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1929年2月10日至11日,紅四軍在瑞金大柏地殲敵兩個團,為開辟中央革命根據地拉開了序幕。4月8日,紅四軍和紅五軍攻占于都縣城。4月12日,在毛澤東和紅四軍的直接指導下,成立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從此,于都的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為日后中央紅軍集結于都奠定了可靠的群眾基礎。
1930年,贛西、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黨政組織迅速發展。3月,在吉安富田成立了贛西南蘇維埃政府。3月18日,在福建龍巖成立了工農民主政權,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0月7日,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標志著中央根據地的初步形成。
隨著革命政權的普遍建立,贛南、閩西和湖南的紅軍與地方武裝有了進一步發展,先后組建了第一和第三軍團。1930年8月,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縣東北的永和市合編組建了以毛澤東為總前委書記、朱德為總司令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組建后,在毛澤東、朱德等的領導下,成功地運用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根據地內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一、二、三次 “圍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1932年,中央蘇區紅軍先后發起6次進攻戰役,向外擴展蘇區。1933年2月至3月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原有江西、福建兩個省級蘇維埃政府的基礎上,新成立閩贛省、粵贛省,中央蘇區進入全盛時期。1933年8月,中央蘇區的疆域面積達8.4萬平方公里,人口有453萬,紅軍主力部隊有10余萬人,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建設事業不斷發展。
國民黨軍隊第四次“圍剿”紅軍遭到失敗后,又對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由中革軍委、紅軍總部等機關組成的第一野戰縱隊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機關組成的第二野戰縱隊,以及中央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于10月上、中旬分別從瑞金、興國、寧都、石城、長汀等地陸續進抵于都地域集結休整,進行兵員、武器彈藥、糧款的補充,準備戰略轉移。10月17日至20日,中革軍委、中央機關及紅一、三、五、八、九軍團等主力部隊共8.6萬余人,先后從八個渡口渡過于都河,踏上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從這里走向勝利、走出一個全新的中國。于都也為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
當年,選擇在于都集結出發長征,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戰略轉移的突圍方向和目的地所決定的。紅軍最初打算到湖南去與二、六軍團會合。突圍方向定在中央蘇區的西南角,而于都正處在中央蘇區的西南角。第二,是由當時的戰場形勢所決定的。 國民黨兵分六路直攻中央蘇區,駐守在西南角的是廣東軍閥陳濟棠。陳濟棠曾三次通電反蔣,與紅軍達成停戰借道的協議。所以,紅軍把突破口選擇在中央蘇區的西南角。第三,是由于都的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于都是全紅縣、大后方,人員、物資比較充裕,便于大部隊的補充和給養。第四,是由于都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于都距離當年的主戰場興國、石城、長汀等地,都是在八九十公里左右,各主力軍團一天時間都能夠到達于都,這樣便于大部隊的迅速集結和安全突圍。因此,從10月7日開始,各主力軍團將防務移交給地方部隊之后,先后撤離戰場,來到于都集結休整長達10天之久。


于都作為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為保障紅軍順利突圍、長征最終勝利和革命延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為全面展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這段歷史,更好地弘揚長征精神,緬懷先輩偉業,1986年,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之際,在贛南省三級干部大會舊址舉辦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展覽”,基本陳列對外開放。長征出發前,中共贛南省委在這里主持召開了省、縣、區三級干部大會,要求做好掩護主力紅軍轉移,堅壁清野,開展游擊戰爭等工作。毛澤東出席會議,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指示全體干部要樹立革命必勝信心,堅持斗爭。這次會議對穩定贛南民心,做好長征善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14個地點之一,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0月,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展覽”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后為方便廣大游客參觀,于2004年搬遷至當年中革軍委、中央機關渡河舊址的東門渡口旁,2014年進行改陳布展,2015年5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處展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歷史的主題性紀念館,紀念館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陳列采用文字、圖表、照片、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VR、AR體驗以及紅色課堂為一體,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震撼力。第一層是序館主題浮雕,飽滿的古銅色浮雕,富有節奏感的設計構圖,將紅軍渡河與百姓依依不舍的場景生動還原,遠、中、近的布局,縱向空間感得到拓展,氣勢恢宏。二層是主要展區,共分為五個部分展示,展出200余件實物、40多件文物,直觀展示了中央紅軍出發長征的歷史,再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及蘇區人民支援紅軍的歷史場景。目前,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并已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之一,每年吸引眾多海內外游客前來參觀研學,成為重要紅色研學基地。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大愛和對革命先輩的無限敬仰,來到贛南,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于都。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習近平總書記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并三鞠躬。他緩步繞行紀念碑,仔細察看基座上的浮雕,深情緬懷當年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在蘇區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察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原于都縣城東門渡口,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接見紅軍后代和烈士家屬。在紀念館內,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歷史情況介紹,在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前駐足察看,同大家不時交流,回顧當年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定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倍加珍惜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二樓展廳,習近平總書記對每一幅展出的圖片都看得很專注、很認真、很細致。在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革命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舊址圖片前駐足停留約半分鐘。當他看到國民黨飛機轟炸蘇區的圖片時,很感慨地說:“制空權還是很重要的,當時國民黨有幾架破飛機飛來飛去,對我們的反‘圍剿’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抗戰時期,日本的制空權作用更加明顯,看來掌握制空權還是很要緊的。”
在看到展柜展出的羊皮襖時,講解員為習近平總書記介紹道:這件羊皮襖的主人是于都銀坑鎮的老紅軍曾廣華,是他在攻打漳州戰役時繳獲來的,因為戰斗表現出色,這件衣服分配給了他,之后伴隨著他參加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的成立。它不僅見證了一位長征老干部的艱辛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我們新中國的誕生。習近平總書記聽了介紹后發出感嘆:“當時生活真是非常艱苦啊,我們要把這個紅色故事講下去。”
在第五部分,當講解員說最近這七年來,是贛南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時期時,習近平總書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參觀結束時,當講解員介紹贛南人民大力弘揚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時,習近平總書記握住講解員的手說:“你講得很好,我們要把紅色故事繼續講下去,傳承紅色基因。”
在紀念館一樓大廳,習近平總書記還接見了于都九位紅軍親屬。他動情地說:“這里是中央蘇區,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我來這里也是想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要不忘初心,全中國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們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們的革命前輩、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蘇區的父老鄉親們”。參觀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廣場接見了群眾代表,并且發出“現在是新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的時代宣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于都,迅速引爆了于都的紅色旅游。全國各地來于都參觀學習和開展黨性教育的人員絡繹不絕。僅2019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共接待游客110余萬人次。于都,成為全國人民尋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重要打卡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園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飽含著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對革命老區的濃濃深情。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前不時駐足察看,并詢問了不少細節,對很多史料非常了解。從習近平總書記一言一行中,我們感受到他深厚的紅色情懷。
為了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于都時“要把紅色故事講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殷殷囑托,更好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講好長征故事,讓偉大長征精神代代相傳。我館圍繞“新媒介、新路徑、新體驗、新載體、新風貌、新舉措”六個方面,開展宣講宣傳,充分發揮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一)新媒介:擴大宣傳力度
一是利用網絡平臺,傳播紅色故事。我館利用單位公眾號開創了《長征源頭話初心》欄目,主要依托《印象于都》為內容,邀請來自于都各行業的紅色文化愛好者和志愿者,以誦讀的形式傳播紅色故事。二是深入一線訪紅,踐行“新長征、新文博、新思想”的理念。精心策劃黨員下基層活動,安排干部職工到紅軍后代家里開展訪紅活動。通過和紅軍后代的深情互動,紅軍后代無償捐贈給博物館100余件珍貴文物,新發現10余個紅色故事新素材,創作了《我鋼鐵一般的紅軍媽媽》、《總書記溫暖了她一世離愁》、《我的父親是圣人》、《媽媽的馬燈》等一大批紅色故事。三是創辦網絡欄目,補齊宣傳短板。通過嘗試拍攝主題為“于都文化創意產品”的微電影,推出的《新長征、再出發,我在于都等你》系列視頻、《渡口有一支難忘的歌》系列視頻、《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視頻都獲得較高的人氣。2021年6月,我館參加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云講國寶”活動,自制紅色故事視頻《媽媽的馬燈》獲得“云講國寶”高手稱號。
(二)新路徑:培育紅色傳承人
為了弘揚長征精神,激發少年兒童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我館大力培養小紅星講解員。每年有上百名孩子報名參加博物館小紅星紅領巾講解員篩選考核,營造了人人爭當小紅星紅領巾講解員的濃厚氛圍。目前我館有小紅星紅領巾志愿者400多人,其中正式上崗講解的有140多人,完成講解2000多場。小紅星紅領巾講解員已成為于都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又一張靚麗名片。2019年,博物館獲評全國第十一屆“薪火相傳——紅色基因傳承者”榮譽稱號。
(三)新體驗:創新傳播方式
打造了數字展館、增加了VR體驗,引進了塔米智能機器人。 協助《長征路上紅色展館》融媒體讀書編委會采集小分隊到毛主席故居何屋、贛南省三級干部大會舊址謝家祠、長征渡河八個主要渡口等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14個點進行拍攝,將采集的數據上傳至中宣部;完成《薪火相傳——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巡禮》專題拍攝;積極配合中央、省、市各級媒體采訪拍攝。先后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長征出發:絕境重生,創造奇跡》,共青團中央《跟著主播看中國》,央視《百家講壇》、《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長征出發 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新華社《我是紅軍后代我要講好長征故事》,央視軍事報道《弘揚長征精神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館長講黨史——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偉大長征由此啟程》等欄目50余次采訪拍攝。配合央視頻《乘著大巴看中國》、《理想照耀中國》、《帶鄉村孩子走近紅色紀念地》等活動直播。
(四)新風貌:擴大文化影響
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為契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2021年我館開展了我們的節日——元旦、牛氣沖天——紀念館里迎新年、歡歡喜喜過元宵等主題社教活動,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紅領巾心向黨 奮斗新征程”慶祝建黨100周年快閃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7·1”系列活動、陳毅元帥誕辰120周年主題紀念活動、“我為祖國添色彩 百米長卷畫百年”主題繪畫活動、10月長征紀念月系列活動、12·26“新長征,再出發”紀念毛澤東誕辰128周年活動等。活動效果顯著,社會反響強烈。
(五)新載體:搭建服務渠道
在做好紀念館日常講解接待的同時,還積極組織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進單位、進軍營、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力打造好長征文化品牌,進一步密切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聯系,如我館舉辦紅色文化公開課活動,每半月一次,固定在周四晚上,邀請知名紅色專家、資深人士來館現場講課,已開了《“共和國第一國企”——中華鎢礦公司歷史》、《我的外公陸定一》、《于都革命斗爭歷史》等課。同時,開展了“觀看紅色影視,重溫崢嶸歲月”活動,在每周末晚7點播放露天紅色電影,截至目前,我們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共播放周末紅色電影200余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六)新舉措:開拓宣教資源
借鑒于都長征源合唱團12年的建團經驗,通過積極動員紅軍后人參與,并整合本地人才資源,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于都一周年之際,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成功組建了長征源宣講團。宣講團結合實際,配合黨史學習教育,統籌安排宣講隊員走進村鎮、機關、企業、社區、軍營、學校等地進行宣講,截至目前已開展義務宣講470余場。該團成為宣教工作一面鮮紅的旗幟,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我們一定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辦好,把紅色故事講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不斷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激勵中華兒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奮勇前進!