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學輝 章文莉

現在,許多城市污水處理廠作為生態環保設施,向社會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實現了有序開放,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多數開放活動仍處于傳統的“游覽式參觀”,少有近身、互動、參與等“沉浸式體驗”全新活動,未能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的優勢資源,達到生態環保教育效能。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進一步加強合作,采取各種措施,優勢互補,提高開放水平。
一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就是一所生態環保大學校。一個大中型污水處理廠不僅能夠有效處理生活污水,實現達標排放,也是污泥、廢氣、噪聲等污染物處(治)理場所,還配備建設了儀器先進的檢測室和各類在線監測裝置,其正常生產運行包括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等領域,生態環保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是開展生態環保教育的寶貴資源。因此,有關部門要依照相關規定要求,充分發揮好污水處理廠的資源優勢和利用價值,利用現場運行展示、專業人員講解、動手參加部分工作、開展現場教學等方式方法,開展參觀、教育、參與等活動,讓污水處理廠成為中小學生進行研學活動的重要基地。
首先,學校和污水處理廠要建立研學活動的長效互動機制。研學活動是我國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把污水處理廠作為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的重要基地,需要學校和污水處理廠之間建立常態化的互動機制,并通過機制的推動和保障,共同設計研學活動課程、規范研學活動服務流程、建立研學活動安全保障措施體系、評估研學活動開展的效果和成效。要使污水處理廠研學活動項目和服務既能夠充分體現生態環保特色,又符合中小學生各個成長階段對知識的需求特點,把義務教育階段的“雙減”政策和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相結合,使污水處理廠研學活動項目和服務科學化、系統化、體驗化、趣味化,把污水處理廠打造成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的金字招牌。
其次,教育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門應建立有效的協調、監管和評估機制。學校和污水處理廠分屬于兩個系統,分別由教育部門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門管理,要使污水處理廠研學活動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的運行機制,并保障實施效果,必須由兩個主管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共同進行制度、規制和標準設計,并建立有效的協調、監管和評估機制,使污水處理廠研學活動從課程項目和服務流程設計,到安全保障的制度建立和措施落實,都有制度來規范、有標準來衡量、有評估來檢驗、有監督來促進,以充分保障污水處理廠研學活動開展的運行效果和運行質量。

第三,學校和污水處理廠之間要優勢互補、共建共享。開展污水處理廠研學活動不是單純利用污水處理廠的資源進行研學活動項目設計的單項活動,而應該是雙方真正實現在教學設施、教師資源、環保設施、技術資源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真正實現優勢互補、雙向互動、共建共享。例如,學校教師可以深度參與污水處理廠工作,提升個人生態環保教學水平,學校也可以把高中化學、物理、生物等部分課堂搬到污水處理場去開講,并在網上進行現場直播,擴大教學授眾人數;而污水處理廠技術人員可以走進學校課堂開展更有專業特色的生態環保教育,污水處理廠里的部分環境監測儀器也可以“活起來”,走進學校開展“進校園”活動,進行有關生態環保科學實驗。例如,檢測生活污水中的COD(化學耗氧量) 指標、空氣中的NH3(氨氣)指標等濃度數值。在優勢互補、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做到真正提高青少年生態環保教育質量,提升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水平,支持污水處理廠建設發展,擦亮污水處理廠的社會形象。
總之,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要充分認識污水處理廠的優勢資源在青少年成長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著力完善教育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深度挖掘污水處理廠的優勢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生態環保教育手段,把污水處理廠建設成中小學研學活動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