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紅燕
生態文明教育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中起著基礎和重要作用。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美麗世界,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改變思維和行為方式,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獲取和持有生態文明知識、態度、技能和價值觀,進而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價值取向的綠色低碳生產、生活和消費模式,這些都離不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提出:“從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從家庭、學校教育抓起,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以及 “創作一批文化作品,創建一批教育基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化的需求。通過典型示范、展覽展示、崗位創建等形式,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角度為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推動開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相繼發布,生態文明教育被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并作了相應規定。2021年,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對生態文明學校和社會教育作出具體部署和安排。其中,學校教育是由教育部牽頭,其他相關部門參與;社會教育是由生態環境部牽頭推動。地方也先后出臺了多個生態文明教育相關政策文件,如《天津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意見》《海南省教育廳關于大力推行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意見》《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在中小學幼兒園教育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指導意見》等,這些都為推動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礎。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1年)》顯示,公眾普遍具備較強的環境責任意識和行為意愿,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具備踐行環境行為的基本能力、資源和機會,但對如何更多地采取環境行為缺乏了解,72.3%的受訪者認同“我希望采取更多環保行為,但是不知該做什么”,說明在環境知識和技能宣傳教育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公眾在環境知行合一方面還存在差距,部分行為領域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情況。報告顯示,公眾表現較好的行為領域是“呵護自然生態”“不露天焚燒”“不燃放煙花爆竹”“節約資源能源”“選擇低碳出行”等,但在“踐行綠色消費”“分類投放垃圾”“參加環保實踐”和“參與監督舉報”等方面知行存在較大差距。
從現有的研究及相關實踐來看,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大致可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和情況:
第一,學校生態文明教育逐步邁向規范和常態,但仍存在不均衡、不系統、不深入、效果不顯著等問題。青少年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點人群,學校是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教育具有系統性、全面性、漸進性等特點,這是學校的獨特優勢。近年來,學校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如通過課堂教學(設置專門課程或開展滲透式教學)、校園綠色環保活動(如講座、義務勞動、植樹、主題班會等)進行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依托校園社團組織參與環保公益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依托綠色學校、文明學校等創建讓學生參與校園建設等,已經取得積極進展,極大地促進了青少年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如部分學校重視程度不夠、課程體系不規范不系統、專業師資力量缺乏、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與家庭和社會協同聯動不夠、缺乏專門的立法等。
第二,家庭生態文明教育已經取得一定進展,對學校教育形成部分補充,但仍存在教育方式不科學不系統、與學校銜接不夠等問題。家庭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啟蒙場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生態文明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啟蒙和奠基的作用,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和補充。家庭主要是結合日常生活教給孩子生態知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的情感、對孩子進行生態文明的行為教育,具有啟蒙性、連續性、靈活性、零散性等特點。不同的家庭采取的方式不同,常用的方式如家長以身作則,做孩子環保榜樣;依托衣食住行用等不同場景開展教育,培養生態文明習慣;引導孩子走出家門參與生態文明社會實踐;走進自然,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懷等。近年,在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工作的大背景下,社區和家庭生態文明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總體來說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父母生態文明素養不高,學習培訓不夠;教育方式有待優化,說教多,寓教于樂少;參與式、體驗式社會實踐活動少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提升。
第三,社會生態文明教育日益豐富多元,已經成為生態文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但存在系統長遠謀劃不夠、基礎設施和基地建設運行不規范、效果反饋評估不足等問題。社會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課堂。社會教育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廣泛性、現實性、實踐性、體驗性。政府層面,生態環境、教育等相關部門先后啟動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環境教育基地等申報工作,同時單獨或聯合相關部門組織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例如,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聯合發起為期三年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全國各界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了此項活動,社會參與程度高,活動影響廣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環保社會組織也是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的重要力量。環保社會組織依托自身機構和各種社會基地、社會場館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教育和社會實踐類活動。目前,社會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和教育等相關部門還未形成常態化合作機制,系統性長遠性謀劃規劃不夠,社會教育基礎設施和基地建設運行不規范,社區、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等社會力量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以及社會教育的效果沒有很好地反饋和評估考核機制。
結合當前國家生態文明教育相關政策導向和要求,以及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現狀,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持續加強頂層設計。建議多部門聯合制定出臺國家層面的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統籌政策文件,在界定生態文明教育和環境教育等不同概念及其內涵的基礎上,明確不同階段不同年齡段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內容、目標、途徑和方式,明確政府相關部門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工作中的職責定位;建立部門間的交流協同工作機制,鼓勵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文明社會教育工作,加強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建立相應的保障和評估激勵考核機制等,全方位推動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健康穩步發展。

第二,提升學校教育的質量。一方面,明確和細化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素養,包括基礎和高階素養,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目標和統領,進而制定生態文明教材和各項教學方案計劃活動;另一方面,要加強學校和社會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環境教育基地、環保設施及相關環保科技場館等的對接和合作,定期合作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活動。
第三,不斷改進社會教育的效果。社會教育的特征不僅僅是實踐性、體驗性更強,其中一個更顯優勢的特征是能夠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實際結合更為緊密,從而可以讓青少年從現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生態文明相關問題、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技能等,更符合青少年學習的特點。因此,建議社會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的設計,能夠多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和重點工作相結合,將具體的問題、相關的知識、相應的政策導向和制度設計、個人可采取的措施和技能等結合起來,實現更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第四,逐步完善反饋評估和激勵機制。反饋評估機制是衡量生態文明教育成效的關鍵環節,通過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評估,能夠真實掌握生態文明教育目標、教育規劃、教育過程等的實現狀況與實現程度,了解教育對象在生態文明知識、態度、技能、價值觀等方面的真實情況,有助于了解把握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取得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案、路徑和相關安排,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建議制定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在內的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反饋評估指標體系,并通過定期開展問卷調查、座談和實地調研等方式,系統評估教育的過程和結果,了解成效和不足,并提出下一步改進措施,全面有序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