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最愜意的事是什么?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說“吹吹空調,吃吃冷飲”吧,然而,如果你經常這么做的話,恐怕就給身體埋下了不小的健康隱患。
據報載,80歲的劉阿姨出門辦事,渾身大汗口渴難耐,就買了瓶冰礦泉水解渴,可是沒想到的是,才喝完水30秒鐘,就出現了劇烈頭痛,到醫院一查,大夫說是“腦結冰”了,并且說是腦梗的危險信號。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的醫生武力勇提醒說,“腦結冰”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講的是大量食用冰淇淋或者冰的東西之后,頭部神經疼痛的情況。通常氣溫高的六七月是高發時段,高發人群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腦血管病變的老年人,當大腦血管受到外界的冷刺激時,血管收縮,血流減慢,很容易導致腦梗死!
所以,夏天最適合干的事不是“貪涼”,而是恰恰相反的“蓄熱”!當然,“蓄熱”只是一種比喻,具體指的就是《黃帝內經》中提倡的“夏季養陽”——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別嫌夏季白天太長,使勁出去浪啊,千萬別閑著。
不過有人要問:那么熱的天,為啥要出門呢?在家吹空調不好嗎?
國醫大師會告訴你,出門的目的就是“借天時補陽氣”,這能讓我們在天氣轉冷時,身體舒服許多,不鬧那些寒病。壽高104歲的國醫大師鄧鐵濤有個養生訣竅就是“午間散步采陽法”,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每天午飯前圍繞樓下空地悠閑散步十數個圈,借助一天中陽氣最足之時,為身體好好地“充個電”。這個方法非常適合真元漸耗、身體陽氣漸趨不足的老年人習練。
其實,夏季人體表面上看是一派熱相,但只是氣血外浮于體表,五臟六腑是很空虛的,更需要我們身體的陽氣來保護臟腑。
此時,我們經常會吃一些寒涼的食物來降溫,這些寒氣進入到身體中,需要大量的陽氣去暖化它們,否則就會變成陰寒,積在體內;另一方面,夏季我們會大量出汗,如果汗出得太多了,也容易陰陽兩傷,會感覺身體特別疲憊,所以也要及時去補陽。
補陽的方法呢,一就是上面提到的曬太陽,二就是泡腳。雖然方法簡單,但勝在久久為功。堅持幾年后,一個陽氣十足的你會分外慶幸,原來常常給自己“充電”益處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