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要問現在網絡熱詞,“網暴”絕對擁有“姓名”。有調查顯示,近些年,網絡暴力流行率成倍增加,而網暴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有人因此辭職,有人不敢出家門,有人不堪重負而自殺……因此,甚至有大代表提議,在《刑法》中增加網絡暴力的專項罪名。
有人或許認為那些新聞中的“熱門”離自己很遠,“網暴”也很遠,但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很多人毫無征兆地就被網暴。他們可能只是隨手發了視頻,甚至隨意的一句評論就放下手機,等再拿起手機時突然發現,等待自己的是一場血雨腥風……
“不必負責”心理造就了“網暴”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付瑤說:網絡暴力是針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在網絡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語、文字、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與現實生活中遭遇暴力事件不同,在網絡暴力中,受害者通常無法逃避他們遭受的辱罵和騷擾,且暴力行為可能永無休止。
實施網絡暴力的人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付瑤說:我認為有幾點原因。網絡虛擬性:網絡中的匿名、虛擬性讓很多人不必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導致很多人把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怒轉移到虛擬世界里盡情發泄,不計后果;年輕化:目前“網民”的年輕化,決定了這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認識水平以及對事物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容易沖動、被激怒。而網絡本身的特性使得這種年輕的沖動與無知更容易展現;獵奇心理:網絡大數據如“人肉搜索”等很容易滿足人們探尋答案,窺探隱私的獵奇心理;從眾心理:網路中一個言論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不斷增多,會引起更多人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從而改變自己的觀點,不做判斷地跟風評價;僥幸心理:網絡暴力在現實層面中承擔法律責任的較少,也讓很多人有“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在評論中可以毫無顧忌。
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網絡
網暴可能會讓人“崩潰”,這是一個又一個事件背后讓大家看清楚的事實,為啥網暴這么可怕?付瑤表示,網絡暴力會對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心理角度來說,輕度的會因網絡暴力事件感到痛苦,抑郁、焦慮和憤怒,有的人睡眠和正常的生活節奏被打破,產生社交隔離、退出朋友圈、與家人朋友出現隔閡等問題;嚴重一些的人會出現過度警覺、記憶侵擾、畏縮回避等應激反應,甚至出現自傷、自殺的行為。而網絡暴力常常讓人崩潰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網絡暴力常?;煜婕?。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很多事件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被歪曲混淆,使得事件的真實性不斷地被曲解,在這個過程中,混淆了對與錯,真假難辨。具有言論導向的信息使得“一邊倒”的評價快速地,包圍式地涌進當事人的生活,形成“三人成虎”的壓力,當事人靠一己之力在龐大的網絡評論中百口莫辯,孤立無援,具有強烈的無力感。
2.網絡暴力侵犯現實生活。網絡大數據時代,網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網絡上通過語言文字或圖像的方式對當事人攻擊討伐,他們還通過人肉搜索手段直接從網絡虛擬社會滲透到現實社會,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進行騷擾,這就完全打破了當事人原有的正常生活節奏,熟悉生活環境中構建的安全、接納、支持、休憩等心理支撐點被摧毀,讓當事人逐漸走向崩潰。
3.網絡暴力影響道德價值觀。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外,網絡暴力也會影響廣大網民的價值觀。“斷章取義”的某個視角的不斷放大和發酵,沖擊著當事人原有的自我認知體系,引起強烈的委屈和自我懷疑。
4.原有心理健康程度的影響。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心理壓力也逐漸增大,很多人的基礎心理健康程度不高,在遭受外界輿論、壓力時心理屏障構建不夠完善,也是容易在網絡暴力中崩潰的原因。
找到現實中的心理支撐
如果有一天你也成為被網暴的對象,面對網絡暴力,你應該怎么做?
付瑤說:首先,理性判斷,避免信息過載。當相關信息超過了個人或系統所能接受、處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圍,就會導致故障的狀況,因此,我們要控制上網的時間和頻率,如果已經對生活造成影響,建議暫時遠離網絡環境,并進行全面且理性的分析,找到自我的正向出發點。其次,接納情緒,提升心理彈性。面對網絡暴力,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會出現心理上、情緒上的波動,認識到短暫地出現負面情緒很正常,接納這些情緒反應,不指責埋怨自己。同時,通過音樂、運動或合理適度的方式宣泄情緒,尋找應對的方法,提升面對壓力的心理彈性。第三,利用社會支持系統。尋求家人、朋友等幫助,通過溝通交流,舒緩不良情緒,獲得有效支持。當感覺心理壓力過大無法調整時,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的幫助。最后,記住,保留證據,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