指標的權重系數,自然分析出的結果可能大相徑庭。
(6)評價指標應具有可計量性。可計量性指的是評價指標計量口徑一致,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上可以比較計量或衡量。
(7)評價指標應具有易實現性。易實現性是指在確定評價指標時,應充分考慮收集數據的可實現程度,力爭做到易操作可實現,并能讓讀者較好的理解。
通過參考《中國區域科技進步評價報告》內部指標,對《甘肅科技統計年鑒》中的指標篩選、整理,最終選取了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10個,三級指標25個,見表1。

表1 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表征了該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權重系數越大,說明其重要性越高,權重系數越小,說明其重要性越低。
開展統計綜合分析,本研究通過相關指標建立起了科學合理指標體系,但由于各個指標在指標體系中關鍵程度的不同,不可能平均分配,所以,對單一指標在總體評價指標體系中需進行重要度的劃分,依據其貢獻大小,賦予其相應的權重系數,所有指標權重系數之和為1。確定權重系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采取統計平均法、專家賦值法、層次分析法和變異系數法等[4]。
本研究采用變異系數法來給權重賦值。變異系數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其通過計算各評價指標中收集到的數據而得到,通過計算得到指標的權重。在變異系數法的思想中,某個指標偏離程度越大,說明該指標難以實現,是反應所評對象差距的關鍵指標,應賦予更高的權重。通過變異系數法來給各評價指標賦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評價指標的客觀性、靈敏性、可計量性和易實現性,可以比較方便在不同量綱之間比較或衡量。
各評價指標采用變異系數法獲取賦權的公式如下:

式中:Vi是第i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也稱為標準差系數;σi是第i項指標的標準差;是第i項指標的平均數。
各項指標的權重為:

選取《甘肅科技統計年鑒》中2016—2020年甘肅省科研院所的數據作為樣本分析。指標原始數據詳見表2,采用變異系數法對表2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研究結果,見表3。

表2 2016—2020年甘肅省科研院所指標數據統計情況表

表3 采用變異系數法賦權后的各指標權重因子
從表3中可以看出這4個創新要素通過變異系數法賦權重,根據權重系數的不同,顯而易見,R&D研發能力是推動甘肅省科研院所創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其對甘肅省科研院所創新能力的貢獻高達36%;排在第二位的是創新能力。排在后兩位的分別是創新投入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這兩項權重系數小,影響小,但不是說這兩項要素不重要,而是說明這兩項是甘肅省科研院所創新能力的薄弱環節,也即短板,應該重點予以關注、加強。
根據上述初步分析的結果,要進一步提升甘肅省科研院所創新能力,應該讓“長板更長、補齊短板”。因此要繼續發揮甘肅省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支撐帶動作用,激發科技人員投身科技創新的動力、調動科研院所創新活力,搭建交流及創新的平臺,更好服務與創新產出及轉換,具體有以下3方面建議。
應進一步設置科學合理的科研人員考核評價機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動力。目前,科研院所對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機制比較單一且僵化,注重成果以及學術論文等相對容易衡量的“硬件”,這種單一的評價機制雖說相對公平,但是也極大地限制了科研人員做出原創性成果并能落地產出的空間,打擊了他們參與到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科研院所應將科研人員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研發、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情況納入考評機制,給與更大權重,從源頭上提升科研人員投身科技創新的積極性[5]。
應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新體制,打通科研院所與企業交流渠道,避免科研院所陷入脫離實際的“形而上”,提升科研院所創新活力。目前,“產學研”一體化遠未形成,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屬“各說各話”,多數停留在單一項目合作研發層面,即科研院所受企業委托成立項目研發組,科研院所對市場、對企業真實需求了解有限,依據自身理解研發,形成的科技成果與科研院所關系不大,屬于“作業式”成果,成果轉化由企業負責,該合作方式不僅不利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形成,還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因此迫切需要在體制上進行創新,打通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任督二脈”,比如初期可以從省屬科研院所選拔優秀科研人才專班駐扎省屬企業,以其專業化的知識旁觀審視乃至參與企業的現實生產過程,有助于科研人員發現生產流程不足,指導企業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讓科研院所捕捉市場信息、把握科研方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助力構建新型的“產學研”一體化體制。
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是服務于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創新主體,也是科技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系統優化的綜合體。科技創新平臺發揮了集成各方面的創新資源、實現各創新主體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科技創新平臺具有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技術研發、資源共享、孵化企業等功能,是集聚創新要素,推動企業創新,提升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更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