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瘋狂”,不僅僅是想象力爆棚的奇趣場景和山姆·雷米式的驚悚風格,更體現在主題表達上——面對欲望,你要怎么選擇。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多元宇宙是角色道德的試金石,它給彌補遺憾提供了可能,也提供了縱容私欲的誘因。不同于捍衛奇、光照奇、黑暗奇,史蒂芬最終選擇了堅守人性。
本片雖然節奏很快,但劇作很工整,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劇本的調整和補拍。從王的頭發長短可以看出一些補拍的部分,結合最早的泄露劇情,我覺得成片的故事框架、動機脈絡是做了較大調整的,整體是做減法,而且很成功,最終呈現的效果是主要人物都有清晰的四段式起承轉合。例如查維茲,起于被朋友背叛,因而產生不信任、逃離、能力不受控,轉于被朋友保護,收獲自信、扭轉戰局,最終在616宇宙產生歸屬感。影片與第一部的呼應也令人感動,主要是克莉絲汀的戲份,她守護史蒂芬軀體以及和史蒂芬分別的戲份是對第一部里手術室治療和醫院告別戲份的完美復刻。

與梵·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杰的保羅·高更,曾以渾厚豐實的人物造型,大膽奪目的色彩運用,為肖像畫帶來了突破性變革。2019年高更繪畫作品首次單獨以“肖像”為主題,在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和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特展,旋即征服觀眾。
《高更特展影像》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圍繞高更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展開,從幼年的原始主義情結,到“生活在別處”的終極追尋,紀錄片走訪了高更生活過的塔希提島、馬克薩斯群島和法國本土,與高更后人、當代藝術家和評論家探討這位天才畫家及其創作,不僅從藝術史的高度審視了高更的遺產,還從性別和后殖民政治的角度重新考量了他在19世紀法國殖民主義中扮演的角色。該片專門為影院觀眾拍攝的高清特寫鏡頭和獨家視角,可以淋漓盡致地欣賞到高更畫作中的驚人之美,對藝術史學家、聯合策展人、畫家和雕塑家在內的專家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評論。

作為數學類普及讀物光榮入選2022年度5月“中國好書”榜單。這是一本有趣的數學思維書,書中用生活中的案例與數學公式相結合,致力于教會讀者如何用嚴謹的理工科思維,來看待當前世界中的各種現象,幫助讀者了解并掌握數學思維,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之中。
一個文科生,偏科偏到外婆家的理科盲,居然有膽子看這本書了!作者在數學中看世界,把人生融匯到數學里,非常有趣的角度。全書三大塊:用理性思維看世界,解決難題的策略和技巧,如何學習和表達,用各種數學理念、科技概念解釋了很多世間規律和人生法則。這些法則我們或許聽過學過,但從來沒有人從數學公式、數學概念的角度去講述它們。

格林以自己1938年在墨西哥兩個月的親身經歷,寫出了此書,該書曾因“墮落的神父”受到宗教法庭的查禁,但也被評論界視為格林最重要的代表作。書中,格林關注的正是現世的“人”的宗教,即在人性的困境中叩問信仰,尋求現世的真理。
苦難有多深,人類的榮耀就有多高遠,整個故事架構和深層次的思想,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故事巧妙而寓意深刻。神父和中尉最后的對話其實也是代表著兩種立場。看這書,不得不代入一些悲歡和對立。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格林的小說,就是:間諜、旅行、天主教。這些主導性的主題在格林小說中獲得了一如既往的延續性,幾乎所有格林小說都是同類主題的不同變奏,而關乎靈魂去向的宗教問題尤其占據著格林創作的核心位置。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于當代作家韓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記“火星照耀美國”。? 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里,中國文學經歷劇烈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
這部散點輻射式的《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體例和傳統文學史很不一樣。全書依編年順序,161篇文章或者說161則故事,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連綴成一部厚逾千頁的文學史。在我讀來,第一印象是,這些故事很好看,可讀性很高,讓這部文學史成為一部饒富文學性的文學史。進一步說,這些故事也很有個性和棱角,它們和以往文學史之間或隱或顯的對話與反詰,正可謂“眾聲喧嘩”。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的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林帝浣
任職廣州中山大學,畫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電腦報》專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