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家長居家工作,孩子居家網課。家長和孩子長時間同待在一個屋檐下,你嫌我網課不認真,我嫌你管得太多,很容易“相看兩相厭”。
不要輕易批評指責孩子
居家學習親子之間容易出現矛盾,這主要是因為在學校上課,即使孩子走神,有老師迅速提醒糾正,家長眼不見心不煩,但孩子在家上課,在家長眼皮底下如果不專心聽講,就容易生氣造成親子矛盾。此外沒有結構化、無儀式感的自主環境中,對學生的自律性要求很高,自律不足的孩子,學習效率有可能會大打折扣。
為避免親子沖突,家長不要輕易去批評和指責自己孩子,而是要做更多的引導。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欣賞與建議的比例,最好能做到先給5個欣賞,再給1個建議。家長要包容地看待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偶爾的注意力不集中、懶散、磨蹭和不自覺,畢竟,成年人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時,避免在情緒激動時和孩子交流,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示范。
跟孩子交朋友緩解“孤獨感”
長時間宅家不出門,孩子會表現出情緒煩躁、心情低落,這些情緒也可能曾經出現在大型考試前、自認為重要的某些場合、特別悲傷的事件發生等情況下。家長要接納孩子的一些負面情緒,但也要關注孩子是否沉浸于某種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他們對于疫情的看法是否有不合理之處,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行為、睡眠、飲食和情緒等方面是否受到很大影響。
心理學上常說,在長大的孩子心中,“重要他人”是同伴,而家長心中的“重要他人”永遠是孩子。在特殊時期,家長要積極地與孩子溝通,學會降低姿態主動與孩子交朋友。注意保持正常的家庭生活節奏,和孩子盡量開展豐富的適合家庭內部開展的游戲,比如折紙、體育比賽、種植等,如果有要好的小伙伴,家長們也可以協商好,搞一些“云活動”,緩解孩子的“孤獨感”。
不要每時每刻刷存在感
真正的親子關系是以界限為前提的,是彼此獨立,彼此尊重的。在親子的關系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出現”,家長喜歡每時每刻地刷存在感,或者說一種“虛假陪伴”,如孩子做作業時,有些家長會在旁邊拿著手機刷屏或者打游戲,這種陪伴其實是一種監督。還有一種模式是“在場”,研究告訴我們,父母不需要完全關注他們的孩子,只要在情感上支持就可以,這是關鍵。父母不需要越俎代庖地幫助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也不需要得到所有的答案,有時默默地傾聽比任何方式都有力量。
居家期間,界限感更不可或缺,既有物理意義上的界限感,又有心理空間上的界限感。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們對獨立和獨處的需求,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更加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