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和后來的延安外國語學校。作為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第一所外國語學校,北外具有光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傳統。早在延安外國語學校時期,課程設置就分為政治和外語兩門。周恩來當時就明確指出:“我們所培養的軍事翻譯和外交人才,必須具有較高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水平。”1951年,學校成立馬列主義教研室,歷經社會科學部、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等發展時期,于2014年6月正式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
依托學院的學科優勢和研究特色,學校2016年獲批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影響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學院2018年獲批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后,學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重點學科進行建設,設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學科方向,聚焦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中外社會主義比較研究、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中外核心價值觀比較研究等研究方向,逐漸形成自己的辦院優勢。2018年獲批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21年獲批北京市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立足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和實際,學院建設、學科建設堅持以傳承紅色基因和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為底色,以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有機結合基礎上的中外比較研究為重點,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發揮著應有作用。學院的建設成績得到了北京市委宣傳部、教育工委的充分肯定。
學院始終堅持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立足于自身培養、著眼于整體提升、有選擇引進優秀人才,注重打造團隊合力優勢。目前,學院共有專職教師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講師9人,均畢業于全國重點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及相近相關學科。近5年,學院先后引進12名教師和專家學者,有效改善了師資隊伍的結構。學院教師先后獲評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和特級教師、北京市人民教師提名獎、北京市德育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師德先鋒等稱號。

2021年6月2日,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教授為2020級本科生講授形勢與政策課

2018年,學校獲批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2022年3月18日,學校舉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三周年座談研討會

馬克思主義學院召開“中國共產黨黨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課程集體備課會

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紅色故事會”志愿服務宣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